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撰写教学案例,促进教师成长——郭晨亮

(2012-05-23 17:24:0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案例与反思—数学组

撰写教学案例,促进教师成长
摘要:
   课堂教学案例是发生在课堂上的,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保持。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如何使教师成为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者,成为具有课程实施与开发能力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我校通过 “撰写教学案例”,开展了《更新教育观念,推进高效课堂》的课题活动,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教学案例,理论理念,成长提高
正文:
两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教学案例”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竟然对它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教学案例不就是平常的教案吗?通过参加《课堂教学案例开发》课题组,和老师们一起学习,交流和活动,我对教学案例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通过学习撰写课堂案例,我收获了成长,无论是教学思想理念还是课堂教学技能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现结合自己实际,谈一谈撰写教学案例对促进教师成长的帮助,与老师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课堂教学案例。课堂教学案例可以说是发生在课堂上的,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经验与教训的获得,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保持,教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习中的认知冲突、创造性的发现、经验与教训的获得、能力的提高等。例如我在撰写第一篇教学案例的时候,初稿写了三千字,自认为把一节数学课讲的很完整,结果拿到课题组里一交流才发现,自己写的根本不是教学案例,而是课堂实录。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抓住这节课的焦点,突出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中碰到疑难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重新撰写了课堂案例《以不变应万变》(见文后案例一),得到了课题组老师的一致好评。
再者,撰写课堂教学案例,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新课程改革理念,并重视课后反思和课堂应用。 课堂教学案例来源于真实的课堂,需要及时地记录和总结,最初它可能只是片段地、朴素地再现课堂情景,但正是这一个个课堂小故事,使得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理念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容易理解和联系实际。例如,课堂上每一位老师都提问过学生,都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地回答,有的让人惊叹欣喜,有的让让人焦急矛盾,还有的让人啼笑皆非但却发人深省。我抓住学生的课堂心理活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撰写了《多点耐心,多些收获》(见文后案例二)、《意外的“玩笑”收获》(见文后案例三)等多篇课堂教学案例。后来在一次课题组研讨活动中,我从其他老师的教学案例中读到了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一段话:“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于是猛然想起自己的这几篇课堂教学案例不正是对这一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吗!原来小小的课堂教学案例中竟包含了这么大的道理,看似偶然的课堂经历却是理论引导下的必然结果。在以后的课堂案例撰写中,我更加重视实际与理论的结合,从而也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最后,撰写课堂教学案例,最终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培养出有特色的具备新课标理念的教师。通过两年来的课题组活动和撰写课堂教学案例,我更新了教育观念,形成了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领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后进生学数学的程序化教学方法,努力找到如何让一个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如何提高教学中“问”的质量,又怎样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馈;如何让学生理解某个具体的学科知识(如概念、思想、方法)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初见成效。另外对于课堂突发事件。我也能够游刃有余地因势利导,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如何使教师成为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者,成为具有课程实施与开发能力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自我完善的研究者,“撰写教学案例”不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耐心讲解了这四种类型的差异后,我随之写出了一道例题(2004年全国卷)函数 的最大值等于_____________.我胸有成竹的认为学生一定能将此题与上述题型对上号,因只需将 简单地用一下余弦二倍角公式,马上就可转化为题型①。我请一位同学回答时,这位同学站起来竟一脸茫然。这下怎么办?马上给出答案?哪样学生岂不就失去了思考的机会,更是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吗?!
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很好的使用了数学中重要的化归思想,使得陌生问题最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程序中来,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学生欣然点头,看到学生因获得知识和智慧而喜悦的神情,我也笑了!
通过这节课,不仅促进我形成了对文科生采用程序化教学的方法,更使我认识到:如果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应本着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会利用数学思想解题的乐趣。

案例二:         多点耐心多份收获
这是我的一节高一立体几何课,一切都在我的精心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当我讲完经典例题后,按计划给出了一道同类型的习题“如图,设P、Q分别是边长为a的正方体AC1的面AA1D1D、面A1B1C1D1的中心,证明PQ∥平面AA1B1B”,此时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我想:有了例题的引导,学生应该很快就能想到“连接AD1,AB1,在△AB1D1中,显然P,Q分别是AD1,D1B1的中点,∴PQ∥AB1,从而易证PQ∥平面AA1B1B”按照我的估计:学生五分钟内就能完成这道题,那样的话我还有五分钟可以做总结。
随着思考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看到不少学生抬起了头,眼睛里写满了自信。我暗自欣喜,“刘某某,你说一下自己的思路吧!”我挑了一位很早就抬起头的学生回答。“连接A1C1,DC1,则P,Q分别是A1D,A1C1的中点,”,“嗯?你连接谁?”我以为自己听错了,显然这不是我预想的思路,我好心地提醒他,“是连接AD1,AB1吧?!” 这个学生犹豫了一下但并没有买我的帐,他又加重语气地强调说“是连接A1C1,DC1。。。”,这个学生的固执突然使我紧张起来, “怎么办?是让这个学生先坐下,还是听听他的意见再说?如果让他继续说下去,时间可能就不够了呀!” 我暗自焦急。
我看了一下其他学生,显然大家已经被这个固执学生的思路吸引了。有几个学生已经随声附和。我想:事已至此,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于是我耐下性子,“好!刘某某同学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证法,我们请他详细地叙述一下,看看是否可行?”。在得到我的鼓励后,他感激的看了我一眼,(我当时有点惭愧),他继续说:“连接A1C1,DC1,则P,Q分别是A1D,A1C1的中点,在△A1DC1中,显然PQ∥DC1,又可证DC1∥AB1,由平行的传递性可知PQ∥AB1,从而易证PQ∥平面AA1B1B”。“哇!多么精彩的证明呀!”我不禁为这个学生喝彩,学生们也都禁不住为这个学生鼓掌。受到这种激励情绪的感染,又有不少学生总结了其他不同的证法,例如:取AA1,A1B1的中点M,N,连接MN,NQ,MP,可证MP∥ND且MP=ND.∴四边形PQNM为平行四边形.∴PQ∥MN.从而PQ∥面AA1B1B。
最后这堂课在我们师生的思维“碰撞”,相互欣赏下结束了。尽管我失去了总结的时间,但还有比这更精彩的总结吗?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的智慧体现在精彩的预约中,但更体现在无法预约的生成里 。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碰撞”的瞬间,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乐于去探究问题,验证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不仅仅给我们的教学生活增添了乐趣,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课后我想:这不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的吗?
我很庆幸自己这堂课多耐心了几分钟,才收获了这么开心的教学经历。我暗下决心:如果以后再有课堂上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哪怕他是错的,我也一定要再多耐心几分钟,因为它能让学生收获更多!

案例三:          意外的“玩笑”收获
我深信数学课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我的数学课一向以严肃认真而被学生接受,学生从来不敢在我的数学课上开玩笑。但是,这一切竟然在一节《函数概念》课上被打破了。
我走进另一个班级,脑子里还想着刚才在上一个班讲课时的无奈情景:无论我怎么解释“函数”的概念,学生总是一脸的迷茫。带着这种无奈和忐忑,我开始了在这个班的讲课。
当我画箭头图解释“函数就是非空数集A中任意的元素通过对应法则,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元素和它相对应的特殊映射”时,意外发生了。我听到几个学生发出“噗嗤”笑的声音,我望过去,发现有个学生正指着黑板对身边的同学说笑着什么。我心想:这还了得,课堂随意说笑,看我怎么“收拾”你。我把这个学生叫起来,问他:“这么难懂的概念,你不好好听,笑什么呢?”。我本想吵他几句,完了继续讲课,谁知道这个学生接着我的话回答道:“老师,我说你画的箭头像一支古代的没尾巴的箭”,学生轰地一下都笑了,我看了看了看黑板上的图和眼前的学生, 是又可气又可笑。
正当我准备让这个学生坐下时,一个奇妙的想法在脑海里浮现出来,我禁不住追问:“你说说,这支箭从那里射出,又射向那里?结果如何?”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那位开“玩笑”的学生回答道:“它是从数集A中射出,射向数集B中元素,结果是唯一射中。哦,老师,我明白了!”我鼓励他继续说,“我明白了函数概念中,非空数集A中元素就好比是箭,B中元素就好比是目标,要求箭全要被射出而且必须射中,并且不能出现“一箭双雕”的情况。”。大家都被他形象的比喻逗乐了。我趁热打铁说:“很好,我们用这个比方就能去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形成过程了。”原本抽象难懂的一堂数学概念课,就在我和学生的“玩笑”中快乐地度过了。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意外的“玩笑”,竟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后来学生利用这个比方很好地理解了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等函数相关概念的意思。
通过这件事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课堂上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哪怕是一个意外的玩笑,也是学生思维的直观体现。新课标不正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探求数学概念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数学的感知能力吗?同时尊重学生和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快乐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不正是我们老师期望出现的结果吗?
参考文献:
《2011年河南省数学优秀论文》
《程序化教学》于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