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析三家教材对《雷雨》的不同编排

(2012-03-13 18:32:48)
标签:

教材编排比较

分类: 教学论文

试析三家教材对《雷雨》的不同编排

                               赵光银

《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几十年来,《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它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为现当代戏剧文学的代表,它多次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一、新课标对于戏剧文学的要求: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的第7条指出:“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我们知道,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是把文学、表演、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戏剧文学是剧本的泛称,是用角色对话直接表现矛盾冲突过程的文体。它的基本特征是:(1)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动作性、个性化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2)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3)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新课标告诉我们:戏剧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教师传授的主要内容。

2、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关于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鼓励学生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以上资料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戏剧文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具有口语化、动作性、个性化和文学性的戏剧语言,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文本,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正确解读戏剧作品内涵丰富且模糊之处(例如“潜台词”),鼓励学生对于文本积极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并且要求组织学生召开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下面分析不同教材对于《雷雨》的编排。

二、三套教材对于《雷雨》的编排

人民教育出版社(下简称“人教版”):

总观人教版的五册必修教材,他们只设计了一个戏剧文学单元,由《窦娥冤》《雷雨》《长亭送别》《哈姆雷特》四篇课文组成,编者把这一单元编入了必修四模块。四篇课文分别代表了古今中外几个领域,《雷雨》是作为中国现当代戏剧文学的典型代表出现的。编者旨在以《雷雨》为一个点,希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现当代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并且了解现当代戏剧文学与古代戏剧、外国戏剧的联系。在选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编者设计了下面的题目。

研讨与练习:

一、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周朴园、侍萍的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2.周朴园是怎样看待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3.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

4.课文结尾处写周萍动手打了鲁大海,目睹这个场面,侍萍有什么样的反应?她由“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到此时对周萍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前三个小题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戏剧的主要人物周朴园,要求学生关注周朴园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他对鲁大海的态度,意图是引导学生透过戏剧个性化的语言来揣摩把握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从所提供的提问思路来看,侧重于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批判,解读倾向不够全面。第四题则把视角转向了另外两个主要人物:侍萍和周萍,希望学生抓住细节体味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上两个练习题目的设计密切地关注了戏剧语言的个性化特征。立足文本,深入揣摩、研究语言,是编者对读者提出的阅读要求。

二、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的内涵的丰富性。

1.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课文中鲁侍萍几次说到这样意思的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2.周朴园  (忽然)!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什么?

  (鲁侍萍的反问,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

3.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我的儿子?

  (这四个短句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成“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 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试做点分析。)

4.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第二句话巧妙在哪里?表现了侍萍什么复杂的感情?)

这四个题目和上一题目中的四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只是设题者把鉴赏的中心转移到了潜台词上,希望学生进一步体味戏剧文学语言的含蓄性、表演性。叶圣陶先生说:“文学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出的,说出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戏剧塑造人物主要是靠人物的自身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挖掘潜台词,就可以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的命运和内心世界,从而领会作品的内涵。

三、有条件的阅读《雷雨》全剧,在班上就有关问题开一个读书讨论会;也可以从剧中找出一些精彩片段表演出来。(后附有曹禺《〈雷雨〉序》)

这个题目意在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读书讨论会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是提倡学生对文本做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解读。至于精彩片段表演的设计,可以说是与戏剧的更深层接触,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就经常组织学生排演话剧,也正是在亲身体验里,学生才能够深入地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和心灵获得陶冶和净化。

总之,人教版对于《雷雨》的编排,紧紧地扣住了戏剧文学文体的基本特征,很好地领会并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在练习的设计中,依据文本选出了精彩和关键之处(如练习二),提出了引导学生思考的小问题,为学生的正确理解暗埋了线索(如练习一),练习三的设计,也实现了拓展和深化的编写意图。但是在拓展学生思维以及人文化的解读人物方面(如对于周朴园的分析)做的不是很好。

山东人民出版社(下简称“鲁人版”):

鲁人版的语文教材中共选入了四篇戏剧文学,分别是《雷雨》《窦娥冤》《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雷雨》和《窦娥冤》安排在必修四模块第三单元,单元话题是“洞察世道沧桑”。《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安排在必修五模块第一单元,单元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编者在编写时,既关注了文本的文体的集中,又注意了人文话题的统领,在教材的组织上集中了上述两套教材的优点。《雷雨》所在的单元选文依次是《祝福》《雷雨》《高老头》和《窦娥冤》。鲁人版的教材中,设计了下面的学习活动:

一、文学大观园

    反复诵读《雷雨》,仔细体味、领略作品的韵味。

    1.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讲述《雷雨》的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

①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

第一题的意图主要是要求学生熟读文本,讲述故事情节的要求,难度不大,并没有针对戏剧文学的特点设计。第二题的分组讨论,实质上还是考察学生对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诚然,从《雷雨》这部伟大的戏剧诞生之日起,周朴园就被贴上了一个标签——残酷、冷漠、伪善、奸诈的衣冠禽兽,但我们还应看到:周朴园这个血腥资本家、权威封建家长表面上是家庭的唯一主宰,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相反,他和其他人物一样,同样是那个畸形社会的受害者,同样承受着命运的无常愚弄与摆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凶残外衣下仍藏有一丝温存与真爱。他在命运面前同别人一样无助、苦闷,而且在戏剧结束时他也丧失了自己的一切——名誉、地位还有亲情。这一问题的设计,必然涉及到对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打破长期以来对于周朴园单一化、阶级化分析,其实是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文本,正确理解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这正是此题目的创新之处。只是,问题的设计太简单化,给人以空、虚之感,也没有给学生安排必要的阅读提示,学生会有无从下手之感。同时,问题的设计等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并没有突显出戏剧文学的文体特征。

二、创新天地

    1. 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从《雷雨》全剧中选出最感兴趣的片段,组织演出,师生共同评议。

     这个活动确实是一个绝好的创新之举。首先,片断的选择本身,就是对于学生鉴赏水平的考查。如果不认真地读文本,不仔细地进行比较,将难以完成这个题目。其次,排练的过程中,学生势必会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去体味揣摩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怒,认认真真地领悟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第三,在观看评议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而解决分歧的最好办法是回到文本,继续探究。第四,这一活动的设计,既是对阅读鉴赏的检验,又是对表达交流的促进和锻炼,打通了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

总之,鲁人版的编排设计在单元得组织上兼顾了文本的文体和单元人文话题的统领。但是练习的设计方面不够精致,有表面化倾向(如练习一),没有涉及戏剧文学的文体特征。学习活动的设计是鲁人版教材的一个亮点,精彩片断的排演,可以称为“一石多鸟”,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正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如果再增加一个编写小剧本的活动设计,将会深化学生对于戏剧文学的理解,想必会更好一些。

江苏教育出版社(下简称“苏教版”):

苏教版的教科书没有依据文体组织单元,而是以专题为基本单位组成五个必修模块。苏教版语文教材共选择了三篇戏剧文学,它们分别是《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长亭送别》,也是古、今、外兼顾,但戏剧文学的份量略轻。《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长亭送别》一起编入必修五模块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雷雨》被编入了必修四模块,与《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共同构成“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专题。可见,编者更加关注《雷雨》的人文色彩,淡化了它的文体特征。与鲁人版的教材一样,都把《雷雨》作为了戏剧文学的开头炮。课后设计了如下练习。

问题探讨

  1.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一直有着争论。结合下列种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周朴园三十年来对侍萍的种种怀念,是不是全是假的、虚伪的呢?从他居然能严厉地喝问侍萍“你来干什么”里,从他前后一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里,我们都可以毫无疑问地作出肯定的回答,说他是假的,虚伪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真的一点感情也没有,认为他对侍萍的种种怀念的表示都是故意装出来的,都是有意识地做给别人看的。

                                     (钱谷融《〈雷雨〉人物谈》)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以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王育生《曹禺谈〈雷雨〉》)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不好说全是假的,似乎也不好说成是“绝对真实的”,说他半真半假,亦真亦假比较吻合周朴园性格的本来面目。

                                      (李计谋《漫议〈雷雨〉人物》)

    即使是侍萍,以至周朴园,他们对充满痛苦的(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周朴园则是忏悔之苦)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正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人”的情爱的难以摆脱。

                              (钱理群《〈雷雨〉是“社会问题剧”吗》)

此题的设计意图与鲁人版的第一题相同,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周朴园周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的辨析与争论,实际上是提倡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分析人物。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在题后安排了四位学者关于《雷雨》的解读资料,这对于学生的认识理和解必然会发挥很大的启示和鼓励作用。

2.剧本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丰富的潜台词。试揣摩画线语句的潜台词,探究下列片段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1)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2)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  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此题目也是对于戏剧中潜台词的揣摩和研究,上文已经阐述,此处略。

3.阅读《雷雨》剧本或观看话剧《雷雨》的录像,组织一次作品讨论会,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雷雨》这部戏中围绕周朴园这个人物展开了哪些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

    (2)有人认为,侍萍和周朴园的矛盾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底层人民与剥削阶级的矛盾。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你是怎样理解侍萍和周朴园的矛盾的?

总观三套教材的编选,我们还发现,他们都是节选自原著的第二幕,人教版和鲁人版的选文均到侍萍与鲁大海离开周家结束,主要展示了侍萍与周朴园以及鲁大海和周朴园的矛盾冲突;苏教版节选的选文只展示了侍萍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从有利于学生把握戏剧文学的文体特征来说,应该选入展示鲁大海和周朴园的矛盾冲突的部分文本。

第一题的设计,就所节选的文本而言,展开的主要是周朴园和侍萍的矛盾冲突,至于其他的矛盾冲突只有到原著中去寻找,这无疑是对课内文本的扩展延伸。紧张而激烈的矛盾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第一题正是依此而设。

第二个问题是对第一题的深化,同时也旨在鼓励、引导学生多元化的解读文本,形成自己合理的观点。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总之,苏教版的编排突显了文本的人文性,在人物的分析中提倡学生人文化的解读人物形象(练习一),为学生思考提供了具有启示和鼓励意义的名家解读资料,是比较突出的优点。但是,围绕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的题目太少(只有第二题),对于戏剧文学的文体特征关注不足也是苏教版教材不理想之处。至于观看话剧《雷雨》的录像,我认为还是回归到文本好一些,而决不可以用观剧代替读书。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设置引导学生观剧后与原著比较的题目。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戏剧文学的编排中,至少应该做好以下五点:

1、编选可以兼顾文本的文体特征与人文话题的统领,但是,一定要突显戏剧文学的文体特征。

2、练习的设计应该紧紧扣住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并且为人文化的解读文本努力。

3、练习的设计要细致,应该为学生安排具有启发、提示作用的阅读材料。

4、练习的设计应该注意到练习难度的循序渐进,避免随意性。

5、戏剧文学的编排,尤其是话剧,应该设计精彩片断的排演活动。

此文纯属作者一孔之见,愚陋之处,敬请方家海涵。

 此文发表于《教育瞭望》2007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