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信为什么会变成僵尸?
文/陈海宁
上个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将政务微信开通和使用情况纳入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很多人跟着捧微信臭脚,称之为“指尖上的政民互动”,昨天看到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社会化媒体实验室出了个小报告,针对党政机关政务微信后续发展建设策略发出预警,并建议相关机构对待微信要采用“理性评估,谨慎进驻”的态度,这无疑是对不少机构热衷的“微信问政”送上了当头一棒。事实上,政务微信已经开始走过了一个年头,根据统计数据,目前虽然已经有3000多个政务微信上线,但绝大部分政务微信只是一个摆设,已经成了僵尸号。
理论上,微信已经有了数亿用户,几乎成了国民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策略也给了政务服务机构很大的施展空间,按照有关专家的分析,政务服务机构开通微信,就等于把线下服务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而且是迁移到了用户使用频率最高、最具有前景的移动端,用互联网思维来说,这就是一种颠覆,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政务服务的颠覆。但是,这一年来政务微信应用的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不仅专家们的预言没有实现,大量的政务微信账号甚至都已经没有更新了。其实这种情况也很好理解,因为从趋势上看,虽然政务的互联网化是必然,但微信政务其实并不是政务互联网化的最佳通道。
首先,微博在政务方面的应用更早。
换个角度来思考的话,无论是政务微信还是政务微博,其实都只是政务服务的互联网化。而在政务互联网化这个领域,爆发较早的微博抢先抓住了这个风口,为这些政务机构提供了互联网化的通道,留给微信的机会其实已经不多了。这跟IM市场是一个道理,微信已经做起来了,就没来往易信什么事儿了。
其次,政务服务多头并举,微信无法解决体制问题。以前大家说微信应用的优势是轻应用使用成本比native
所以说,指望一款产品解决用户所有需求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微信也是一样。虽然它在改造互联网的过程中确实有着非常大的潜力,但是互联网对政务服务的改造却不一定有微信什么事儿。
欢迎大家订阅我的搜狐自媒体,在搜狐新闻客户端搜“陈海宁”就可以啦,马上就会做活动了,抓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