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书院:历史的风华

标签:
香城书院佑君镇文化 |
分类: 本刊头条 |
http://s16/middle/9eb81babhbe7017e4e08f&690
文/本报记者 杨灵 米赢
佑君镇,狭窄的街道,低矮的瓦房,在生活的嘈杂中,还能看到历史的浸润,以及沉淀的内涵。
那应该是一个繁盛的年代,至少,这里热闹了一千多年。
香城书院可以作证。
香城书院是西昌市现存最完整的一所书院。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今盐源县设昆明县。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更置香城郡。此地原属盐源所辖,“香城书院”故而得名。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盐源县在此建立“古香义学”。该书院前身为义学馆,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占地面积3132平方米,建筑面积442平方米,房屋为土木结构,设计古朴精美。
至今,香城书院还作为学堂所用,佑君小学的两个学前班,老师的办公室及宿舍,都还在这里。那颗没有人清楚年龄的女贞树,依然枝叶繁茂。
历史浸润,经久弥香
走进书院,还能看到当年的格局,几级台阶,弄堂,拱门,然后是宽敞的四合大院。古树依然横亘在房檐前,几块嵌在过道里的石碑,清晰地记录着这里的历史。
书院内现存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十六年、十七年及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的碑刻六通,镶嵌立于过道两侧。碑刻内容真实反映了香城书院创办的原因、经过及数百年经历的历史沧桑。
书院创办前,当地士绅捐资购买卢姓房地做交学馆。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县令王尔昌将其改为“香城书院”。
据史料记载:当初在书院入学的多为地方士绅子弟,共有二十多人,其间又设立了“县试”考棚,是清代科考制度的有力见证,集书院和考棚为一体,是现存书院中非常罕见的。
书院坐南向北,土木结构,设计古朴精美,为市级保护文物。因为近年来的修缮,书院的前门已经改在西面,但南边的门厅和格局依然保存,那些被脚步磨得光滑凹陷的台阶,不知承载了多少人的命运,又暗藏了多少动人的故事。
书香殷殷……绕过围墙,是安宁河谷开阔的田野,那些几人合抱不了的大树伫立眺望,多少年前,这里是一条交通要道,南北贯通的灵关古道,西进盐源、木里的集散地——也因此,多少年来,这里就已经形成重要集镇,也才有如此规模的一个书院。
如今,这里的繁华和落寞,这里的生活和故事,都已经随风而去,生活还在延伸,带着来自历史的香城书院。
教育重地,书香满园
90多岁的老教师王有功告诉记者,房檐前的那颗女贞树在他小的时候就是这么粗了,如今,书还是那么充满勃勃生机,只是人已老。
那天下午,在那颗女贞树下,10多个孩子专注地排练着舞蹈,年轻的女老师站在一旁,眼睛里写满青春活力。
佑君镇中心小学校校长陈国庆说,这里现在是学校老师的办公区,也是宿舍,还有两个学前班100多个学生。
1993年以前,佑君小学还没有在香城书院的对面建现在的校区,那时候,所有的学生都在这里上课,陈国庆大致算了一下,“那时候长期有五六百学生吧”,现在,小学里有1000多学生,就在书院的旁边。
在佑君小学的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从1939年以前,学校每一任校长的名字,也能看到,在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书院里,作为学堂的沉香历史。
沿着坚硬的花岗岩台阶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清幽恬静,古朴自然。庭院已经被翻修成了水泥地面,西面和东面的房屋为两层。正北面的房屋以大门分轴,左右对称,古时作为藏书之用,这里的房屋都是土木结构,院内窗户依旧是古代木制的格子窗户,设计古朴精美。
东楼一楼目前是佑君小学学前班的教室,上二楼的楼梯是木制的,轻轻地踩上去,抖落时间的尘埃,栅栏上朱红的土漆想必是新刷上去的,门窗上雕刻精美的花纹呈现出古老的建筑风格,站在二楼上整个书院尽收眼底。四方的庭院,花岗岩砌成的排水沟环绕院内四周,青色的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尽显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史书记载,这里曾经是乡试的考场,每一扇窗户对应着每一个考生座位,而屋子里面则是隔开的一个个小间,应试的考生们每人一间。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考场,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
站在庭院里,遥想起那一派景象,在科举考试制度下,这里不知走出了多少的秀才。
时代已经变迁,从科举制度到现代教育,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已经走过了多长的一段历史,但是,书院还是沉静地伫立在这里,在时代的变迁中,在陈旧与修修补补之间,她的使命依然那么坚决。
保存完好,见证历史
西昌历史上有六座书院,但保存最完好的只有香城书院。
佑君小学的老师徐代发带我们在书院转了一圈,然后穿过厅门,拐到书院东南角的侧门,我们走进了佑君小学的校长办公室。门上的木板虽然显得有些陈旧,随处可以看见漆从木板上剥落的痕迹,但是保存依旧完好。进门之后,一间房屋一分为三。中间一间被当作接待室,清一色的木质桌椅,古典质朴。
陈国庆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学校的努力,在省州市相关部门的帮扶之下,2009年,学校在保存书院原貌的前提下完成了对书院的部分维修工作,今年学校计划在书院内多添置一些字画等具有人文气息的东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很多地方已经很陈旧了,需要修缮的还有很多,2009年的那次维修,也只是“简单地整了一下”,只花了八万元,给木料上漆,重新安装窗棂、刷墙、修整房檐、翻新瓦片等,结构上一点没动。
对于这座书院,不仅每个教职工很有感情,甚至对于每个佑君镇的人来说,这里也是他们童年时代的重要记忆。因此,保护好这座书院,是每个人的心愿。
历史上,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院的名称开始于唐代的“丽正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设置学士,掌管校刊经典著作,征集遗书,以备顾问。宋代书院尤其兴盛,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两代书院成为朝廷养士储才之所。
而今时过境迁,书院也逐渐被各种新式的学校所取代。香城书院虽然没有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麓书院、应天书院的名气,但它却深埋在了西昌人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