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第89条读后感
课—这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着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说没有课就没有学校教育,追求高质量的课堂就成了每一个教师的梦想。如何打造高质量的课堂,大师给我们提出了朴实而真诚的建议,这些建议,把课堂的缺陷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些建议,是我们课堂的问题所在,也是我们经常思考但又不能透彻看到的一些问题的实质。
一、教师的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否达到?
建议中说,许多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善于明确地提出课的目的,并且使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服从于这一目的。问题并不在于在课时计划里写上本节课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规定可能是被照做了,但是教师并没有认识课的真正的目的。漫无目的的课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增加学生的疲劳,使它们养成一种松松垮垮的习惯,形成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懒惰。
课的目标,应该是课堂的灵魂,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共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常常游离教学目标。问题的实质在哪里?在于我们对教材的理解缺乏高度与深度,故在教学的处理上显得简单、不到位。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备课的一个部分,而没有真正内化为老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与透彻理解,没有真正成为教师内在的教学意识,仅仅停留在认识的简单层面上。
二、是否在教给儿童学习?
建议中说,那些目的在于教会儿童学习而采取的方法和方式,应当引起校长的特别重视。儿童在课堂上获得的智力发展,具有下列两个方面或两个组成部分:(一)关于自然界、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知识;(二)在教师指导下或独立地去掌握这些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眼界、对书籍和科学的热爱,都取决于智力发展的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与和谐。
在小学,掌握知识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校长要经常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看见和观察周围世界的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这些能力处于一种怎样的相互联系之中? 每一年要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评价,看他掌握迅速阅读的能力的程度如何,以及除了教科书以外还读些什么书。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在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这是预防智力惰性和学习落后的可靠手段之一。这也是一个人沿着它向智力文明的顶点攀登的一条崎岖小路。谁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他就是一个没有受到教育的人,一个道德上的无知者。
苏氏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一个没有阅读技巧的人,他就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一个道德上的无知者。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最大的弊病。我们也常常在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知道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句子的教学,段的教学,篇的教学……诸如此类规律性的东西老师的心中本身并不清晰,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尽快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如果没有教师的成功,何来学生的成功?
三、是否让全体学生都掌握了牢固的知识?
课的效果、教师的工作成绩,并不在于教师喊到的个别学生做出最好的回答,而在于全体学生都掌握了良好的知识。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不能被课堂的假象所迷惑。现在很多的课堂,常常是老师与部分优秀学生的对话,所以我们也常常以这些有些学生的回答与思维替代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权利。久而久之,好的学生思维越来越灵活,而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处于休息状态,养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造成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
所以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能真正思考起来是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面队全体学生,不能成为我们的口号,应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如果没有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我们常常会想,如果我真正照顾到每一个人,那我的教学任务就很难按时完成。仔细想来不尽然。试想如果没有没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掌握知识,就算你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其中的质量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也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而已。与其如此,还不如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脚印都坚实了,相信我们会越走越快。磨刀不误砍柴工吗。
苏氏关于听课与分析课的每一条建议,可谓金玉良言,仔细研读,会收获很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