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演进:Howe的七阶段模型
(2012-04-28 22:51:34)
标签:
大卫大里社会工作精神分析理论 |
分类: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 |
第二节
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然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却相对较短。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经历了一个从没有理论指导到自觉采用理论指导、从指导理论的单一化到指导理论的多元化、从主要借用心理学的理论到尝试借用心理学、社会学、认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这样一种发展、演变历程。参照大卫·豪(DavidHowe)(社会工作理论导论的描述,我们可以把这个发展过程大体划分为7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调查’阶段。
这是社会工作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他的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而很少对这些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方法等进行理论上的思考。他们主要是实干家而不是思想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社会工作主要是一种‘助人的艺术’(artofhelPing)。社会工作者对理论及理论的用途完全缺乏明确的认识。从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者的在这一阶段上主要是起了一个‘调查者’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搜集和积累了大里的事实材料,为此后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基础。
第二个阶段可称之为“精神分析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单以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是不妥当的,社会工作不应只是一门.艺术’,而应是一门科学。他们开始采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然而这一时期唯一被社会工作者采用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理论。大卫·豪称‘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社会工作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精神病学的洪水期”。社会工作几乎认同于精神分析工作。由于仅有一种理论指导着实践,社会工作的理论空间显得既单调又静寂。
第三个阶段是“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
本世纪30至50年代,在奥托·兰克(ottoRank)的影响下,一些美国的社会工作者如J.特夫特(J~Talt)和V·罗宾逊(virginiaRobi~)等逐渐形成了一种与精神分析学派不同的社会工作观。这种被称为“功能主义学派’的新的社会工作观在关于人的本质、关于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等问题上与精神分析学派都有着巨大的分歧。对精神分析学派来说,个体的行为被视为过去事件尤其是儿童时代人生经历的结果。只有洞察了一个人心理世界所经历的早年过程,才有可能将他从当前行为模式的羁绊中解救出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探寻和治疗受助者的心理疾患。社会工作过程的中心是社会工作者,他对问题进行诊断,对治疗方法做出指示,对治疗过程作出计划安排。与此相反,功能主义者则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他当
前(‘此时和此处’)所处情境的结果。当前所处倩境既包括环境也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故此名为“功能主义学派’)。个体行为不是被过去事件所决定的。给予一定的机会,在一种结构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改变他自己。因此,社会工作的任务不是对(t。受助者加以治疗,而是要与(with)受助者一道,建立一种有助于受助者潜能得以发展的积极的、开放的相互关系,使受助者的能力与行为发生变化。社会工作过程的中心也不再是社会工作者,而是受助者本人。在50年代,这两个学派不断发生冲突,每一派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依据自己的观点向受助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第四个阶段彼大卫二称为“获得”的阶段。
本世纪60年代,可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社会工作者竞相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借用指导性理论。社会工作的职业知识空间被迅速但不系统地充实起来。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时期。社会工作者对理论观念的竞逐被视为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一种标志。
第五个阶段则可称为“盘点”阶段。
由于社会工作理论在数里上迅速增加,到60年代末无可奉告,许多社会工作者感到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做一次清点、整理和评沽,以便对社会工作的‘家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这一阶段的成果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清单。
第六个阶段是“理论统一’阶段。
社会工作理论的迅速增长既充实了社会工作的理论空间,但也使社会工作者们在理论选择方面感到无所适从。由此产生了一种替活的心态,即希望能把这些理论统一起来,将它们置于‘同一个屋顶之下.。在本世纪70年代,许多人都相信所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实践都享有共同的目标和关怀,一些体现了社会工作本质的共同的概念原理与技巧能够从现有的各种理论与实践中抽取出来。人们竟相发展一种能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的一元化.的理论框架。其中最时谁的是“系统理论’。这种理论试图用‘社会功能’这个概念来把各种理论与方法统合起来。然而,随着一批激进理论和人文主义理论的出现,它很快便受到了人们的攻击和批评。不仅如此,‘统一社会工作理论的愿望也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一些人认为,“系统理论’之类的现有的社会工作‘统一理论’是超前的、不充分的和虎幻的。另一些人则甚至认为,由于不同的理论在观察世界的方式上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社会工作理论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各种理论将在相互竞争中并存下去。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理论观便将我们引导到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第七个阶段,即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上。
第七个阶段可称之为“理论归类”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工作者们不再去追求构造“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对纷呈繁杂的各种理进行整理、归类的方式来使理论空间有序化,其结果则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模式。迄今为止,这些理分类模型仍然是西方社会工作者们把握社会工作理论世界的基本工具。
第三节
一、范式
范式是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意指一群科学家共同享有的一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背景假设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类型。范式为共同享有它的那些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指南,把他们的活动联结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
尽管一个范式底下的科学家们之间在具体的理论问题上仍然会有一定
的分歧,但他们之间的差别肯定要小于他们同享有其它范式的那些科学家之间的差别。
二、大卫·豪等人的社会工作理论的四个范式
二、流派
(一)角度
1.人物的角度
2.
(二)
(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
(
与心理分析学不同,
(
与心理分析学派和认知理论相似,
(四)
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
(
这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
(
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
(
它主要植根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