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看待“社交网络瘾”
(2015-11-25 15:18:25)
标签:
心理网络误区健康 |
分类: 杂志精选 |
随着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日渐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朋友圈里晒旅行,晒孩子,晒猫狗,晒美食已蔚然成风,有些人找不到无线网络,不能刷微信微博,便感觉与世隔绝,心情焦虑,还有些人在通讯软件里聊得火热,到了现实中却和朋友没话说,只默默沉溺于手机的方寸屏幕间……这些奇奇怪怪的“病症”源于何种心理呢?
盘点社交网络“流行病”
当下,大众和媒体都热衷于发明“现代病”来诠释某种令人困扰的生活状态,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名词里,就有不少折射出人们与社交网络的难解难分,比如“饭前拍照综合征”“重度手机依赖症”“WIFI焦虑症”等等。这些“病”严格说来不算心理疾病,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若是一味忽视其中隐匿的心理因素,任由其“恶化”,可能给个人生活带来更大的麻烦。
其一、微信晒照癖
症状描述:这类患者的相册里总是满满当当,养宠物的晒猫狗,当爸妈的晒孩子,年轻女生晒自拍。“吃货”喜欢晒美食,上菜后总要先拿出手机对着盘子拍个够,心满意足地上传到朋友圈。还有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有产人士”,时常会晒出奢侈品、海外美景、豪车别墅……
心理分析:社交网络的巨大吸引力就在于可以给大众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此类患者大多是容易自我关注的人,喜欢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告知天下,吸引他人的眼球,从中获得乐趣。但也有一些人发朋友圈是在“炫富”,对于这些人来说,“晒照”是自卑、是追求虚荣的表现。
其二、刷屏强迫症
症状描述:这类患者一刻也停不下自己刷手机的手,只要有新的信息提示就情不自禁点开看。在任何时间、地方都要捧着手机,一感到无聊就开始刷屏。此症往往合并有“拖延症”,工作成堆也忍不住刷手机,结果完不成任务;或者到半夜两三点,明知道该睡觉也刷得不亦乐乎,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
心理分析:刷手机上瘾是一种自控能力的丧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会产生自责的情绪,时间长了很容易导致抑郁。不少抑郁患者沉迷于社交网络,这类人并不是真正地对信息感兴趣,而是对现实状况不满意,所以选择用手机来排解自己的空虚无聊。
其三、wifi焦虑症
症状描述:这类患者不管到了哪儿,开口闭口就是“有wifi吗?”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都不重要,有无wifi却是衡量商场、饭店甚至旅游景点的重要标准。听说有wifi便喜出望外赶紧问密码。倘若没有wifi,整个人都会焦虑难受。
心理分析:如果你发现自己手机不离身,没有wifi就心慌意乱,就要小心患上网络依赖症了。很多人上网没有明确目标,只因心里空落落的,这说明你对现实的不满太多了。不妨花点时间静心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到空虚,人生的目标在哪儿?对工作不满要重新规划,对感情不满要学会面对,不要逃避。
其四、社交冷漠症
症状描述:这类患者习惯了在虚拟世界中排解寂寞,但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大大退化。典型表现就是在朋友聚会时,每个人都争当“低头族”,捧着手机各玩各的,没有人主动聊天。在家庭中,很多夫妻间也出现了另类“第三者”——手机。
心理分析:在这个时代,社交网络的兴起彻底将人们的社交方式改头换面,人们随时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结识新的朋友。这就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网络归属感,对社交工具的黏性大大增强,因而疏远了现实中的亲朋好友。手机和网络只是社交的一个虚拟手段而已,我们生活的重心还应放在事业、家庭及真实的朋友上,只有现实的人际交往才能实现自我成就。
社交网络是天使是恶魔?
社交网络虽然带来了过度依赖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交网络的特性有着巨大的优势,牢牢抓住人们的心理需求,重新定义了社会交往的各个层面。
社交网络的优势首先体现在消息的可获得性上。手机可以随时放在身边,手指一触就可以打开各种社交应用,随时获取最新的信息。此外,社交网络的即时性容许人们马上参与到评论中,与朋友分享观点,这个过程使社交渴求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东西。越是难得一见的奇闻异事、八卦消息,在网络上越受欢迎,因为它们可以满足人们的幻想和猎奇心理,这对于平淡的生活是种不可或缺的调剂。
第二个优势是自由。人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不由自己做主的,而在社交网络上,你可以选择什么时候登陆,在平台上待多长时间,和谁聊天,看谁的动态,发个什么样的信息或链接,凡此种种,都在本人的控制范围内,满足了自我掌控的需要。
安全是社交网络最为独特的一大优势。真实人际沟通中,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紧密,交谈时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等都传达着喜怒哀乐的情感信息,我们会根据对方的态度来决定话该不该说,以免气氛紧张,甚至因为意见不合发生争吵。当我们隔着网络不见面时,反而能畅所欲言,因为网络会屏蔽掉非语言信息,人际关系的张力非常低。另外,每个人都匿去了真实姓名,只留下一个称呼的代号,这就使社交的风险大大降低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我。性格内向者以及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群更愿意接受网络社交,这是他们练习与人交往的最好平台。
平衡现实与网络两个世界
尽管社交网络有着如此迷人的魔力,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待它,学会平衡网络与现实的关系。社交网络也会像喝酒一样令人上瘾。从古老的“电视瘾”,到“网上冲浪瘾”“网络游戏瘾”,再到新世纪的“手机刷屏瘾”,成瘾机制却是一成不变的,空虚无聊、缺乏目标的人总会成为受害者。
每个人对社交网络的态度和参与方式都不同,有的人在朋友圈里一呼百应,有的人默默“潜水”,有的人只和三五老友插科打诨,有的人打个电话就解决了沟通的需要,对社交网络一点也不感冒。总的来说,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唯一的准则是,要真正地将社交网络看成“调味品”,不将大把时间花在网络上,甚至用社交网络代替现实生活。要知道,现实生活才是一切的源泉,如果自己的生活过得好,在社交网络上听一听、笑一笑、侃一侃,充分放松,回到工作中精神会更加饱满。
孙春云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协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与机构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森田疗法学会委员。擅长个别心理治疗,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尤其专长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可以进行长程心理治疗,不但改善症状,而且重塑个性和应对方式。擅长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焦虑症、惊恐障碍、抑郁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各类神经症,以及人格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问健康画报》11月刊)
前一篇:颅内动脉瘤是怎么回事,怎么治疗?
后一篇:如何远离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