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辅导方法
(2012-01-11 23:52: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校德育与管理 |
笔者一直工作在省级重点高中,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结合所学习的有关知识,下面谈谈重点高中学生的心理心理行为问题及辅导方法。
重点高中可谓“精英教育”,主要是为重点大学输送人才,所以,学生学习强度大,来自个方面的压力增多,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对成绩的忧虑,对前途的担心,对没完没了的作业的厌烦等等,以及父母过高的期望、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也使得学生经常体验到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绩问题
成绩问题是学生最关心做困惑的问题。多数学生述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没有动力;有时想认真学习但缺乏恒心等。中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走神”现象。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否定注意对象的价值导致意志努力失败或放弃努力,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精神疲劳而引起的疲劳效应。
“注意紧张状态”理论提出学习单元时间概念。由于个性差异,每个人的学习单元时间可能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最佳学习单元时间约为25分钟,通俗地讲,一个学习单元时间即是一个注意紧张状态,学习者应避免在一个既定学习单元时间内分心。
可以尝试以下克服注意力分散的三步控制法:第一步,当出现某种消极情绪时,学习者应敏感地意识到,并提醒自己不能成为情绪的俘虏。第二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如交替学习,不要在长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科;劳逸结合,在课间适当的休息,放松自己。第三步,尽快着手已定的复习计划,按计划学习,直到完成。此外可以试用一下“根特集中注意训练法”。根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读书前或考虑问题时,透过窗户凝视远方的屋顶上的风向标箭头,对学习和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读书前或思考问题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选择固定的一点,一边凝视一边思索,无形之中注意力就会集中成一点,长期坚持下去定会收到效果。
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机问题)也常常令学生苦恼。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内部动机是一种比较稳定、持久的动机,所以在激发学习动机时,应当特别注意内部动机的作用,尽可能使内部动机在动机体系中占主体地位。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校部分高中学生由于在某一学科上基础较差,取得的成绩不理想,有放弃学习的冲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要尽可能的关注这些学生,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通过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学习不能持之以恒。不少高中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烦乱、徘徊甚至停滞等现象,从而导致心绪不宁,这多半是缺乏热情和毅力。学生进入高中,整天埋首书山,葬身题海,学得昏昏沉沉,昏天黑地,抬头只看黑板,俯首尽是笔记,怎一个“累”字了得。其实高中最需要热情,需要对学习、对未来充满热情,像球迷对球赛、作家对文学、fans对偶像、网虫对Internet一样。如果我们对心中那座景色迷人的大学校园想追星族一样热情,对知识像偶像一样的钟爱,哪还会有烦躁和不快?另一种排遣学习不适的品质就是毅力。缺乏毅力的人容易被失败和挫折打倒,容易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孜孜不倦地执着于学业的人根本无暇让烦恼、担忧和不安光顾。他们从一道题到另一道题,从这门功课到那门功课,不怕失败、不会灰心、也不会满足,他们一步步地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二、信心问题
一些同学由于付出的努力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基础差而丧失信心。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说道:“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卑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现状都是可以进一步改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卑也可成为一个人进步的动力,人生正是在对自卑的不断超越中而渐入佳境的。
但是,持久的、过分的自卑感则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在遭遇挫折时,建议同学们尝试以下策略:
1.
2.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不妨制定阶段性目标,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3.
4.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兵膑脚才修以“兵法”,他们那么有所作为,为什么我不行呢?可能我没有流传百世的文化精品,但起码我也应该克服目前的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妨采用“极限思维法”,想像可能的最坏结果,你就会发现现状还是值得乐观的。
三、压力问题
高中竞争激烈,你追我赶,有些同学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大,心情紧张。有些同学觉得自己与同学相距甚远,在高三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很难赶上来。有些同学看到自己第一次月考的成绩排名不理想,按照学校既往的升学率推测出自己上大学没希望。另外我校部分班级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班主 任和任课老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学生的月考成绩把学生分层,被纳入考重本危险人物或考本科危险人物的学生觉得心理特别紧张,压力非常大。对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及时地给予疏导,学生自己也必须学会缓减心理压力。
心理研究发现,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高考复习、备考;但压力过大,会造成紧张、急躁心情;没有压力,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考生必须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
只有减轻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和精神上的压力。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做到以“我”为主,紧而不乱,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要把平时当考时,考时当平时,尽量以平静的心情来复习备考。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其次,我们要做到静、闲、思。有了压力就要学会调适。静就是心静,紧张的学习、考试过后,让心情平静下来,给大脑一个休息和充氧的时间。闲就是悠闲,高三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并非花的时间越多效果就越好。有些同学早起晚睡、不休息、不运动,看起来抓得很紧,其实是打疲劳战,到最后弄得头昏脑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繁忙的课业之后在学校的小径漫步,在池边花间徐行,呼吸新鲜空气,听听轻松的音乐,这是一种最好的调节。思就是想象与联想,学习间隙想一想愉快的事,记一记美丽的景,可使人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再次,我们应当认识到,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抓紧时间复习,积极备考是正常的,正如军队临战前要练兵,运动员比赛前要训练一样。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把压力变为动力。还要注意搞好团结。同学间既竞争,又友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要怕同学超过自己,你帮助了同学,也会得到同学的帮助,并会赢得同学的友谊。在一种宽松友爱的氛围中复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高考中也会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四、人际关系问题
有许多学生因在生活、学习中存在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沟通困难而感到苦恼,究其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彼此立场、观点的差异。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不妨学会“换位思维法",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毕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有些学生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自认为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要消除这种心理首先要培养自信心,然后要学会自我安慰,最后及时进行沟通,解除疑惑。当然,最好还要有一些沟通技巧,它会进一步改善你的人际关系。高考三年时间很短,谁学会调适,谁就会谁就会拥有良好的心情和最佳竞技状态,从而学习状态好,效率高,在高考中就能取得优异成绩。
五、行为问题
问题表现为,说谎问题、攻击、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等。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透过他们的问题行为,看到背后的核心的问题所在?冰山理论把每个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比喻成是一座冰山。这个冰山最上面那一层,是行为,比如撒谎、攻击、网络成瘾等。教师在看待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学生观。其次,要透过行为,看到内在的心理本质。教师要从最底下的层次一一地往上看。冰山的最下面的那一层是渴望,这个渴望就是学生的“要穴”所在。渴望包括说被关注的渴望,被爱的这个渴望,等等。
后进生往往感觉到缺乏被关注,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后进生更是如此。关注可以分为三种关注,第一种关注是积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表扬和肯定;二种关注是消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否定、批评、指责、打骂等。第三种“关注”是没有关注,典型表现就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冷漠。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多项研究发现在这三种关注中,积极关注对学生是最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关注产生的是负面的影响;但是最糟糕的却是第三种——没有关注。对学生的冷落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例如,学生经常撒谎。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撒谎的原因是试图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老师或者父母的关注。当学生希望得到这种关注的满足的时候,就可能会运用撒谎行为甚至其他的攻击行为。这里要想解决学生撒谎行为,使用打骂的方法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做是给他一个消极的关注。所以最好的方法教师和家长理解学生的渴望,在平时就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杜绝学生的撒谎行为。前面提到的令教师头痛的“后进”学生,曾说,希望老师们对他笑一笑。实际上这是表明,他希望老师能够积极地关注他,而不是一味用消极的方式来关注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