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2014-11-30 21:02:05)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学设计 |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开课时间:2014年11月26日
一、尊重每一位孩子,让孩子自己建模。
师:大家首先猜一猜有几种穿法?生甲:3种;生乙:6种;生丙:8种;……
紧接着陈老师抛出:这是大家的猜测,下面我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或画一画,不会写的字用拼音,看看到底可以搭配成几种。
……
生:1、长衣—长裤
2、长衣—短裤
3、长衣—裙子
4、短衣—长裤
5、短衣—短裤
6、短衣—裙子
(6种)
陈老师让学生把最后一位学生的方法读一读,读到6种方法中间的时候,要求长喘一口气。
[学生的方法有的是乱的,有的是全的,陈老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探索结果,包括各种错误的,都进行了展示,没有说谁的对,谁的错。]而是借用孩子们的生活语言进行编码,交流与纠错,评价与感悟:你们到底现在同意3种的、5种的、6种的……哪种?为什么?
让学生感悟:不多也就是(生:不能重复),不少也就是(生:不遗漏)。
怎么由“遗漏、重复”变为“不遗漏、不重复?让学生自己建模,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新知,总结出要有规律的搭配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然后,老师在黑板有序的板书,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最后让学生归纳着搭配的方法。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陈老师先展示各种不全的方法。最后一个展示的是一个有规律的、搭配方法全面的学生,最后一个离开讲台的却是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的学生,我们看到了原来这个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我在想,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一般是更多偏爱那些思路正确、灵敏的学生,没想过让一点也不会的学生上讲台展示。原来在陈老师的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进步,都可以有收获。
二、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再比如符号思想和分类思想的渗透,出示学生画的图
师:你读懂他的图了吗?生:上面的圆表示上衣,下面的圆表示下衣,他连错了
请学生再连一次师:谁再来改一改,让别人看的更明白一些
在老师与孩子们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了符号思想和分类思想。
再比如乘法原理的渗透,一件上衣同时搭三件下衣,让学生用“唰、唰”来读,读一个唰就是1个3,学生非常形象地体验到乘法原理。不是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这样做,很有创意,学生的体验也就更深刻。
接着让学生伸出三个手指头,对准黑板上的短衣往下“唰”下来,对准长衣往下“唰”下来,出现了两个3,学生马上说出2×3=6。接着老师又问,如果是4件上衣呢?(三四十二)9件上衣呢?(三九二十七)。接着,又让学生从下往上“唰”,出现了三个2,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搭配。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一句算理、一句概念(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数学方法的建模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在这一课上的“别着急,一会儿给你一个新的机会”“学会听讲,会有更大的进步”“找出自己的错误,去欣赏别人的长处,这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掌声送给他。”“关键是过程”“真会欣赏人,我建议把掌声送给他”……我最喜欢这句话“笑声过后要有思考”。她对学生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学生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