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帮裁缝师傅劈柴大年才穿上新衣

(2023-01-01 20:10:15)
标签:

民生

杂谈

分类: 往事
帮裁缝师傅劈柴大年才穿上新衣
帮裁缝师傅劈柴大年才穿上新衣

帮裁缝师傅劈柴大年才穿上新衣

李竹华
       2017年临近春节,居住在孝义市城区的8岁外孙段鸿涛,嚷着要和我一块儿回乡下农村过年。临行前我看到女儿从衣柜里拿出几套流光溢彩、风格各异的童装让外孙选,看到母子俩那高兴劲,不由得我又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穿件新衣不容易的情景。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上世纪70年代度过的。那时,三年困难时期过去没几年,物质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当时农村人的生活写照。那个年代,成人过年基本上是不穿新衣的。至于孩子,大都是自家养几只鸡,卖些鸡蛋、核桃等换来几块钱,扯上几尺布,自己手工缝制或者在邻居的缝纫机上加工,成本大约5块左右。那时,农村缺吃少穿,一年四季就是“三件套”,冬天一身棉衣,夏天一身单衣,春秋一身夹衣,穿的久了,浑身补丁摞补丁,旧兮兮的,有人戏称:老虎下山一张皮。那时候农村的孩子们只有一个奢望,盼着过年能做身像样的衣服。
       爱美,是孩子的天性。我童年时也同别的孩子一样,不知柴米油盐贵,更不懂父母的苦,进入腊月就天天盼着过年,掰着手指算,算计着离过年还有几天。因为,过年不仅能吃上白馍和肉,而且能穿件新衣,同时还能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小伙伴们经常说,裁缝师傅做的衣服如何如何的合身,如何如何的得体,但是,去裁缝店做新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遥远。因那时我的衣服都是母亲一手纺线、织染、一针一线做的,从没有让裁缝师傅做过。天有不测风云,1974年父亲大病两年离开了人世,家里欠了许多外债,只能靠母亲和二哥在生产队挣工分勉强度日。记得父亲去世的笫二年,离春节还有10多天,14岁的我没有一件新衣服,母亲卖了3斤鸡蛋,到供销社扯了几尺蓝布,翻箱倒柜把二哥穿过的旧衣服拆了,让做衣服里子,并叫二哥领着我到邻村下柱濮一家做裁缝的人家做衣服,尽管离过年还有十几天,但裁缝师傅看着我兄弟俩拿着旧里子,说啥也不愿意给做,却以快过年了家里还没有劈下柴,太忙顾不上为由推脱,面对此情,我急的眼泪打起了转转。二哥拉了拉我的衣角,一边安慰我,一边脱口而出:“师傅,我给你劈柴,你给我弟弟做衣服吧!”为了让我大年初一能穿上新衣,二哥一把拿起斧头,帮裁缝师傅家劈了一上午的柴,裁缝师傅才笑盈盈地拿着软尺在我身上量着尺寸。
    
帮裁缝师傅劈柴大年才穿上新衣

        年三十上午,二哥取回了这件新衣。大年初一早上,我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裁缝师傅做的新衣,再配上新球鞋,在胸前别上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章,兜里装上小鞭炮,喜气洋洋地跑出去在小伙伴们眼前使劲炫耀了一番。记得,我穿上这件棉衣过了三个冬天。尽管小了点,旧了些,打了补丁,但这是我笫一次穿裁缝师傅做的“新”衣服。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发生着改变,商店里所卖衣服的花色式样逐渐多了起来。普通老百姓家都很少买布做衣服了,也不再局限于非过年才添置新衣,什么时候需要衣服什么时候买。再也没有了过年穿新衣的欲念,但儿时过年穿件新衣服,那俭朴而又欢快的过年经历使我至今一直难以忘怀。

2017年2月4日吕梁日报晚报版春节特刊6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