来学吧|薛利华:DH2W模型-我们都是自然法则的受益者

标签: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思维产品经理思维模型乐产功场思维模型 |
分类: 产品经理思维模型 |
【编者注】本文为《产品经理思维模型》PMTM®、PMOS®系列连载的第5篇。作者为薛利华老师,来学吧创始人、乐咖功场创始人,乐产功场®首席讲师、乐品功场®首席教练。他是 OOLC®理论的先驱、DH2W®模型的发现者、ODIT®思维的始创者、CPST®思维的推动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在《爱因斯坦自述》(Autobiographical Notes)一书中,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这样写道,“实际上,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系列缘自好奇的旅程。”
爱因斯坦的一生都对好奇心有着强烈的兴趣,也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如果没有好奇心,就不会产生出伟大的成就,更谈不上成为一个科学家或哲学家。在他看来,好奇心既是一种学习动力,更是一种创新与创造之源。
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奇心,即使知识再丰富,智能再强,也不可能有所建树;一个人一旦缺乏这种能力,就会丧失进取精神而变得平庸不堪。这说明了兴趣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才是好奇心呢?
众所周知,“1+1=2”,而这一概念从小便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头脑中,但是想要真正理解“2”的精髓,还需要对“1”的本质以及“+”的含义有所了解。
“+”作为一个数的运算符号,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用于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因此,“+”也成为了众多数学家研究的对象之一。
我“缘自好奇的旅程”,力求有所新的发现,并由此“使得美妙而繁杂的事情,化腐朽为神奇,变得简单易懂。”
DH2W®模型源自
Do(做)、What(什么)、How(如何)、Why(为什么)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是一种以成果为导向的思维框架模型。
DH2W®模型
该模型可以用来描述我们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能有效地促使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理解和掌握,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只是为了寻找全新的景色,而是为了拥有全新的眼光。
——法国作家 马塞尔·普鲁斯特
其中,Do、What属于“道”的层面,即“我们应该做什么?”属于硬技能,是产品经理的内功心法,与目标和任务有关;而How、Why则属于“术”的层面,即“我们应该怎么做?”属于软技能,是产品经理的外功技法,既与计划、策略有关,也与目标和任务有关。
“道”“术”出自《韩非子》。其中,“道”在中国哲学里,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它不是指人所固有的某种知识,而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术”也不完全等同于“道”,因为“术”与“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世上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规律,这就是“道”,是指理论、规律;而“术”则是指技术、技能、方法和手段。通过反复的实践,可以使“术”有量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通过学“道”、悟“道”、创“术”,其上升则永无止境。
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训练入手,不断地进行强化训练,最终达到最高境界——“道技合一”。
有道而乏术者必招人陷害,且不能发挥其所长;精于术而乏道者,乃无本之源,亦不能长久;精于术而明道者,此乃高人也!
创造力的源头
组织学习运动的先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奥托·夏莫(Otto Scharmer)在《U型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造力的源头。他认为,创造性思维产生于我们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来自我们对某些特定对象或事件的观察与分析。
事实上,U型理论的精髓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但这一精髓是深层次的,不易于被发现的。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之前,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找到自己身上存在着的某些特征或能力,然后再将这些特征或能力与外界环境相结合,从而产生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行为。
所谓创造力之“源”来自中国之“道”。在《易经》中,“天人感应”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则;而“道器合一”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万物发展规律的概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思想一直被认为是创造的源泉,而其中包含着很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和心理学原理。因此,U型理论就是一座桥梁,将西方科学与东方智慧联系在一起,并将两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