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陈寿宗
学校举办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是检阅阶段研究成效、研究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推广经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水平共同提升的重要平台。然而,综观基层学校举办的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笔者发现,由于组织、管理与指导的原因,不管是“研究课”、“实验汇报课”,还是“示范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六不足”的现象。这些现象直接、间接地影响公开课的研究、交流效果,值得引起重视与思考。
一、专题名称界定不足
执教者在确定公开课研究专题名称时,没有立足于课堂具体教学实际来考虑,把专题名称往往定得过高过大,如某小学上学期语、数二节公开课研究专题分别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联系生活学数学”。作为校本教研活动,一节公开课研究冠以这样大的题目,未免“头重脚轻”,课题所界定的研究范围太空泛,研究目标不具体,任务不明确,“专题不专”,研究效度难免削弱!
思考与建议:公开课专题名称规定着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范围、方法等。在校本教研中,一节公开课研究专题名称的确定,不宜过大,要以具体教材内容为依据,在《课标》理念指导下,立足课堂,细心捕捉自己或是本单位、本地区当前“课改”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考虑。只有立足点细,研究着力点才能集中,才能做到目标具体、任务明确、措施有力。
二、把握《课标》要求不足
笔者曾听过一节四年级习作训练公开课,训练项目是“写想象中的一件事”,要求学生“展开大胆想象,把这件事写具体”。关于“想象作文”,按《课标》要求:三、四年级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想象”,五、六年级是写“想象作文”。这里,教师是“拔高”了训练要求。与此相反,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却特别“宽容”:“要把错用的标点符号、错别字修改过来”。按《课标》要求,这个学段应是“学习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很明显,对于学生自改习作,这位教师又“降低”了要求。其实,此类偏离《课标》要求,随意“拔高”或“降低”的现象,在公开课活动中屡见不鲜。
思考与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课标》在不同学段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质量标准。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既是教学设计的根据,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与把握,并以之指导平时的教学与评价实践。诚然,笔者并不反对在特定情况下,适当“拔高”或“降低”要求。实际上,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我们还应根据其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情感态度等主体差异性,在学习训练要求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以利每位学生均能在各自原有水平上获得相应的提高。但如果不加分析地搞一刀切,统一“拔高”或“降低”要求,则是不应该了。
三、研究周期不足
在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者按期初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备课、试课、开课、互动交流。活动一结束,所谓的专题研究随之告终。研究时间前前后后不过一星期!至于该项研究结果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如何推广,有哪些需要在今后研究中改进等,再无人问津。
思考与建议:教学研究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其探索、研究需要有一个过程。每学期的公开课研究专题一经定下来,执教者就有必要着手准备,要研究《课标》要求,寻求有关理论支持,并紧扣专题规定的研究范围、目标、任务,结合平时教学展开一系列必要的准备与尝试;开课之后,活动组织者、执教者有必要对研究过程的做法及其成败得失,在反思、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该推广的就推广,该修正的就修正,必要时,还要提出下一步研究思路、策略。
四、实际观摩效值不足
时下,不少公开课执教者,为追求“热闹”效应,课堂上极尽所能,什么“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演练”、“游戏学习”等等手段、方法应有尽有,花样繁多。根本不管这样的手段、方法是否适合具体教学内容特点,是否适合学生学习需要。如此变开课为“演课”,为“演课”而“演课”,热闹是热闹了,可真正的课堂观摩效值却并不高!
思考与建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常规课也罢,公开课也罢,所采取的手段、方法,都应根据学习内容特点,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来设计,要以服务学生问题的探索、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能力的训练、智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为手段而手段,为形式而形式”,不仅没必要,而且浪费课堂资源,分散学生注意力。
五、集体研究不足
不少学校在公开课活动中,从教材研究、理论准备、教法设计,到教具准备,都是执教者一人“孤军作战”。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由于“工作忙”,没有组织集体备课。其结果是执教者疲于应付,其他教师也因没有参与过程研究而难以得到更有效的收获。
思考与建议:举办公开课活动,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引领大家互动交流、研讨,以利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因此,在公开课观摩过程中,有必要也应该是在学校领导下,教研组成员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在此基础上,执教者集思广益,综合大家的合理建议以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在提升公开课质量的同时,促进执教者与听课者的共同发展。
六、紧扣目标评课不足
课后的互动交流是公开课研讨活动的重要环节。然而,不少教师在互动交流中,侃侃而谈,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教师教态”等等,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真正围绕公开课研究专题来展开评价的却不多,个别的甚至根本没有涉及研究主题!
思考与建议:每一节公开课都有自己的专题研究范围、目标、任务。开课前、开课时,教师要紧扣专题来设计与讲课。课后的交流、互动,也应是以之为中心,以公开课为案例,对专题研究任务是否完成,研究目标是否达成等来展开评析。淡化或偏离这个中心,其评议意见的价值就不高了。当然,一节课表现出来的是非得失,可能是多方面的,评课者在紧扣主题的同时,适当顾及其他方面加以点评,这本属正常。但如果不掌握火候,泛泛而谈,超出了范围,偏离了方向,淡化甚至忽视了主题,这恐怕就舍本求末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