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的教学反思  ——周金陈

(2012-05-23 10:06:2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案例与反思—生物组

关于《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的教学反思

 

生物组  周金陈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2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等5个部分,可以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我将前3个部分划为第1课时。下面我就第1课时内容的设计和思考表述如下。

2章是从个体水平具体描述了稳态是如何维持的。它是对必修3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内容的具体解释与实例分析。本章内容和后续章节共同描述了组成多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调节及稳态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是一个整体。本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习内容与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共同维持人和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了解稳态维持过程的第一步。本节内容以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基础,联系生活常识与身体感知,进一步探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与过程,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课的引入可以有多种形式。课本上是通过足球运动员的行为与反应来引入的。也可以通过学生活动来引入,例如通过判断玻璃杯中水的温度等。我在课上是通过上课前师生之间的相互问候来作为场景进行引入的。我的设计思路是:该行为是由神经调节来参与的,教师发出“上课”信息,学生获取信息后进行处理,并迅速做出反应“起立”。这种行为是符合本节内容的。这种行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也是师生和谐关系的一种体现。通过这种引导,提醒同学们关心并关注身边的事情,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可能就是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事情,经科学家的思考与探索实现的。

关于《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的教学反思 <wbr> <wbr>——周金陈

本节课的第一个内容是对几个概念的理解。这部分需要结合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强化。我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和分析,并结合课本中的图片进行解释。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但是作为多媒体的应用,很多教师都反应所展示内容多,但学生记忆不够深刻,这主要是忽视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造成多媒体喧宾夺主的后果。课本仍然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和复习的最好的资料。所以,如何实现学生对课表图片内容的理解和文字内容的识记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了。借助多媒体展示能很好实现这一过程。

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传递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它难在知识的抽象上。所学习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是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只能通过模拟实验展示真实的内容,通过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来了解事物的规律。例如在神经兴奋传导上,我就开展了一个活动,表述如下:“现在我们再次来了解一下神经元,请大家看我的动作(伸出左手,五指伸开)。请关注我的头、颈、左臂和左手,他就像是一个神经元,(右手抓自己的头发)这就是短而分支多的树突,(摸自己的脸)这就是胞体,(摸自己的左臂)这就是轴突,当然了,有点粗,但不影响我们分析问题。在神经元兴奋传出的轴突的末端,还有很多的分支(摸自己的左手),在每个分支的最末端都有一个膨大(摸自己的手指头尖),我们称其为突触小体。”通过这种直观的解释,能让学生比较好的理解结构及功能及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计了多处关于科学发展的有关问题,例如:在关于兴奋产生原因的内容中,我展示了生物电发现的录像片段,让学生了解生物电的发现过程。在关于神经元间的兴奋的传递内容中,我口述了:“19世纪德国的著名生理学家Johannes Muller18011858)在1844年宣称,神经传导的速度是不可测量的。他把神经传导速度比之于光速,他说:“一种感觉由身体的外周传到脊髓和脑之后.再回到肌肉引起收缩的时间是非常短的,是测量不出来的。”6年之后,他的学生Hermamn von Helmholtz18211894)运用简单的仪器设备,准确地测定了神经传导冲动的速度。Helmholtz发现,神经传导冲动的速度并不太快,蛙坐骨神经传导冲动速度的平均值为27.25米每秒、比物理能量的传播速度慢多了。这些内容都能帮助学生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了解知识。最后,我还设计了三个高考题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整体感觉知识内容丰富,课堂略显紧张,但是重难点还是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这可以算是一个缺陷。可以将本节三个高考题的反馈放到课下进行。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时间能更多一点。对于某些问题,根据高中学习的特点,应予以简化。从建构主义理论来说,也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弄得很清楚,对于某些概念性的问题,我们的重点不是放在概念是如何来的,而应该放在这个概念如何用。看来,深入思考每一节课,了解课标,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让一节课成为优质的课。而且课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如何让40分钟的课堂时间所学习的知识对学生有更长时间的影响,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