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读后感
(2013-11-19 16:23:36)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随笔 |
数学课上的脑力劳动是思维能力的试金石。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没有成为儿童的思考的源泉。经验证明,如果从童年早期就使儿童通过“到自然界里去旅行”而真正受过脑力劳动的训练,那么班上就不会出现任何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学生。
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的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的思维比作小湖泊,老师要设法把这个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周围世界的海洋接通,那时候学生的思想的泉水就会喷薄而出。
但是如果认为周围世界能自然而然地教会儿童思考,那也是错误的。如果离开了理论思维,客观事物就会像隔着一堵墙一样把儿童的视线遮蔽起来。只有在儿童能从他周围的事物中抽象出来即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时候,自然界才能成为训练脑力劳动的学校。
要使解题过程中的独立的脑力劳动取得成果,还需要在儿童的记忆里经常而牢固地保存着一些概括性的东西——如公式、概念、自然数列的构成等,缺少这些要进行思维是不可思议的。
我是这样理解的:
1、学生的应用题学习需要借助熟悉的情境。
2、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情境中建构数学模型。
对于第一点教师们都非常清楚,也很重视。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都很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但是在新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基本上没有单独的用文字描述的模式出现,而常常把应用题容入到计算课,与计算教学相结合,这样老师们往往是通过一个情境得出一个算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教学上,而忽视了应用题结构的呈现。忽视了学生应用题模型的建立。我们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题目又往往以文字形式表述,这样长此以往一些接受能力弱、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就无法读懂应用题,就会掉队;变成差生。
1、看一看主题图找出条件和问题。
2、编成应用题,再读一读。
3、再找出中间问题。
4、列出算式。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力求使那些头脑迟钝的学生,能够尽量多地掌握数学思维的最简单的工具——即加、减、乘、除的试题。让学生注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解决的那许许多多的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