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祝福》教学反思——语文组  朱晓丽

(2012-05-15 10:43:5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案例与反思—语文组
《祝福》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小说单元的第二课,在学习前面小说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阅读和鉴赏小说的方法。《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把他深刻的思想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中,他用小说来反映时代,揭示弊端。可以说他的每篇小说都是社会的缩影。这也使他的小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根据小说鉴赏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理解倒叙的作用。

2.      理解典型环境与祥林嫂命运的关系

3.      把握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形象。

4.      理解小说主题:《祝福》反映了封建礼教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前三个目标是教学重点,鉴赏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难点是典型环境和祥林嫂命运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

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小说较长,计划用三个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重点鉴赏情节。学生速读课文,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祥林嫂的一生,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比较与小说情节的异同,理清小说故事情节,体会倒叙手法的作用。

第二课时

分析典型环境与祥林嫂命运的关系,理解作品的主题。提出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穷死的吗?让学生思考。

  难点的突破:

⑴关于祝福的描写

A.小说开头: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勾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B.小说结尾:通过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    

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C.中间提祝福: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人们怎样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的
A.鲁四老爷的态度——精神扼杀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迫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B.鲁四婶的态度: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C.人们的态度——精神蹂躏

D.柳妈说鬼——精神恐惧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E.婆婆和大伯子     (族权)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妇女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F.“我”的迟疑——精神困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表现的。(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

 小说中的“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说明像“我”一样具有进步思想的人也无法帮祥林嫂解脱苦难,更说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强大。正是由于“我”的迟疑使祥林嫂不能确定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否有鬼神的存在,她感到了精神上无限的困惑与迷茫。

小结:总之,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封建意识根深蒂固,虽处于辛亥革命前后,但并没有受到有多大影响。整个鲁镇顽固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观念所支配,妇女的社会地位低微。而这个鲁镇就可以看成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旧中国劳动妇女由外至内的迫害、摧残。许寿裳先生说得好:“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了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大环境的影响下,祥林嫂自己也是一个具有无可自拔的封建迷信思想,祥林嫂希望有鬼魂,是因为想与儿子重聚;但又怕有地狱,因为会被阎罗王锯开。人们说她是“穷死”的,实际上她是被强大的精神痛苦折磨致死的。

祥林嫂生活的社会是个愚昧落后,麻木冷漠的社会。每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充当了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丁玲评论说,在那个社会,“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揭示主题: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指出反封建的必要性。

第三课时

提出两个问题讨论

1.把握祥林嫂的形象。提出问题:祥林嫂是怎样被一步步逼向死亡的?她的形象有什么变化?

2.祥林嫂是个逆来顺受的人吗?她挣扎过,反抗过吗?结果怎样?学生讨论发言。

教后反思:

这样安排三节课思路的依据是,第一节通过阅读把握故事情节,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第二节课分析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第三节课祥林嫂形象的变化,是祥林嫂被迫害的结果。分析过程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打破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即可采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小说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的语文课堂就迸射出生命的活力。无疑学生从感情上就会走近祥林嫂。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以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学生对情节的把握比较好,对人物的理解也较好;但由于时代和个人情感等原因,对通过人物活动表现主题的把握还有一点困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