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彩的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新筑中心小学刘毅刚

(2018-08-18 19:48:0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初步了解民间美术的不同形式,并能简单评述民间美术作品在造型、色彩、图案、寓意、用途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搜集资料、游戏探究、分组讨论、对比分析等多种形式,分析民间美术作品在图案、色彩、寓意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引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关注、认识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涵养人文精神。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与美术充满了兴趣,但是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感受民间美术的吉祥寓意和多元的造型特点。

2、教学难点:感受不同地域民间美术的特点。

教学方法

   直观讲授法、对比欣赏法、自主探究法、交流展示法。

教学准备

   课件。每位学生带一件民间美术作品或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民间艺术简介视频。

2、初步了解图案的吉祥寓意。

1认图案:考考你的学问。不同的图案,你能想到什么?

蝙蝠—福   鸡—吉祥   鱼—有余  

花瓶—平安   猫—?   蝴蝶—?

2把图案组合起来,你又能想到什么?

鸡与鱼结合:吉庆有余

3利用图案的吉祥寓意表达美好愿望,就是民间美术的魅力。

出示课题:17 多彩的民间美术

二、新课探究

1.积极地“思”——找吉祥图案。

请学生在自己带来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找吉祥图案。(学生之间拿出民间美术作品,相互欣赏。请1—2名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作品

2.质疑:民间美术除了传达吉祥的寓意,还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我们从民间美术的“活化石”上挖掘一下。

3、分析作品:

专注地“听”—讲解剪纸的特点。

1剪纸的表达手法。

问:在剪纸的造型中指出哪些是吉祥图案,说说它们有什么寓意。

(观察作品并指出寓意:牡丹和蝴蝶—爱情甜蜜、婚姻美满;鱼和莲花—连年有余;鸡—大吉大利……

小结:完整的外形有时也表达不同的含义。

2民间剪纸的二维空间关系。

观察不同类型的剪纸,你觉得这些剪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观察《放牧》和《老虎》等剪纸作品,总结剪纸特点:夸张。

小结:民间艺术家创作出简单形象,并把单调的形象变得丰富有趣。

3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这么多丰富有趣的剪纸造型,你都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呢?(过年时窗户上贴过,衣服上锈过等)

观察陕西剪纸《牛》,作者利用旋转的花纹,用夸张的手法剪出牛身上的花纹,既增添了视觉动感变化,又增加了形式美感。

大胆的“讲”— 同一主题,不同形式的作品展示的不同美感。

观察民间玩具,分析狮子、老虎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以及相同的寓意。

     讨论:

对比观察生活中的狮子、老虎形象和民间美术作品中的狮子、老虎造型,看看哪些相同,哪里有所不同?

民间美术作品中都用了哪些颜色,为什么用这些颜色?

狮子、老虎身上还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又代表着什么?

小结:民间美术作品中的狮子和老虎并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人们观念中的产物。

简单了解石狮:

    出示石狮图片,你们知道它的作用吗?(拴娃石,是为了避免孩子从炕上翻下去而设计的,一般会雕成小狮子、小狗等动物形象。等孩子大了,栓娃石也可以成为玩具)

   小结:民间把狮子当成娃娃的守护神,含有消灾、保平安的寓意。

     这些民间美术作品中的狮子,由于材质不同、造型各异,传递给我们不同的美感。你最喜欢哪件作品?说说你的感受。

 石质:造型活泼、夸张、制作粗犷、稚拙。

 面塑:发挥面的特质,自然天成、朴实浑厚。

 泥塑:颜色鲜艳、喜庆、热烈。

 布老虎:憨态可掬。

三.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艺术实践,体会剪纸的艺术魅力。

    教材中还有很多民间美术作品,请你选择一件作品,和大家说一说。

活动评价

   请针对同学对民间艺术的评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点:1、了解民间艺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2、谁评的全面,谁描述的清晰。)

五.总结提升:

    民间美术与大众的生活、劳作相伴相随,一幅剪纸、一件木雕、一只青花瓷碗、一块蓝花布。。。上面的每一幅图案纹样都倾注着劳动者的心血与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