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冬令一进补,春天可打虎”。不少人都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冬季服用滋补膏方,为来年打下强壮的身体基础。可是膏方究竟该怎么吃?膏方究竟能够帮助我们什么呢?
什么是膏方?
中医膏方是中医药学中汤、丸、散、膏、丹五大主要剂型之一。在中医理论里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其中,处方中药物尽可能选用地道药材,全部制作过程操作严格,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
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在《皇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近现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尤以上海为甚。
膏方由什么组成?
按照膏方中药物的作用可分为滋补药、对症药、健脾药和辅料四部分。滋补药有益气、补血、养阴或温阳等功能,常用的有人参、黄芪、熟地,麦冬、虫草、胎盘等,同时配合使用理气化湿、清热、祛瘀等之剂,以增强滋补的效果;对症药是针对患者当时主要病症的药物,兼顾祛病和滋补;膏方内的滋补药多属粘腻呆滞之品,久服多影响脾胃运化,并易闭门留寇,故一般需加用陈皮、砂仁、焦山楂炒麦芽、白术等健脾药,加强吸收,达到补而不滞的功效;辅料主要包括调味的糖类以及收膏的胶类等。
按照药物的性质可分为三部分,即饮片、胶类及糖类。饮片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一般需辩证施治,根据个人情况而不同;胶类一方面供制作过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补作用,如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肺,鹿角胶可温肾助阳、生精补髓、活血散结等;糖类主要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补中缓急。
对于冬令膏方进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冬季滋补虽然最容易被人体吸收,膏方进补也深受市民的欢迎,但在膏方滋补前,先服用“开路方”是很有必要。

哪些人不适宜吃膏方?
膏方主要用于慢性疾患而身体虚弱的患者,如有急性感染,必须进行抗感染治疗;对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如胃痛、结肠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发作的,不适宜用膏方。
在服用膏方的过程中,遇感冒、食滞,应该暂停服用。如果有人,腹胀、食欲减退、舌苔白腻或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这些都是湿浊内阻,或者湿邪化热,湿热内蕴,气机升降失调。如果上述症状出现在服膏方之前,可以服用开路方以条畅气机,清热祛湿化浊;如是在服用膏方的过程中,则需停用膏方,待症状消失后,再服膏方。对于平时热毒较盛,又无其他不适的精力旺盛者或体质健壮的青少年不需要服用膏方。
为什么冬季膏方进补比较适宜?
这要从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气候环境息息相关说起。自然界气候环境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谨慎地起居饮食、衣着行走是十分重要的。
秋冬季节是收获的重要季节,人体为适应外界渐冷的气候会作出相应的调整,血液在消化道为多,消化腺、消化酶分泌增多,消化机能增强,食欲旺盛,体内高热量食品需求增多,容易吸收,并把营养藏于体内,同时代谢降低,消耗减少。
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冰冻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就是适应冬天气候环境,是一种养藏的方法。如果违反了这种冬令的养生方法,到了春天便要发生痿厥一类疾患,使人们对春生之气的适应能力减弱。
由此可见,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长期以来,人们就讲究“冬令进补”,在冬天,内服滋补膏方,强壮身体,到了来年春天,精神抖擞,步行矫捷,思维灵敏,在民间也有“冬令一进补,春天可打虎”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