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任务驱动型作文
(2017-05-31 15:23:10)
标签:
教育 |
分类: 俊彦空间 |
中华诗词任务驱动型作文
22.“中国诗词大会”广受观众欢迎。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传诵千年。……
在诗词阅读、欣赏过程中,有哪些诗或词曾触动你的心弦?你曾有过什么独特感受吗?古典诗歌阅读的当下意义是什么呢?请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我们为何阅读古典诗歌?
刘璐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步入了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古典诗歌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许多人意识到了诗歌此刻的危机,纷纷号召人们重温古典诗词。那么为何这些人会如此在意古典诗词?我们又为何要阅读古典诗词呢?
当代的青少年,大部分阅读诗词只是为了考试,少部分人知道这是为了提升语文素养。但是诗歌的作用仅止于此吗?我们对诗歌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暗月当空,一人独处,你是否会有一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渊锁清秋”的淡淡感伤。江流汹涌,波涛如怒,面对如此浩翰之景,你是否会发出有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般的感慨。当你迷失于林野之间,费尽千辛万苦找到出路之时,你是否会有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诗歌承载着诗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通过诗词与千百年前的人们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阅读诗歌,我们的思想个性都能得到升华,正如斤斤计较的人能从李诗中学会潇洒,领悟到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蕴含的人生至理;一心为己的人不如读读杜诗,读出他“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无论穷达皆“兼济天下”的奉献精神。阅读诗歌,我们学会洒脱,学会奉献自己,学会人生至理。
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人耳熟能详,社会上还会有老人摔倒却无人扶这种毫无感情而言的现象吗?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成为老生常谈,还会有因一时失意落魄而跳楼自杀的人吗?
当阅读诗歌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人们互相关爱,社会和谐统一,不会再只是一个口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不会再只是一种幻想了。
让我们的心灵得到进化与升华,这大概就是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最重要的原因吧。
“雄鸡”一声天下白
吕志文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等以诗词为题材的电视节目饱受观众喜爱。一些参赛选手在台上意气风发,词句平仄间笑迎八方“来敌”,于诗词音韵中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正是他们让诗词走进人们的心里,他们口中的诗词就像李贺诗中的“雄鸡”,“雄鸡”一声,诗词不被人重视的黑暗历程已经过去,诗词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华夏大地掀起了诗词热潮。
不过,有的中学生却对诗词嗤之以鼻,认为其不过是历史的遗物,有时间读诗还不如去刷几道数理化题提高考试分数;或是听几首流行歌曲放松心情,何必在诗词中弯弯绕绕的。
诚然,诗词的确不如流行歌曲易懂,不如理综实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诗词无用论”的成立。首先,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画面:油黄灯光下,老木书桌前,母亲抱着我,我抱着书,母亲在教我读着书中的文字。母亲在教我读什么呢?是流行歌曲中的歌词?是晦涩难懂的数理化?不,不是的!母亲教我的是“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的童趣;是“慈母手中线
其次,诗词是我们览尽天下景的工具。我们在“零落成泥碾着尘,只有香如故”中识得梅花;在“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看见大雁;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看尽落日的唯美。与此种种,不胜枚举。但是我们读诗不能仅仅从字里行间看,应当深入其中,体会其情感内涵,因为除少数富艳精工的诗词外,诗词的宝藏都在诗词的意境里。
诗词的意境,是诗词的灵魂,理解了它,也就理解了诗词,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我们也能真正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若单论词藻,有些现代作家可以写出华丽得让人瞠目结舌的文章,但其也有最大的缺点——无神。华丽的花瓶固然可爱,但普通花瓶中盛开的花却更能沁人心脾。更何况诗词不仅仅是花瓶,其中意亦如“雄鸡”,“雄鸡”一唱,则可走出迷惘等坏情绪的阴暗。当与友人依依不舍时,体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气,心中便会豁然开朗;当悲秋万物衰败时,不妨品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心中便会阴霾散尽。
当然,在充分体会诗人情感后,我们甚至可以为其创新,乃至“自立门户”。“我有一壶酒,足以慰清尘”,本是韦应物的诗中结句,有人不满于此,总觉得读的不痛快,竟在其后添上“倾尽江海里,赠饮天下人”,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为其增添了一份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由此可见,诗词不正如一只“雄鸡”,一声唱后,人们的阅历增加了,情感丰富了,写作有灵感了、有格局了,从此人生走向光明,岂不妙哉!
至此,“诗词无用论”不攻自破。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让诗词在我们心中,乃至社会中扮演“雄鸡”这一角色,就是古典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打开古典诗歌的大门
黄子钰
唐诗是甘美的清泉,宋词是飘香的落花,轻轻掬一捧清泉,拾几瓣落花,沏一杯香茗,于是芳香四溢……
喜欢吟诵着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去感受独特的僻静;喜欢吟诵着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去领会拿开怀的舒畅;喜欢吟诵着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去领悟那别样的闲情……打开古典诗歌的大门,徜徉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我感受到了古典情怀。
吟诵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看到了你的乐观与自信。你,从远古走来,带着满身文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你贵为御用文人,集万千皇宠于一身;力士脱靴,贵妃研磨,皇帝调羹。但朝廷上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是你心惊,于是乎你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你“仰天大笑出门去”,你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开始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意生活。李太白,你从御用文人到一代诗仙,完成了华丽的转变。
南唐后主李煜的命运多舛,是“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苦愁;晋朝陶潜的田园隐居,是“复得返自然”的久违;清朝李清照的凄美动人,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叹惋。把自己的人生压缩成一首首古典之作。让自己在花前月下倚坐片刻,邀一缕清风,举一杯佳酒,裁一片白云,释放古典情怀。
谁言无用是书生?正当书生意气时,历代历朝无数事迹从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素有屈子洞中潜心著作《九歌》,王羲之挥毫而成《兰亭集序》,王维隐居安逸著作《积雨辋川庄作》,李白漂泊于四海创《将进酒》,似曾相识?一字一词都散发出沁香,一首首诗词都释放内心深处的古典情怀。
逢金戈铁马时,又闻世俗的车马喧。逢独坐幽篁里时,又闻对饮成三人。逢直挂云帆济沧海,又闻白云愁色满苍梧。逢把酒问青天时,又闻唯恐天上人。历史的余音,凝固的诗,一份叹惋,一份感慨,一份激扬,一份释怀。一切的一切尽在释放摇篮里的古典情怀。
古典情怀,是愁与苦。古典情怀,是喜与乐。古典情怀,亦是思与悲。氤氲之间,千古连绵绝唱,奏响一曲曲撼世之作。氤氲之间,春秋战火连连,响彻一片片铿锵之音。古典情怀,是也。
那抹缱绻诗意,静默流淌
孙芸
人生若只如初见。
诗歌于我却并不停留在初见时的惊艳和震撼。
牙牙学语时,长辈们便传授我们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再大点,便是烂熟于心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也曾羡慕过"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也曾希望自己做个游侠仗剑天涯,豪情壮志大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字一句拨动着心弦,想一个不期而遇,遇到便有惊喜,遇到便有收获。有人曾提出这样的质疑,拗口的诗词和古文,我们真的有必要去熟悉吗?真的需要烂记于心吗?我想说的是绝对有必要。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学的魂,更是一个中国人的魂。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背过诗歌的,哪怕是一个不曾识字的人。
古典诗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古典诗歌的当下阅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当今,繁华喧闹的城市,灯红酒绿下浮动着躁动不安的心。每一个人都好像在追逐,学业,工作,家庭驱使着我们不断快速向前。我们在名利,物质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渐无书,停不下脚步,也不曾欣赏过沿路的风景。停不下,止不住,静不来。
有人选择回归乡村,回归大自然。在大自然里寻找一份恬静。有人选择诗歌,在古典诗歌里寻觅心中的宁静,去寻找那份气质,那份沉得下来的气质。
温一壶小酒抑或清茶,静坐于窗前那个摇摇晃晃的藤椅上,手捧一本《诗经》,沐浴着星星点点的阳光,轻嗅庭前花开花落。想象书中的画面:村头古树下青草叶上,露水未凝干;晨雾里渡船唱着歌谣,撑过小河湾;青石板上冰霜结底,擦肩的姑娘眉眼弯弯。岂不妙哉?
古典诗词读的多了,便会有所长进。失意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给我鼓舞,迷惘时,“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给我启迪。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读得多了,便有与他人不一样的气质,正如诗词大会中的武亦姝,当她轻吐诗句,指划着自己心中的江山时,温柔婉约而不失大方的气质扑面而来。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拿起诗书,品一曲唐诗宋词间的起伏沉淀,静心游走在世间纷乱中。
春风十里不及诗词境意
余熙
泛一叶轻舟,于“春水碧于天”中“画船听雨眠”;倚一片朱栏,见“沅有芷兮澧有兰”,叹“思公子兮未敢言”;处一所茅屋,纵“床头屋漏无干处”,仍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词之美可见一斑,近日广受欢迎的《中国诗词大会》更证实了这一点。但节目目的虽好,其方式却饱受诟病,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在当下,古典诗词阅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诗词有意境,我们不妨将其拆开,一“境”一“意”。
先说“境”。境自然是诗词营造出的一种美,它是“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的缠绵,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豪迈,是“无言独上西楼”的哀愁……古人将他们的智慧融入诗境之中,凝结了这一丝丝一缕缕的美,这是诗词的存在形式 也是其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而纵观当下,能静下心来感受这种“境”的人却越来越少。纵然中小学课本中古诗词的量在逐年上升,美其名曰“提升文化素养”,但说到底,学生学习诗词仍是为了应试,更何况,编入课本用来换分的东西,又会有多少学生能沉下心感受其美呢?就像当年的八股文,那些经典并没有错,但却因制度成了被抨击的对象,而今天的模式也让诗词步了八股文的后尘。除了背诵默写,学生能做的就很有限了,在这一点上,《诗词大会》也难脱窠臼。僵硬的模式让人们忘了诗词之境,忘了它的意义——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诗词之所以美,主要是因为写作之人对美的感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我们阅读诗词,便是在诗境中体会前人对美的感知,提升个人的素养,如此,人自然优雅、自然“一笑百媚生”。
再说“意”。意便是诗词存在及传承的意义。《诗词大会》热播以来,不少网友表示“立刻去读书”“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这便是《诗词大会》的积极意义了。诗词是中华文化里一颗不衰的明星,它见证了这个民族的兴衰,指引着这个民族向前迈进,它的存在绝不只是用来充充面子、装装文气,它是文化、是情节、是精神。无论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坚贞不渝,无论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情怀,无论是“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的奇特想象,诗词都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今天的我们阅读古典诗词,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体会这些情感与精神,与前人对话、与历史共舞,从而以诗词为载体继承并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便是读诗之意。
一境一意是诗词之美,也是中华之美,有人将“春风十里”化作“春风十里不如你”来表情达意,而我想用这来表白诗词——春风十里不及诗词境意。惟愿这犹胜春风十里的诗词能飘出万里,掠过川川烟草,吹起城城风絮,引起文化传承的不绝之雨。
古典诗词阅读的意义
邓文瑜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不仅使一些熟读古诗词的人如武亦姝走入大家眼帘,成为网友心中的“女神”,更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诗词热”。那么《中国诗词大会》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古典诗歌阅读的当下意义是什么?
在这个网络社会,如果你有任何疑惑,轻轻一点鼠标,各式各样的“标准答案”很快就会涌现在你的眼前。所以,有些网友的回答便是“没有意义”,只需搜索就可以得到的东西,何须在意?而这个回答,恰恰是我们所要拒绝的。
我认为,古典诗词阅读的意义,其一是激起国人的阅读兴趣。浏览器时代,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它使阅读便捷了许多,但同时也带来了“快餐式的阅读”的兴起,大多数人不能沉下心来感受阅读的魅力。而古典诗词就像一个媒介,它简短而优美,正是开启阅读之门的一把钥匙,品味它,就像走进了百味人生。
古典诗词阅读也能让人们在如今繁忙急躁的生活中,体会到一种优雅宁静的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无疑是闲适平淡的代表;“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是饮酒赏景之美;“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是心事暗藏的美;“一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豪迈潇洒的美。阅读这些古典诗词,能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内心的那份宁静,最后我们自己也被那份宁静同化,不再为忙碌的生活发愁,也就明白明白宁静的美丽。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更需要我们去阅读诗词。更需要我们去阅读诗词。古典诗词是古人用心血凝聚的一颗文化结晶,品味它,传承它,中国古典诗词的清流会滋润我们的心。
但现在的教育体系,没能给我们静心品味古典诗词的时间。所以,我们能否在茶前饭后,大假小假之时,沉下心去,读一读几篇诗词。不需要是李白、杜甫的名家之作,只需是一首普通的一首短诗,默念几遍,想象一下诗中的意境,不需“炼字”或分析结构,只需感受作者真正的感情的倾泻,或哭或笑,或迷惘或了然……
沉吟之中,古典诗词的美已悄然走入我们的心,它将伴随我们走过漫长人生……
便引诗情到碧霄
张子妮
我不敢想,如果我不曾读过唐诗,我是否会失去李白这位才笔九州横的朋友?我不敢想,如果我不吟咏宋词,我是否会失去苏轼这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旅伴?我不敢想,如果我不曾品味元曲,我是否会失去体味小桥流水人家,那样恬静美好的意境?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脉搏,是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进行心灵的促膝长谈的桥梁。人生乐事,莫若读书,读书之乐,莫若读诗。
品味古诗词,就像饮一杯杯年代久远的老酒,芳香醇厚,令人陶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让我知晓成大事者,大学问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勘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让我坚实了自己前行的脚步,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我体味到在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后豁然贯通的喜悦。
品味古诗词,就像聆听春夜洛阳城中的羌笛声,让人意犹未尽。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罗衣飘摇,像燕子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隐约听见有人影影绰绰走进了花园,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这么活泼灵动的小姑娘,很难想象她以后是怎么熬过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的?在先后经历亡国之悲,丧夫之痛,满腔愁绪饱蘸着墨水,写出了“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的千古名句。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皆醒目而感人。宋词成就李清照,李清照也成就了宋词。
品味古诗词,就像跟自己的密友促膝长谈。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空一缕馀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你能否体会到徐再思的相思之苦?“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你是否能感悟到李煜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批电子产品的横空出世,让诗词遁了声影,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如果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 ,能够静下心来,重温诗词的美好,相信在与古人的交谈中,他们的境界宽了,追求高了,素质提了,不再鼠目寸光患得患失,乐观豁达只求做好事业,告别私心回归本性之善。
细雨微蒙的夜晚,独坐窗前,冲一杯清茶,捧一本古诗词集,灯光明亮,诗韵隽永,其乐融融。
遇见古诗与更好的自己
宋蝉睿
我爱汉家文化的典雅秀美,端庄幽宁,令人平静;我爱中华传统的沉厚内敛,稳重威严,令人折服;我爱古典诗歌的典韵优雅,情致绵长,令人赞叹。阅读古诗,使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使人饱感生命的悲喜。
读古诗,感受另一种人生的命途。犹记少时,初逢李清照,便为她词中细腻的情感动容,看她初为人妇时的快乐幸福,看她思念丈夫时的忧愁哀思,看她被迫离乡时的悲伤无奈。一字一句,一词一兮,仿佛在文墨间经历了另一场人生,感受到种种不曾有过的哀愁情思。“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读古诗,领略金戈铁马的壮阔。身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从不知战乱的凄苦,从未见战场的肃杀,从难闻硝烟的可怖。但,在那流传了千古的一首首古诗古词中,战争的可怖,战事的紧张,全部由诗人笔下几个凝练的字句沉重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还饱含着家国血泪。诗人功业未成人却老的叹惋,抑或是一心报国投身战士的决然,都从无尽的绝句,律诗,词令中传达给远在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那紧张肃杀之气便蓦然萦绕于胸;读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那满腔报国的热血似乎正流淌在自己的血脉里;读到“忽闻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那收服国土的欣喜垂泪之感便顿时涌入心头。
读古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古人尚未造纸时,诗文便已诞生。囿于竹简兽骨之窄小,便只能将文字一缩再缩,不曾想,却造就了中华文化简练却意蕴意蕴深厚的美。古诗词便是这种美的完美载体。那一字,蕴情不尽;那一词,载意不止;那一句,含思难停。言虽有止,而意蕴无穷,试问有哪个国家的语言,哪种形式的文体,能如诗词这般凝练而简洁,却饱含无尽情思与壮志,叹惋或愁绪?曹操一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短短四字,便将夺取天下的雄心完美诠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五字短句,便将归隐生活的悠闲宁静描绘得淋漓尽致。词虽少,意无尽。
读古诗词,令人心境开阔;读古诗词,让人领略悲愁;读古诗词,让人赞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遇见古诗词,遇见更好自己。
与古人共饮同泣
蒋仡
结庐在人境,屋边菜畦三四片;心远地自偏,天外孤星五六点,吮着一根衰草,闲听门前车来车往,水壶咕咚作响,新晒的衣服上还有阳光的味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时间就这样慢了下来,生活就这样融在了诗情画意里,若有诗词为伴,岂不妙哉?
我没有绿蚁新醅酒,但不妨一杯酽茶,轻品着,吹开翻腾的茶叶,一手拿着诗文慢慢读着。我轻轻诵着,只觉口齿生香,心旷神怡起来,于是,不由自主放声念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忽然间,一切都静了,只觉得自己被万里清辉照耀着,身边的一切都活了过来,松影斑驳,野草起伏……等我悠悠再喝一口水时,杯水已凉,唯有蟋蟀在阵阵走着。
不由得想起李煜,这个天生重瞳,可怜命薄的奇男子。穷而后工,困苦造就了他的辉煌。身为一国之君,他何尝不想力挽狂澜之中,可怜木已成舟。人们总说,词是他的宿命,我想,词更是他一生中最后的太阳,还有光能在夜里默默舐着他的伤口。每当我读到“昨夜小楼又东风”的“无用之语”时‘却总有泪流的冲动:千里寻欢尽江山,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回首月明中,国破怎奈梦已空。
我也总会想起某年夏天,自己偷偷地踏入荷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我不禁目眩神迷。头上掩着荷叶,剥着莲蓬子,竟酣然入睡。每当我想起那天的白云,阳光下荷叶的香气,世界就又圆满了。他们读《苏幕遮》,总爱说周邦彦思乡的怅然,可我想,望着“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想着“五月鱼郎”的他,不也“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了麽?喝着酒,他已归家,哪管梦里花落知多少。——周先生,咱们干杯。
唉!功也,名也,利也,鸢飞戾天矣;功者,名者,利者,岂能于喧闹之中听清自己的心跳?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诗词歌赋待继起,光焰相续何绳绳。如何饮者皆寂寞?孤灯雪月空抱膝!
古人大悲大笑,不胜酣畅;今者冷面藏刀,怎及风流?学会诗情画意地生活,学会与前人相饮同泣,这便是读诗的意义,这才是天真隽永,自得风流。
在“长安一片月”中,我在风烟里迷望五津,一壶酒,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举着酒杯,我别过走入夕阳的李煜,路过杜工部的小草堂,走到苏轼的大江边,抚摸着陆游的一枝梅,可当我来到灯红酒绿的现代大楼,不由得“倚杖自叹息”:何人堪与古人共饮同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