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角鸮》

标签:
野鸟摄影河南董寨 |
分类: 摄影 |
拍摄于信阳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东方角鸮体小(19厘米)而褐色斑驳的角鸮。眼黄色,胸满布黑色条纹。分灰色型及棕色型。与领角鸮区别在于型小,眼色较浅且无浅色颈圈;与黄嘴角鸮及White-frontedScops鸮的区别在于胸具黑色条纹,体小而灰色重。较纵纹角鸮色深而型小,条纹于下体多而上体少。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东方角鸮
拉丁文名:Otussunia
外形特征
东方角鸮相貌十分符合公众对猫头鹰形象的成见,圆脸庞,大眼睛,还有一双直立的“耳朵”其实那是耳孔附近生长的羽毛,据说有促进声波聚焦的功效。东方角鸮十分娇小,即使伸直脖子挺胸抬头也不过两个拳头叠起来这么高,而且浑圆的头部占了很大比例。
平时它们的“耳羽”并不竖立,只有在情绪较为激动或者受到威胁的场合才会显现出怒发冲冠的样子来,这个形态也是“角鸮”这一名字的来源。东方角鸮全身遍布花纹,在肩部有一列比较大的羽毛梢部有浅色的大斑这样就使得它们在翅膀收起的时候背上出现一个浅色的V字。东方角鸮有两种颜色类型,一是棕红底色,一是烟灰底色。这种角鸮曾经被叫做“红角鸮”,也是缘于它们有棕红色型的个体.东方角鸮虹膜是黄颜色的,瞳孔呈深棕色到黑色,这一点可以将它们与另外几种常见的角鸮区别开来。其实它们最独特的地方还在于鸣叫声事实上,每一种角鸮都有自己独特的叫声,而很多人认识角鸮也最先从它们的叫声开始,每年四月中旬开始,它们那种十分空灵的“Tuntun-tun”鸣声就会回荡在很多地方,每度鸣叫大约能持续5、6秒钟,稍微停顿片刻又马上开始,有时候能持续一个晚上。
生活习性
东方角鸮是候鸟,秋冬季南迁到东南亚越冬,四月乔木枝叶茂盛后方开始在北京出现。它们白天大多数时候都呆在树荫深处,靠保护色取得安全。晨昏和夜间出来捕食大型昆虫和小型啮齿类动物。
它们在树洞、墙洞等凹陷处筑巢繁殖、抚育后代,在一个繁殖季节一般能养大四到六只幼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