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浮世绘”之色彩及神韵

(2021-02-20 15:01:26)

细雨霏霏的冬日下午,去嘉兴博物馆看“日本浮世绘特展”。伫立在一幅幅精致的浮世绘画前,我被深深地吸引,好像触摸到日本江户时期的生活肌理,有种现实的游离感,并沉迷其间。

此次展出的浮世绘是19191971年间日本采用传统工艺制作拓印的版本,但质地相当精良,有着丰富的层次感,不由自主地把人带入某种意境当中。

浮世绘是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17-19世纪)描绘世俗生活百态的绘画,“浮世”是指转瞬即逝的现实世界,浮世绘就是描绘现实生活,尤其是下层民众生活和趣味的绘画,也就是风俗画。

从此次展出的画来看,浮世绘有着鲜明的日本特征,其细致入微的画面以及大幅度的人物形体形象,无不显示了日本的民族性和生活习性,有着朴素的生活美学和民间情趣。

奥尔罕·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里描写了大量波斯传统的细密画,其中提到在透视法运用成熟很多年之后,细密画大师吸取日本浮世绘的方法创作,使画面更加缜密、细致、形象,富有生活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浮世绘对西方画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1886年,梵高到巴黎后与印象派画家交流学习,开始临摹浮世绘作品。这一段经历使梵高一改其过去阴郁的画风,画板开始明亮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其作品呈现出生命的律动与多姿多彩。他在日记中写道:“说我们是光的画家,这是你们对我们的不了解,说我们喜欢浮世绘是对我们的看不起,浮世绘就是我们的信仰。”

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是日本浮世绘的大家,而他们的《富岳三十六景》和《东海道五十三次》更是其中的巅峰之作。《富岳三十六景》描绘了从不同地点远眺富士山的风景,共46副作品。《东海道五十三次》,描绘53个宿场的风景民俗,加上首尾的江户和京都,共55幅作品。

浮世绘的色彩相当丰富,但没有大红大绿的艳俗,呈现的是中性化的一种淡泊。即使像葛饰北斋的《山下白雨》和歌川广重的《东海道品川御殿山不二》中呈现的部分红色,也是凝重和淡雅的,相当别致。

在此次展览的大部分作品中,天空的底色大都是白色的,而所有的白都有着细微的差别,夹杂着或粉或紫或灰等不同色系,让白的颜色千差万别,几乎没有重复。就像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所阐述的:“白是生命的原始形式。”有着各种可能和重塑的力量,让画面更加有质地,也更考究起来。

而对我冲击力最大的还属浮世绘的蓝,是带有日本民族气息的一种元素。这种蓝,不似天空明亮的蔚蓝,也不像中国传统的蜡染、扎染,有着沉稳、厚重又渗透生活气息的独特颜色,让人有种投入其中的冲动和愿望。而在观赏之中,会一点点在身体中蔓延、荡漾,独自欢欣起来。

富士山在日本应该有着神一般的信仰,而我对于日本最初的认识也来自富士山。

那年去日本已是初夏,从远处遥望富士山,山顶的一层积雪把富士山包裹得像圣女贞德一样圣洁。由山脚下出发到五合目,再看海拔3776米的富士山美景,裸露着的是一层层黑灰色的岩石,富士山就像坚硬、俊朗的铮铮汉子,内心一下子被震慑,有种超脱的恍惚。

而在《富岳三十六景》《东海道五十三次》中, 富士山差不多是每幅画中的一景。但在这些画中,除了凯风快晴》《山下白雨〉等画作呈现出富士山的高大、挺拔外,大部分画都把富士山作为一种隐语般地描绘,甚至只是简单的两条线而已。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法之外,无论如何呈现,富士山永远是日本民众心中永远的“不二”“富岳”,而这也许正是浮世绘的灵魂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