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出书我祝贺

(2016-04-27 10:09:36)

(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也是第一次准备发言材料。估计那天轮不到我发言,先发这里吧。请老师们指教)

在孙洪鹏新作《天玄地黄》首发式上的发言提纲

曲京溪

2016430日  莱州桃源山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参加这样的活动,我是第一次,感到挺激动的。虽然孙洪鹏年龄小我四岁,但在文学上他是我的老师。我们相识于莱州作协成立之后,一起开过几次会,一起采过几次风,每次见面,孙老师都跟我们谈文学,有时说他自己对文学的见解,有时对我的习作做些评价和指点,还有时对我提出鼓励和期望。老师的作品结集出版,作为学生当然很高兴。由于个人喜好的原因,老师的这部作品我还没能全读,只是读了散文部分,有几点学习心得,说出来请领导、老师们指正。

一是老师丰富的知识值得我学习。孙老师的作品我之前拜读过一些,觉得他是一个懂得很多知识的人。这次集中读了他的散文,这个感觉就更加深刻,更加清晰了。就说《美学莱州》这篇吧,孙老师为我打开了一卷莱州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的画卷,这画卷是用历史、典故、地理、天文、风水、音乐、美术、书法等着的墨。这些专业知识他用起来自然贴切,一点儿也不牵强。对此,本书《序言》里娄光师傅已经讲过。知识从学习中来,可见孙老师读书之广博。

二是老师悲悯苍生的情怀值得我学习。一方面,文学创作是一种回忆,但这种回忆,不是岁月的照相簿,也不是往事的录音机。在孙老师笔下,这种回忆,是时光的浓缩,是感情的升华,是思想的沉淀。他是用悲悯的情怀将这些记忆通过文字融汇一体的。如《第一次耢地》《白菜 饼子 咸菜梗子》《偷嘴纪实》等篇,不是就事论事,他是在寻找与剥离中进行创作的。寻找,就是积累生活,丰富人生阅历,获取文学资源。剥离,即观察后思考,探索发现掩藏的闪光点。这些散文是他对生活透彻思考的结果。好散文在时间的深处,在心灵的痛处。另一方面,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关注当下社会。散文《秋天的铃声》,写的是钓鱼这样一件平常事,但那“叮铃铃”的鱼儿咬钩声,仿佛是鱼们自己为自己敲响的生命终止的钟声,也向人们敲响了停止生命戕害,唤醒人性悲悯的警钟。这是孙老师作为一名作家的良心所在。

     三是老师老道的文学语言值得我学习。语言之于散文来说,比小说更重要。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的散文语言?这个问题我好长时间没有想明白。我同孙老师有着大致相似的文字经历,就是先写新闻,后写公文,再学文学习作。但不同的是,我的散文语言还是带着明显的公文腔调,老是跳不出这个定势。而孙老师的语言却具有浓厚的文学味儿。他十八岁写的《走向玫瑰色的世界》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夏天的傍晚,大海正悄悄地躺下来,放松地伸展着歌舞了一天的肢体。远远向海里望去,大海像裸露着光鲜的肌肤的女神。海天拥接处有一抹烟云,那是大海的乌发,太阳的手正是从乌云上伸出来,给大海拉扯着一幅柔滑的丝绸,太阳的七彩就在丝绸上变幻着......”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孙老师的文本里使用成语不多,他的语言大多是经过思考后自己的语言,重复别人的话比较少。我认为,准确的、朴实的、表达真性情的语言,就是散文的好语言。

在这里,我想起了两句话,一句是青年女作家东紫说的:“读是写的开关。”一句是青年男作家刘玉栋说的:“文学是少数人的事业。”我忽然觉得,这两句话送给孙洪鹏老师挺合适的。而我自己不过是文学园地里一个看热闹的而已。我要向孙洪鹏老师好好学习。

谢谢领导和老师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