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歌地唱》的回声——30位文化界读者的评赏摘录
(2021-10-02 04:33:57)
标签:
30位文化人评赏《天歌地唱》 |
分类: 对博主及其作品的评介 |
天歌回声——30位文化界读者对《天歌地唱》的评赞摘录
漓江出版社摘录整理
宋安群著《天歌地唱——广西当代山歌笔记》出版后,广受读者好评,特别是受到广西区内外文化界读者的热情高度评赏。有的读者评论原文较长,由于篇幅原因,只能仅以摘录的方式转述如下(按照收到时间顺序列述)
(1)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这本书的结构形貌是,将原作、评点、记叙、论述,融合成一部文学随笔。书中的评赏,照亮了我们对于当代广西山歌状况认知的视野盲点。
(2)岳永逸(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山歌能通神:“我用耳朵来听你,风动就知是你来。”山歌能迷魂:“哥就爱听妹歌音,唱到哪里哪里听“。山歌能任性贬谤逗乐:“今天撞着什么鬼,总是夹对母猪肉。”这样的山歌,“早上听到太阳落,听得尿胀都不屙”,怎样听都听不够。
(3)刘晓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这本著作充分展现了广西人民的天籁真趣和狂野不羁的原生力量。
(4)彭牧(
当代广西神妙、有趣、逗乐、美好的山歌,即有魅力的山歌,它们的代表作,都尽收其间,且都得到了一一到位的观照评点。
(5)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山歌是发自内心最为朴素的声音,其中女性的歌尤为动人。这些歌观照了日常最凡俗细碎的生活,却全然信手拈来,妙趣横生。
(6)乔晓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天歌地唱》开本、厚度、色彩、文字与图像感都很不错。开本有史诗叙事感,剪纸用得很好,成为一种再叙事,使图书故事中还有故事。大幅剪纸用得很大气,片断的小剪纸、中型的剪纸散开用,信息量很大,增强了诗性。设计师的感悟力和艺术控制力都很好。
这本书实际还原了民间这种整体文化生态,就像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一样。也就是说,这个口头的语言和表达的图像,它实际上是在一个生态当中的,它不是分开的。它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群体表达情感的两种方式,它是融在一个整体的文化当中的。因此,指山歌与剪纸图文融合叙事,等于复活了我们民间文化的一个原生的文化叙事形态,或者叫做叙事方式。这是本书设计和创意的亮点。
但是,它又不是一个简单地重复走民间的老路,它只是借助这样一种方式来启发我们由传统转向现代,把口头文化转成文字,让大家能够阅读。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到现场去听山歌,而且即使到歌圩,也不一定听得懂歌手唱的方言,所以就转成一种现代的方式,就是转成这个书写传统,这样一本书。而我的剪纸,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样,它更多的是,源自民间灵感,但又有现代创新。所以说,山歌、剪纸就是存在这样一个原生态叙事里。传统城市需要借鉴民间文化的生态的整体性,但民间文化也要与现代社会的叙事方式有一个对接和适应。那就说一个现代的图书(我们的这本书),它实际上融进了传统的这样一个整体性因素,但是它又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大胆地把山歌与剪纸结合上了,这两者的来源都和民间文化有关,那我想,这本书也就是从本土的土地上生出来的一朵花,它带着泥土的芳香,也带着时代的热烈的气息。
另外,文字有生成图像的信息隐喻和导向,但这是非物质的思维活动。我的剪纸打破了图案化,开始以形象来表达,形象的图像是文化传播的可视物质,可直观地感受它。剪纸图像可以复活生活或文字中的情境,也会创造个性化的新意境,所以,这本书不是文图并茂,而是文图复调,文字与图创造了两条叙事线索,彼此不是插图式的互补互解,而是内在的关联与各自独立存在的共生并行,文字与图像创造了一本复调意味的书,像巴赫复调音乐《卡农》一样,这是一本文图交织、叙事复调的书。
我和宋老师不曾相识,彼此在自己的民间领域耕耘,宋老师田野研究的是西南地区的民族口传文化,我着力于西北地区的民间美术,当我们把各自的作品放到一本书中时,深层的东西相通着,这就是彼此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解与实践。书中宋老师的山歌是主歌,我的剪纸是副歌,穿插行走在主歌的演唱中……设计师是观者又是双方的知音,她把这出戏整合记录出来了,也加进了她的关注与喜爱!
(7)侯中平(桂林中医院原副院长、作家)
宋安群有着对广西情歌的浓情厚爱,且已深入骨髓!《天籁地声——广西情歌之旅》《天歌地唱——广西当代山歌笔记》姐妹篇胜似人间佳酿香茗,让读者如醉如痴!宋安群以一腔热血,短时期内催生这一浩大的宏篇巨著,使广西文化殿堂,高耸起一座名扬四海的天歌丰碑!
(8)何述强(广西音协常务副主席、广西散文学会会长、著名作家)
打开快递包裹
《天歌地唱》
似朝霞出谷
如宝石闪烁
作者在田头地尾处
找到芳香的谷颗
还有,多汁的浆果
天歌地唱
地酒天喝
我在初冬之夜
靠什么取暖
就靠这一坛
红红的火
20年田野,加之识力、思力、悟力、笔力俱足,宋安群老师思飘云物,酌天地之流霞,手寄七弦桐,为地气磅礴的广西山歌文化作传。
(9)杜建文(著名诗人,编审,广西科技出版社原书记)
《天歌地唱》装祯十分漂亮,学术与应用完美融合,装帧炫亮大气,版面插图独特。
此书对我这个民歌爱好者来说,学习很有帮助。出版社是用心了的,整部书显得雍容华贵,有收藏价值。
(10)阳强(桂林旅游学院教授)
《天歌地唱——广西当代山歌笔记》是一本由出版、翻译、创作三栖学人高雅解读的广西山歌土俗性格的文化笔记。是宋老师作为一位热爱故土的性情中人二十年体思勘悟山歌文化的灵性破局。它将当代广西最神妙、最有趣、最逗乐、最美好的山歌,尽收其间;书中到位的观照评点,让我们重新认识山歌。
(11)叶学明(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助理,广西审计厅厅长,研究员)
来自刘三姐故乡的史诗。涓涓细流,汇成大河,汹涌澎湃奔向大海。让三姐歌声传遍世界。
(12)邓祝仁(著名作家、研究员、原《社会科学家》杂志主编)
本书所有山歌均出自其所藏的本流传于民间的506张DVD,仅此一项,已是了不起,真的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13)沈东子(著名作家 翻译家,出版人)
煌煌巨著,宋安群先生新著《天歌地唱》,喜欢山歌民谣的读者有福了。
(14)廖玉华(出版人,编审)
《天歌地唱——广西当代山歌笔记》,仅装帧设计及开本用料就端庄大气和考究,再看了该书的宣传片更觉得内容非同凡响,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该书得到多位方家的推许,的确是实至名归受之无愧的事。
(15)蒙智扉(广西山歌学会副会长,广西山歌歌圩协会执行会长,研究员)
《天歌地唱》填补了山歌门类系统研究的空白。本人愧为广西歌圩协会执行会长,至今仍未有作为。难得宋安群这一使命担当,圆了众位山歌同仁的追求与梦想。在此深表由衷的钦佩与谢忱!
(16)陈代云(著名诗人,河池学院教授)
广西号称山歌的海洋,唱山歌的多,潜心研究的不多,如宋安群老师这般深入浅出的著作特别少。如果非要说广西是山歌的海洋,那么宋老师的书,我想象成是海上的一叶舟。
(17)梁绍武(著名歌词作家、剧作家)
《天籁地声》和《天歌地唱》为广西山歌做了功德无量的事情。过去有过一些人编过一些书,都不如这两本书做得这么精致、精彩。这是21世纪我们广西民族文化取得的最值得纪念的贡献。
(18)唐力(广西音协副主席,国家二级教授):
珍珠,美,但撒落一地,假若再被埋没,就失去了光彩。宋安群则是那根金丝银线,把一枚枚珍珠串在一起,变成了价值连城的项链!《天籁地声》《天歌地唱》,这“天地系列“为广西民歌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功德无量!
(19)罗传洲(编审,《广西文学》杂志原主编》
装帧精美的著作《天歌地唱》,端在手上,厚重大气。若慢慢细读,必收益无穷!
未及细细翻阅内容,已被整体装帧设计及剪纸插图所震撼,那种质朴、拙稚而极富原生态民族民间艺术的力量直抵心底,只有理解并认识这种力量的人才会有如此创作、选择及设计。这无疑契合“天歌地唱”的书名主旨,是源自对民间文学艺术由衷热爱的心灵庆典!
(20)黄朝瑞(广西音乐家协会主席,一级作曲家)
天歌地唱精品荟萃,
大俗大雅品格高贵。
感性理性交融一体,
养心悦目不打瞌睡。
(21)杨玉琴(中国民航出版社副编审)
看到《天歌地唱》这本书的瞬间,眼前一亮,从未想到民间文学作品能做得如此新颖、大胆和热烈,也为山歌能有如此体面、隆重的盛装面见读者而有种莫名的感动,膜拜之情溢于言表。
也因为了解而更加视如珍宝。细细观摩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和部件,从独具品质的装帧设计到难得一见的排版印装,从插图镶嵌其间的多重意趣到山歌撷取和点评的精准到位,从作者呕心沥血的多重解读和注解,到各位文化名人的加持,将“图书是一本留有遗憾的艺术”做到了尽善尽美,由衷地向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匠人致敬!
这阵为出版业吹来的广西山歌之新风,也必将广西山歌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传播到更远的角落。
人不能至,而心却向往之,这或许是读完本书燃起的梦想——到广西听听山歌。唯愿每位读者看完本书都有“耳目为之开涤,神情以之怡悦”,如此这般,出版者和作者的初心也算如愿以偿。
(22)陈贵平(中央民族乐团琵琶、中阮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
广西山歌悠久的历史
而今,随着社会不均衡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太多的影响,传统的东西逐渐减少,面临失传。唱山歌懂山歌的人也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少之又少。好在国家号召重视传统文化,但愿这些问题能够有效解决。
广西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丰富 ,在宋安群的笔下得到反映。他佳作范围广,作品不断。他常年坚持深入基层采风,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资料,编辑文档,创作出版了《天籁地声》《天歌地唱》两本好书。祝愿宋安群的《天歌地唱》”能够唱响广西,有效唤回昔日广西“歌海”之美誉!
(23)鬼子(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这是一本非常漂亮,非常高端的书,从装帧设计到内容叙述方法,不仅新颖而且堪称一流。
(24)张文明(著名作曲家)、唐佩珠(广西第三代刘三姐,国家一级演员):
我们出生在刘三姐故乡宜州,大学毕业以后,从事艺术专业工作,一直与广西民族文化、广西山歌、刘三姐文化相关。所取得的成绩,大多得益于从小就受到故乡山歌文化和刘三姐文化的熏陶。看到宋安群的《天歌地唱》出版,我们感到十分亲切和兴奋。
我们和宋安群认识很多年了,我们是宜州的同乡。他与我们一样,都是超级痴迷山歌的文化人。他和张文明合作了好几首歌曲,他的歌词题材不是山歌就是彩调,还和张文明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合作了两部广播剧连续剧,其中《传歌》歌词全部是山歌写成的,为作曲的民族特色插上了翅膀。
宋安群的《天籁地声》《天歌地唱》两本书的写作过程,我们两人一直跟踪关注,还不时有关于如何写好的沟通交流。
书出后,我们真是喜出望外,比我们的想象要好得多。首先是外观,开本独特,装帧大气,大红的民族风格很讨喜。内容十分丰富厚实,光是详细提要的目录,就有10页,反映出把古今中外的许多典籍文论,都邀请过来围绕山歌欢乐起舞了。这是非常热闹、有趣的书啊,也是非常罕见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新意迭出的好书,值得好好拜读,也必须好好拜读,才能更新我们对山歌的认识。
(25)蓝承晖(原第一军医大学政治部主任,大校,著名作家,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咨询委员):
广西是情歌、民歌的田野。宋安群的新作《天歌地唱》颜值、内涵都令人赞叹——“笔记”通体鲜红的装帧有国际气象,令人耳目一新。创作素材来源于自己从民间歌圩搜集到的500多张全程记录广西当代山歌歌会的DVD碟片,山歌原作鲜活生猛。
宋安群的《天歌地唱》真正令人赞叹的是,作者作为一个以外国文学研究和出版的行家,能娴熟运用外国文论,把广西山歌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来比较和鉴赏,让人们深入理解和鉴赏广西情歌的价值。《天歌地唱》标举广西民歌、情歌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应有的地位,足以改变人们固有的对广西“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提升广西人民的文化自信。山歌虽然不都是阳春白雪,但是,有的山歌远胜“好茶饭”。
宋安群心无旁骛,在广西山歌这片广袤肥沃的田野上执着、辛勤地耕耘,捧出如此厚重的《天歌地唱》,对广西山歌的繁荣和质地提升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广西的歌手朋友们有福了。
(26)胡红一(一级编剧、八桂学者、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当记者编辑时,发过宋安群先生的稿子。做编剧导演时,学过宋安群先生的山歌。延续多年关注,终于在这本高大上的《天歌地唱》中,拔了一个源自身心的超高音……爱不释手地翻看之余,禁不住替作者“惋惜”,如此慷慨倾囊捧出长年积累的山歌家底,岂不是便宜了我这种不劳而获者?也不能白吃白拿,咱至少也得“回扣”一首——
巧手采来百花香,
勾兑佳酿一醉长。
天歌地唱人快活,
且把书房当洞房。
(27)尹永 (著名剧作家,原柳州地区文化局局长)
如果说《刘三姐》让世界认识山歌,《天籁地声》和《天歌地唱》却给世人鉴赏山歌、领略山歌魅力提供生动切实指导。
我过去只读过黄勇刹的《歌海漫步》、《歌王黄三弟》和蒙光朝的《广西山歌鉴赏》,此后,山歌研究沉寂了几十年。《天歌地唱》两书的问世,犹如石破天惊,不同凡响。它们最大的特点是资料详实,角度新颖,视野开阁,分类独到,引典精准,论说灵巧,雅俗共赏,难能可贵。
安群是几十年的老明友了。他天赋聪颖,多才多艺,文学丶戏剧丶音乐、翻译、出版样样在行。最值得我辈学习的是他孜孜不倦丶扎实进取的治学态度。数年前,他告诉我收集了数百张民间唱山歌的DVD,虽然我也很爱山歌,但也绝对不会去收集,更不会去读完这数百张碟子。殊不知,现在竟变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巨著。
(28)李炭明
当《天歌地唱》的封面红色直抵我的眼帘时,我一下被震撼了一一这么厚的精装书,这不仅仅是几十万字的堆砌,这更是那书页背后跳动的火热之心啊一一山歌素材的积累、文学文化研究的学术硕果、勤奋艰辛的创作、文学的历练以及著作收获的喜悦,都很重很重……
书中的熠熠之光,还未来得及感受和欣赏,在人生的路上,很多人总是在匆忙赶路,拼尽全力去度过生命,挣扎了一生,却太多地忽略了逗留。《天歌地唱》作者却时时处处留意,把那些有意义的零星碎片拾遗收藏,放在一起,让它们形成一股力量。这是一个真挚的灵魂,也是对自我的发掘,使自己的人生处处显现光阴的痕迹……
(29)曾宪瑞(一级作家,著名歌词作家,原桂林文联主席)
(抱病写于医院)
(30)韦苏文(中国民间文艺家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主席)
对这本书的感觉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