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3日,李克强总理到黎平视察期间,品尝到了黔东南美食之——灰碱粑。灰碱粑是黔东南特色食品,镇远、岑巩、三穗等县份的群众特别爱吃。
大米制成灰碱粑
灰碱粑是什么样的美食呢? 如何制作?5月12日,贵州都市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三穗县良上乡龙塘村28岁的妇女张美芝。
张美芝向记者介绍灰碱粑制作方法。她说,灰碱粑主要原料是大米,要制作灰碱粑,首先制灰碱水。将草木灰用沸水浸烫,冷却后滤去渣滓,余下的水就是灰碱水了。
第二步,就是将大米淘洗干净,然后用灰碱水浸泡。24小时候,捞起漂洗干净,磨成浆。
第三步,将米浆倒入锅中,加热,同时不断搅动,至米浆煮熟起泡发粘,就把熟浆盛入盆中,冷却后倒在案板上,用手搓捏成直径12厘米左右的球形体,或8×12厘米的圆条坯(每个重约300克)。
接着,将球形体或圆条坯放入笼中蒸煮,15分钟左右出笼。
灰碱粑这就做成了,灰碱粑贮存方法简单,将其放入盛有凉水的瓷盆或瓷缸内即可,清水要经常更换,以防水质变化污染灰碱粑,照此贮存一般可保质1-2个月,冬季则可保质半年之久。
“如果想食用,从冰箱里拿出来,切成长条,放入沸水烫3分钟左右,捞入碗中,放上汤以及酱油、味精、红油辣椒、盐,撒葱花等作料,拌匀后即可开吃。”张美芝说。
张美芝介绍,凯里、黄平一带的人喜欢吃米豆腐,它与灰碱粑相比较,制作工艺十分相似,主要原料也是大米,不过,米豆腐只能短暂保存,时间长了就会坏掉,而且米豆腐比较软,灰碱粑有一定的硬度,所以能长时间存放。
初学做灰碱粑像“抢险”
据了解,今年28岁的张美芝是三穗县良上乡龙塘村做灰碱粑的好手。她的灰碱粑技艺,是母亲传授的,说起自己学艺的经历,张美芝说“很有故事性”。
张女士说,她从小就特别爱吃灰碱粑,很多人只把它当做早餐、饭前茶点或夜宵,而她却总是拿它当饭吃,一顿能吃两大碗。因为爱吃,在她七八岁时,就开始跟母亲学做灰碱粑,因年纪小,力气不大,只能烧柴火、添水,给母亲打打下手。
“刚开始时掌握不了火候,总是添乱。”张美芝说,火太小,煮了半天都没熟。火太大了,母亲搅拌得不快,经常把米浆煮糊,有几次甚至把大锅都烧漏了。
每次烧漏了锅,母亲和她立即把米浆从烂锅里转移出来,整个过程就像抢险。
后来年纪大了一些,每次做灰碱粑,母亲当起了“甩手掌柜”,仅在一旁做技术指导,整个制作过程全由张美芝独自完成。
做灰碱粑传女不传男
做灰碱粑,是技术活,这样的技术一般传女不传男,传女传给女儿和媳妇。
张美芝记得,小时候,在她的家乡,20岁以上的女子,人人会做灰碱粑。10多岁的少女,也常跟着大人们学习制作灰碱粑的技术。
“遗憾的是,现今,在我们龙塘村,会做灰碱粑的年轻人很少了。”张美芝说,现在村里的女孩上学的上学,不上学的外出打工,很少回家,回家了也没时间学。即便是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所以很多家庭多年过节吃的灰碱粑,都是在集市上买的,自己家做的已经很少了。
张美芝很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