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季养生要祛湿

(2015-08-14 15:48:02)
标签:

健康

养生

饮食

祛湿

分类: 杂志精选

  炎炎夏季,闷热难耐,汗出不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相信不少人在夏季都有类似症状,这会不会是“湿”在作怪?饮食调理有用吗?今天我们要讨论有关夏季如何做好祛湿养生的话题。

  夏季为何要祛湿养生?

  夏季,除了骄阳似火,在许多地方还有连绵的阴雨和台风。闷热潮湿,阴雨连绵,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或汗出沾衣,更容易感受湿邪变生疾病;或因夏季饮食不注意,过度进食生冷或误食发霉变质的食物,损伤脾胃导致湿邪内生。“因时制宜”是中医重要的养生诊疗思想。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大自然将丰富的四季变化赋予人类,同样在养生方面也应遵循规律。

  “湿”对健康会造成哪些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脾脏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还能够向上向外输布营养精微物质,并且协助管理气血的生成和统摄,然而它却最容易被“湿”困住。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脾喜燥而恶湿。打一个比方来说,好似一个机器枢纽位于人体中部,如果潮湿生锈便不能正常工作了。

  那么,“湿”会造成哪些常见的表现呢?湿阻最常见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胃口不佳、腹泻便溏、小便不利、水肿、舌苔厚腻等表现。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脾脏被湿所困,还可以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病变,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夏季怎样防“湿”?

  1.少开空调

  适当调高空调温度,不过量食用生冷的食物。许多人到了夏天离不开空调,喜欢把温度调得非常低;或者吃常温的西瓜觉得不过瘾,放进冰箱冰一冰才大快朵颐。然而,相对于正常的四季循环来说,过低温度的空调环境是违背时令节气的,进食过于生冷的食物容易使湿邪停滞。

  中医认为湿性属水,水属于阴,因此湿为阴邪,容易耗伤人体阳气,尤其是脾阳。养生者必敬顺天时,《内经》说:“春夏养阳”。这句话的意思指的是,春夏时节,万物生机勃发生长茂盛,是阳气充旺生发的表现;夜晚渐短、阳气渐长而阴气渐消,相应万物进入生、长阶段。我们人类养生也应顺时顺应阳气的生发宣泄,该出汗时就应当出汗。

  2.饮食调节

  总的来说,夏季是阳气旺盛生长的季节, 饮食摄养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品,同时注意“夏不欲穷凉”,不能过食生冷以防耗伐生发之阳,从而做了“湿”的帮手。

  在平常的食物中,有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举例如下。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效益气养阴,补肺脾肾,固精止带。可以用于脾胃虚弱,能够补肺脾肾三脏。脾虚食少,体倦便溏及妇女带下,儿童消化不良腹泻等皆可运用。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化湿、消暑。可以用于脾虚湿盛,运化失常而导致的食少便溏,白带增多等。

  薏苡仁:味甘,性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可以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泄泻等。

  冬瓜皮:味甘,性微寒,归肺、小肠经。功效利水消肿,可以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体内水液代谢不利的疾病。

  玉米须:味甘,性平,归膀胱、肝、胆经。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同样可以疏利小便,达到排除壅积的水液和湿气的作用。另外,它还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夏季正值玉米上市之时,变废为宝将玉米须一起煎汤煮,代茶饮,十分适合糖尿病患者。

  赤小豆:味甘酸, 性平,入心、脾、肾、小肠经。功效利水除湿, 通乳, 解毒排脓。

  绿豆:味甘,性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消暑、利水、解毒。能够用于暑热烦渴、感冒发热、吐泻、水肿尿少。

  3.合理食疗、合理养生

  最近网上“红豆加薏米是祛湿利器”的说法十分热门。通常意义上把赤豆、赤小豆、红小豆指为同一物品,薏苡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和食物,两者合用,具有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的作用。夏季食用,确能对除湿防湿起到有益作用。但食疗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活方式,否则恐怕事倍功半。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多么好的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均不宜一味偏颇地过量食用。以红豆和薏米为例,虽然均有较好的健脾利湿作用,但这两样食物均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进食或加餐红豆薏米可能会加重糖代谢的紊乱;而大枣含糖量比较高,糖尿病人也不适宜过多食用。

  另外,有些以“湿热”表现为主的朋友,如见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还是应该以清化湿热为主,红豆薏米并非合适。还有,如绿豆、冬瓜皮等品,性寒凉,脾胃有寒的人就不适宜吃。

  虽然夏季容易出现“湿”重,但每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会为“湿”所困。如果体内并无湿阻,却“跟风”大量食用利水渗湿的食物和药物,则会加重体内气血津液和阴阳的失衡,导致身体的不适。

  因此,合理饮食以及合理养生,不跟风不过度,才是正确的养生态度,符合“中道”。《内经》中“中庸”贯穿了整个养生思想,要求“有节”、“有常”、“不妄”,要求一切都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也体现了中医讲究“以平为期”的养生理念。

  陈咸川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科主任,岳阳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现任上海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老年病分会委员。

  门诊时间: 周四下午、周五上午(甘河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