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一)为祖宗找到亲人了;(二)读“‘景州枣林张’六百载《张氏族谱》现代解读”随笔。
(一)、为祖宗找到亲人了
从网上的材料看,三个地方的张姓人,都承认:张巨川是自己的始祖。这其中就包括“景州枣林张”人。从这个大前题出发,去找根据认祖。
1、从“为祖宗找爹”谈起
我写过一篇“为祖宗找爹及暗物质等”文章,见于“97(四)本”。在为祖宗找爹部分,首先论证了:张原鲁不是张彦礼(克让)的后人。那么张原鲁可能是谁的儿子呢?
朱棣起兵,张巨川的次孙张昺,为保惠帝朱允炆以身殉职。张巨川带着全家出逃,逃跑是偷偷的,没在一块走;但路线相同,最后都到了山东无棣县(海丰县)牛岚庄,又逃到寿光县泊头村。
2、张原鲁怎么到的泊头村呢?
张原鲁应该是张士举的儿子。(张巨川的儿子)张士举带着儿子们,可能先到了泊头村,于永乐二年,张原鲁(不会是原名)被捉去——说好听一点:按照皇帝的命令,移民到了景州城南枣林村。
3、张彬带着儿子来到泊头村
张巨川带着长孙张彬等,后到了牛岚庄;张彬又带着儿子逃到泊头村,二子克让入赘邻村刘家,生二子,长子随母姓刘,在刘家官庄生活;次子随父姓张,在泊头过着隐姓埋名生活,一直过了好多年,才敢公开姓张。
张彬带着儿子来到泊头村,晚于永乐二年,这也就是泊头村张氏族谱,晚于永乐二年的原因。
4、张原鲁是张士举的儿子吗?
在张华光的家谱图表里,张士举的儿子多,图表的左边(对人右臂的一边)标一个“?”,张原鲁该是张士举挂“?”的那个儿子。这样世系就是,一世:张巨川;二世:张士举等;三世:张彬、张原鲁等;四世:张彦礼(克让)等。
5、研读“山东寿光大姓”
张凤含墓志铭摘录:“
……按公之先,本山东寿光大姓。明永乐中,有‘原鲁’者,来迁于景,因家枣林。”
根据张华光的研究,现在的泊头张大户人家,都是张彬的后人。张彬来泊头,晚于永乐二年。张原鲁在永乐二年,已经移民景州了。可见张原鲁是早于永乐二年,来泊头的。这时,张士举顶多带着四个儿子(包括挂“?”的原鲁)和家人来到泊头,算不上(大姓)大户人家。所以墓志铭说,原鲁在泊头的家,是人口多的大家族,不符合事实。事实是:张彬来泊头前,张士举的儿子原鲁,被抓去移民了,其他三个儿子没被抓着,可能很快转移了。
6、移民方法不同
按照皇帝诏令正式移民
现在琉璃河镇新庄村田姓老祖宗,是明朝移民来的,老家是河南永丰屯三号。父亲说,鲍庄鲍家,也是河南移民来的,每年还去河南老家收地租。有个人收租回来,下大雨,到庙里背雨,见一个青脸红发的人,从棺材里钻出来去解手,还说:“好大的雨啊!”解完手又回到棺材里。从此以后,没人再去河南收租。所以,田姓、鲍姓等人家,应该是奉永乐皇帝朱棣诏令“徙海内大户实畿辅”,正式移民的。
强迫移民
人们听说“山西老槐树底下不移民”,都往老槐树底下跑,后来被军队包围了,用绳子捆了手去移民。谁要去厕所,得求人解开手上的绳子,以后人们就把上厕所叫解手。
张原鲁和姓范的,是一起来到景州之南定居的,人数之少,不像正常移民来的。从《张氏族谱》上看,始祖:原鲁,是一个人。这于“徙大户”不相称,由此可以断定:张原鲁是被抓来移民的;说是按照皇帝命令移民的,只是说好听的话,对后人去朝中做官也有利。
7、揭开“隐姓埋名的谜底”露真相
张原鲁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和家人的名字,这和张彦礼二子,随父姓张,回泊头村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千真万确地断定:张原鲁是张巨川的孙子,是张士举的儿子!
(从张彬、张彦礼二子、张原鲁等人,隐姓埋名、躲躲藏藏看,不管什么原因,张巨川、张士举带着家人,从南京跑向山东是真的。)2022.1.2.
(二)、读“‘景州枣林张’六百载《张氏族谱》现代解读”随笔
张海燕对“景州枣林张”《张氏族谱》的研究,花费了巨大精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语言运用能力和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种精神值得称赞,值得学习。1、他对“张挥是黄帝的儿子的考证”令人信服。2、以墓志铭为依据,介绍张凤含(张文俊)夫人王太君的事迹。
王太君是山东濮州刺史运昌之妹,出身大家闺秀,但勤俭持家,非常会过日子;支持丈夫和二哥文熙读书;孝顺公婆;教子有方。后一条,我的理解是:王太君教育孩子,首先把“二伯文熙等”读书成功的人立为榜样。孩子们有了学习榜样,自然会产生学习劲头,再加上广开学习知识的门路,积累知识必然多而新鲜。所以她把儿子国枢,培养成和二伯张文熙一样,成为“枣林张”最为显赫的人物。王太君的优点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教子有方这一条。
3、“简要地介绍了为《张氏族谱》,写序和跋的人。”我不想多参加意见,只想把这些人,一般追溯到六世祖,更显出读书成才,对家族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序(原序),作者:八世张文燝,是七世张应祯次子,是六世守用后人。
第二序,作者:九世张廷遴,是八世张文虹三子,是六世守用后人。
第三序,作者:九世张国常,是八世张文会三子,嗣八世张文源,是六世守介后人。
第四序,作者:九世张芝眉,是八世张久(见《汉语大字典》缩印本)谦长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第五序,作者:十世张华年,是九世张芝馨(心)次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第六序,作者:十一世张劬(渠),是十世张其凝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第七序,作者:九世张廷桂,是八世张文虹四子,是六世守用后人。
第八序,作者:十世张羽亮,是九世张国枢次子,是六世守用后人。
第九序,作者:十二世张为栴(沾),是十一世张勋(张勋是其凝子,其叙嗣子)次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家祠会记,作者:十世张森,是九世张国谟子,是三世张全的后人(张全是张贵三子)。
跋一,作者:十三世张殿甲,是十二世张为栴(沾)长子,嗣十二世张为丞(《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写作丞。),是六世守介后人。
跋二,作者:十五世张畇(云),是十四世张济农三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跋三,作者:十三世张海筹,是十二世张秉铭子,是六世守用后人。
跋四,作者:十六世张鸿熙,是十五世张秉禄三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诗云:
守用守介好学文,后代坚持五百年。一般学文低两辈,只嫌时间太可怜。
立个榜样比着学,超过五百大发展。2022.1.8.
2462字
十六集
内容:(一)为祖宗找到亲人了;(二)读“‘景州枣林张’六百载《张氏族谱》现代解读”随笔。
(一)、为祖宗找到亲人了
从网上的材料看,三个地方的张姓人,都承认:张巨川是自己的始祖。这其中就包括“景州枣林张”人。从这个大前题出发,去找根据认祖。
1、从“为祖宗找爹”谈起
我写过一篇“为祖宗找爹及暗物质等”文章,见于“97(四)本”。在为祖宗找爹部分,首先论证了:张原鲁不是张彦礼(克让)的后人。那么张原鲁可能是谁的儿子呢?
朱棣起兵,张巨川的次孙张昺,为保惠帝朱允炆以身殉职。张巨川带着全家出逃,逃跑是偷偷的,没在一块走;但路线相同,最后都到了山东无棣县(海丰县)牛岚庄,又逃到寿光县泊头村。
2、张原鲁怎么到的泊头村呢?
张原鲁应该是张士举的儿子。(张巨川的儿子)张士举带着儿子们,可能先到了泊头村,于永乐二年,张原鲁(不会是原名)被捉去——说好听一点:按照皇帝的命令,移民到了景州城南枣林村。
3、张彬带着儿子来到泊头村
张巨川带着长孙张彬等,后到了牛岚庄;张彬又带着儿子逃到泊头村,二子克让入赘邻村刘家,生二子,长子随母姓刘,在刘家官庄生活;次子随父姓张,在泊头过着隐姓埋名生活,一直过了好多年,才敢公开姓张。
张彬带着儿子来到泊头村,晚于永乐二年,这也就是泊头村张氏族谱,晚于永乐二年的原因。
4、张原鲁是张士举的儿子吗?
在张华光的家谱图表里,张士举的儿子多,图表的左边(对人右臂的一边)标一个“?”,张原鲁该是张士举挂“?”的那个儿子。这样世系就是,一世:张巨川;二世:张士举等;三世:张彬、张原鲁等;四世:张彦礼(克让)等。
5、研读“山东寿光大姓”
张凤含墓志铭摘录:“
……按公之先,本山东寿光大姓。明永乐中,有‘原鲁’者,来迁于景,因家枣林。”
根据张华光的研究,现在的泊头张大户人家,都是张彬的后人。张彬来泊头,晚于永乐二年。张原鲁在永乐二年,已经移民景州了。可见张原鲁是早于永乐二年,来泊头的。这时,张士举顶多带着四个儿子(包括挂“?”的原鲁)和家人来到泊头,算不上(大姓)大户人家。所以墓志铭说,原鲁在泊头的家,是人口多的大家族,不符合事实。事实是:张彬来泊头前,张士举的儿子原鲁,被抓去移民了,其他三个儿子没被抓着,可能很快转移了。
6、移民方法不同
按照皇帝诏令正式移民
现在琉璃河镇新庄村田姓老祖宗,是明朝移民来的,老家是河南永丰屯三号。父亲说,鲍庄鲍家,也是河南移民来的,每年还去河南老家收地租。有个人收租回来,下大雨,到庙里背雨,见一个青脸红发的人,从棺材里钻出来去解手,还说:“好大的雨啊!”解完手又回到棺材里。从此以后,没人再去河南收租。所以,田姓、鲍姓等人家,应该是奉永乐皇帝朱棣诏令“徙海内大户实畿辅”,正式移民的。
强迫移民
人们听说“山西老槐树底下不移民”,都往老槐树底下跑,后来被军队包围了,用绳子捆了手去移民。谁要去厕所,得求人解开手上的绳子,以后人们就把上厕所叫解手。
张原鲁和姓范的,是一起来到景州之南定居的,人数之少,不像正常移民来的。从《张氏族谱》上看,始祖:原鲁,是一个人。这于“徙大户”不相称,由此可以断定:张原鲁是被抓来移民的;说是按照皇帝命令移民的,只是说好听的话,对后人去朝中做官也有利。
7、揭开“隐姓埋名的谜底”露真相
张原鲁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和家人的名字,这和张彦礼二子,随父姓张,回泊头村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千真万确地断定:张原鲁是张巨川的孙子,是张士举的儿子!
(从张彬、张彦礼二子、张原鲁等人,隐姓埋名、躲躲藏藏看,不管什么原因,张巨川、张士举带着家人,从南京跑向山东是真的。)2022.1.2.
(二)、读“‘景州枣林张’六百载《张氏族谱》现代解读”随笔
张海燕对“景州枣林张”《张氏族谱》的研究,花费了巨大精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语言运用能力和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种精神值得称赞,值得学习。1、他对“张挥是黄帝的儿子的考证”令人信服。2、以墓志铭为依据,介绍张凤含(张文俊)夫人王太君的事迹。
王太君是山东濮州刺史运昌之妹,出身大家闺秀,但勤俭持家,非常会过日子;支持丈夫和二哥文熙读书;孝顺公婆;教子有方。后一条,我的理解是:王太君教育孩子,首先把“二伯文熙等”读书成功的人立为榜样。孩子们有了学习榜样,自然会产生学习劲头,再加上广开学习知识的门路,积累知识必然多而新鲜。所以她把儿子国枢,培养成和二伯张文熙一样,成为“枣林张”最为显赫的人物。王太君的优点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教子有方这一条。
3、“简要地介绍了为《张氏族谱》,写序和跋的人。”我不想多参加意见,只想把这些人,一般追溯到六世祖,更显出读书成才,对家族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序(原序),作者:八世张文燝,是七世张应祯次子,是六世守用后人。
第二序,作者:九世张廷遴,是八世张文虹三子,是六世守用后人。
第三序,作者:九世张国常,是八世张文会三子,嗣八世张文源,是六世守介后人。
第四序,作者:九世张芝眉,是八世张久(见《汉语大字典》缩印本)谦长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第五序,作者:十世张华年,是九世张芝馨(心)次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第六序,作者:十一世张劬(渠),是十世张其凝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第七序,作者:九世张廷桂,是八世张文虹四子,是六世守用后人。
第八序,作者:十世张羽亮,是九世张国枢次子,是六世守用后人。
第九序,作者:十二世张为栴(沾),是十一世张勋(张勋是其凝子,其叙嗣子)次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家祠会记,作者:十世张森,是九世张国谟子,是三世张全的后人(张全是张贵三子)。
跋一,作者:十三世张殿甲,是十二世张为栴(沾)长子,嗣十二世张为丞(《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写作丞。),是六世守介后人。
跋二,作者:十五世张畇(云),是十四世张济农三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跋三,作者:十三世张海筹,是十二世张秉铭子,是六世守用后人。
跋四,作者:十六世张鸿熙,是十五世张秉禄三子,是六世守介后人。
诗云:
守用守介好学文,后代坚持五百年。一般学文低两辈,只嫌时间太可怜。
立个榜样比着学,超过五百大发展。2022.1.8. 246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