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2016-12-19 10:32:3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案例 |
学科:数学三年级上册
单元:第八单元
主备人:
一、
二、
1、分数的初步认识
2、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的简单应用
三、单元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模型、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实现数概念的拓展;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价值。
本单元共有11个例题,分三个部分展开。在例1前设计的主题图呈现了“秋游户外野餐”的场景,在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平均分”;二是激发认知冲突,引出新知。
四、单元重难点:
2.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模型、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1.在折纸中感知平均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分得同样多即为平均分,这也是认识分数的前提。在教学中,通过用不同形状的纸片进行对折,能更好地观察平均分的结果。体会平均分几份,分母就是几。
2.在辨析中体验分数本质。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几分之一,在练习中设计这样的环节,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
让学生说说哪个图能用表示,其它的为什么不能?第一个图不是平均分;第二个图平均分的分数不是4份而是3份;第三幅图表示的不是1份而是2份;第四幅图表示平均分4份取这张纸的1份,所以可以用表示。
(二)在“交流”活动中理解“取的份数”,认识几分之几
1.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建立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联系。学生已有了探究几分之一的过程,对于几分之几的认识完全能独立探究,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探究方法,说说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异同,在说的过程中明白: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根据分数说说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2.适当拓展,深化对几分之几的理解。在例5教学中,学生理解了将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可以找到哪些分数后,教师可适时提问“如果把这条彩带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多少?2份呢?7份呢?”让学生在交流中外显思维过程。
(三)在“对比”活动中提炼“方法”,比较分数大小
1.在“比大小、比长短”中总结分子是1的分数的比较方法。对分子是1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教材采用的是实物模型和面积模型直接让学生观察,在巩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前提下,汇报发现: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明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反而小。在练习中安排了数线模型,即线段图,比面积模型更抽象些,将它们上下排列再比长短,更便于观察比较分数的大小。
2.在“比多少”中体会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对于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在利用涂色表示分数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涂了几份,同时联系分数的含义进行比较。例如:
,是几个,是几个,2个比3个大还是小,得出比较结果。对于的认识要联系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其实表示一个整体即为“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顺势引导,那呢?
(四)借助“几何直观”理解“算理”,掌握简单的分数计算方法
1.利用直观演示,结合分数含义,说明同分母分数加法算理和算法。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的现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利用图形纸涂一涂、剪一剪,再根据分数的含义进一步理解算理。
2.利用动态演示,结合分数含义,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通过动作直观演示分数减法的过程,根据加法经验让学生说说算理,重点说说“1减几分之几”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利用“数形结合”感悟“一个整体”,体会分数的应用价值
1.由形到数,理解“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由数到形,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鼓励学生用图形(圆、三角形……)表示总量,将一些物体如何根据分母平均分,根据分子取出份数,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最后用算式表示出来。在深化对分数的认识的同时,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六、单元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七、单元课时安排:(共8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左右
2、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左右
3、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左右
八、备课中发现的问题?(组员意见采纳:比如本单元的重点字词、难点、用哪种方法、可以拓展什么?)
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