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校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贵人
(2019-12-18 07:58:01)| 标签: 教育写作原创 | 分类: 个人原创 | 
前任校长现已荣升调到县教育局担任局长了,回想起6年来,与他朝夕相处的一幕幕,都深深地刻在了记忆深处。
(1)
记得2013年8月,盖宇虎校长荣调华池县职业中专担任校长后,接任的是王明智校长。如今还清晰地记得他在召开的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尤其是他讲自己的管理思路和办学思想时说过,如果一所学校要想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一股人人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和干成事的风气,想让学校长远优质高效发展,那么,一要有科学规范、富有激励性的规章制度,二要有属于学校自己的文化引领,唯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办好教育……他的讲话,很是鼓舞人心,让我对他油然而生敬意。
记得开学第一周,新上任的他就主动来到办公室找我谈话:“黄老师,我交给你两项工作,一是把学校十多年积淀的文化好好挖掘、研究、总结一下,并以学校文化为引领拟写新的‘一训四风’;二是按照开学计划会上,提出的办学设想,写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发展愿景。”
我听了十分震惊,心想,学校这么多人,尤其是学校管理层比我有学识有水平的人就不少,为啥偏偏把这两件事交给我?
我只好委婉地说:“谢谢您看得起我,还是另选人吧,我觉得自己实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怕没有这个能力,到时候误了大事。”他笑着说:“就是你,还必须在半月内完成。”说完他起身走出了办公室。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不满和为难同时压在了心头。
推脱不掉,就只能去做了。可这两件事对我来说,真的有一种强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可当我冷静下来时,又觉得校长在学校一百多人中唯独选我来做,一定有他的想法,这也许是他对我的信任,也许他真的相信我能做成能做好吧,我怎么能让他失望呢。再说了,这样的事交给谁不是第一次?试着做一做不就会了吗?或许做着做着就入门,就会了,不仅会了,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呢。
每天在学校,除了上课、陪前任校长进教室观听老师的课堂教学之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思考这两件事。
于是,我每天走进校园,满脑子想的都是学校文化究竟是什么,耳边也一直回想着校长在开学计划会上的讲话。一周时间过去了,我写不出一个字,甚至连一点思路也没有。
我的身体和灵魂备受煎熬。站着想,走着想,甚至晚上躺在床上都在想。有时候,望着校园里行走的师生,听到教室传出的琅琅书声,盯着校园的花草树木……面对校园的一切,我就像王阳明“格竹”一样,想从师生的一言一行中,想从校园的一草一木里,想从学校的一砖一瓦上,“格”出学校的文化内涵,“格”出学校的管理思路。
工夫不负有心人。我还真的“格”出东西了。学校是学生求知做人的地方,要求知,就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做人先要立德。于是,“学之以恒,行之以德”的八字校训就这样被我“格”出来了。为了解读这八字校训的文化内涵,我得寻找它的文化之根,《周易》中不是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吗?这就是对“学之一恒,行之以德”这八个字最好的诠释。于是,我依托这两句话对校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校训被我“格”出之后,思维之门也似乎瞬间被打开了,紧接着“校风”“教风”“学风”“领导作风”都被我“格”成了文字。为了便于全校师生理解,我对其文化内涵也一一进行了解读。于是,我怀着兴奋中又有几分担忧的心情,拿着打印出来的文稿去向校长交差。没想到校长读完后,高兴地对我说:“你看,我就知道你能行。我只让你拟写‘一训四风’,你不但写出来了,而且还进行了文化内涵解读,最值得肯定的是,我觉得你把学校文化的真正内涵挖掘出来了。不过,第二件事也要抓紧啊。”“一训四风”这件事算是尘埃落定,我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如何设计规划学校的发展愿景与管理思路呢?又成了我朝思暮想的心事。是啊,一所好学校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一所好学校究竟应该有什么?做什么?一所学校究竟要向哪个方向发展?而作为一校之长,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管理学校?如何才能寻找到一条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富有时代特色的发展之路?靠什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推进学校优质发展呢?一系列问题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心事。每天只要走进校园,我就开始细心观察校长的一举一动,观察学校变化的一点一滴,观察全校师生的一言一行……
最后,以这样的文字完成了发展愿景:
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树立校长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力打造绿色校园、人文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和数字化校园,让柔中成为师生体验成功与幸福的地方、成为师生心目中理想的学园、家园、花园与乐园。
坚持以德育人、全面发展,树立以管理促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建内涵式发展学校,走建设“规范+特色”学校、培养“专业+乐业”教师和培育“合格+特长”学生的发展之路,办社会尊重的学校、党和政府放心的学校、家长群众满意的学校、全校师生终身喜欢留恋的学校和教育同行向往羡慕的学校。
梳理出了学校管理的“五大工程”:
即:以分级管理为主体,以励志、养成教育为核心的“创新育人工程”;以名师引领、团队帮扶、校本培训为平台的“教师培养工程”;以“双向五环节”为框架、以小组合作、分层教学为依托的“课改推进工程”;以快乐阅读、体艺教育为载体的“学校课程研发工程”;以自主经营、统一管理为模式的“健康生活保障工程”。
自从挑起学校文化挖掘、研究工作这副重担之后,我对学校文化的思考和研究就出现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势头。由开始逼着做,到后来的主动做,再到确定主题长期研究性地去做。学校终于建立了一个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以管理文化、德育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为核心组成的多元性文化体系。
就在我完成了学校文化挖掘、研究工作的同时,前任校长亲自组织人员修订的各项管理制度与考核细则也出台了,经过教职工讨论通过定稿后,开始在管理中正式实施。
学校有了丰富多元文化的引领,有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的激励,办学思路清,管理方法新,上下一条心,所以,短短几年时间,办学质量就开始攀升。连续六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为重点高中送去品学兼优学生达三百多人,为高中培养艺术类特长生上千人,培养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名师及甘肃省金钥匙导师团导师、市县级培训团队专家20多名。
有了多元性文化的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学校不仅先后获得“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校”等荣誉称号。《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报》、《甘肃文化教育报》、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新视界”栏目、“教育在线”栏目都相继对学校作了专题报道。
2019年3月,学校多元性文化成果参加了华池县委宣传部推荐申报 “庆阳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意想不到的是竟然获了奖。2019年7月,我撰写的一篇题为《多元性的学校文化才能化人与育人》发表于《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9年第7期。
看到学校在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心中的“不满”早已被这些意外的收获与惊喜冲到九霄云外去了。
(2)
完成了他交给我的两件事后,我想这下可以松一口气了。
谁料,一次闲聊,他对我说:“年过半百之人,代课代班精力跟不上,不如静下心来做教研,搞写作,把你在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上有很多好的做法总结出来、写下来,分享给身边的年轻老师,引领他们一起成长,如果可能,你说不定还可以写成一本书呢。”
他的话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说到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件事,其实,我已经坚持多年了,不仅撰写了很多文章,还有多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可是,有人说我这是“不务正业”,有人说我是“不自量力”,所以,我再也不敢在上班时间写作,不敢让人知道我有文章发表,至于写书出书更是想也不敢想。但他的话再次点燃了我教育写作的热情,也唤起了我要写一本书的欲望。
我经过一年时间的修改整理,2014年6月,12万多字的处女作《漫漫追梦路》带着墨香问世了。此书2015年9月参加华池县首届“范仲淹文学奖”评选,还荣获了三等奖呢。
随后,我先后有200多篇文章在《陇东报》《德育报》《教师报》《未来导报》《中国西部》《中国教师》《新课程》《新班主任》《中学语文》《基础教育论坛》《新课程学习》《课外阅读》《新作文》《教育革新》《中小学教材教法研究》《读写月报》《教育博览》《课堂内外好老师》《教书育人校长参考》《庆阳教育》《西峰教育》《华池教育》《意林》《南梁》《陕甘边》《黄河象》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2016年11月,我16万多字的散文集《岁月流进记忆的河》由中国电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书不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学生及其家长们十分喜爱阅读,而且书中的文章被华池县电视台的主播们朗读录音后,在“魅力华池”的“与你有约”栏目播出。
2017年9月,一本22万多字的凝聚着我在家庭与学校教育方面实践研究结晶的专著《探寻教育的密码》正式出版,不仅被言实出版社推荐到“当当”“淘宝”“京东商城”等网站上架销售,而且也摆上了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的书架。阅读过这本书的很多家长朋友都说受益匪浅。
当初,总觉得前任校长对我 “不好”。因为我想,为啥非要支持我、鼓励我坚持专业写作?为啥非要我引领教师作教学研究?结果“害”得我有了爱写作的“毛病”,这“毛病”害我不轻。“害”得我周末、假期的大量时间都用到了写作上,“害”得我费尽周折出了三本专著,“害”得我我不得不挤时间去写编辑们的约稿,“害”得我学会了课题研究并有市级、省级课题立项,“害”得我染上了一天不写博客或美篇就难以入眠的毛病……现在才明白,没有他的这些“不好”,我的写作和教研上怎么会有这样的成就?
(3)
说起对前任校长的“不满”,还有他总爱不停地给我“找事儿”。
“好好准备一下,给学校教师讲一讲阅读和写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我不得不准备讲稿,制作课件,然后面对全校教师讲自己的读书感悟、方法,讲教育写作的类型与技巧。就这样,学校爱读书爱写作的人多起来了,慢慢地,身边收到稿费单的老师也多起来了。
“你在准备准备,好好给新上岗的教师讲一讲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好老师。”于是,我从自己刚走上讲台的心路历程讲到如何改变心态、面对现实,再讲到树立信心、爱上教育,最后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
“你负责学校教研工作,要指导教师做课题研究,力求两年内有市级、省级课题顺利通过立项和鉴定结题。”于是,我翻阅书籍,请教“度娘”,拜请导师,才对课题研究有了理论积累,尝试申报市级、省级课题。然后,理论联系实践为全校教师做课题研究的专题报告。没想到学校已经先后有市级立项课题20多项,省级立项课题有10多项,结题的省市级课题也有10多项,我自己也有两项省市级课题立项、结题、获奖。
 
市级教学研讨活动通知来了,省级语文群文阅读培训、课题结题培训通知下发了,他非要派我去参加。我说,派别的老师去吧。他说,就你去,你先去培训,回来后,既可以做扩散培训,还能在教学上指导、引领其他教师,花钱培训你,效果好,拉动作用大。
就这样,我先去参加培训,然后,回到学校再做培训汇报和二次做扩散培训讲座,将培训中学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毫不保留地分享给学校其他教师,并在教育教学中指导、引领老师们去学习、实践。
外校外县有学校邀请我去给老师做讲座,我很犹豫,去请示他,心里倒希望他反对,这样的话,我有理由拒绝。谁料,他不但不反对,还说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呢,既向别人分享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成长故事,又锻炼了自己做培训讲座的能力。
于是,学校选派我去培训,我就去;校内校外有人要我去做讲座,我就去。没想到,我的专业能力真的在一次次培训和讲座中得到了提升,理论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上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丰硕。
他不仅仅是关心和培养我的成长,而且对学校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很关心,所以,他倡导教师要多读书、坚持写作,要勤于研究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态。他有时候,借召开职工会议的机会,向老师推荐读到的好书或是好文章,向老师讲述做人与为师的道理……有了他的指导、引领,老师们在阅读、写作上行动起来了。为了让教师体验读写与研究的乐趣,享受读写带来的教育幸福,他还将自己撰写的16篇文章(近8万字)和老师们撰写的教育叙事主编成一本文集《寻觅爱的足迹》,2018年6月正式出版。课余时间,看到老师们捧着收编有自己文章的《寻觅爱的足迹》静静阅读的情景,真的算得上是校园最美的风景。
全市教育名师竞选中,我顺利夺魁;甘肃省金钥匙团导师遴选中,我顺利入选;甘肃省市县级培训团队专家推荐中,我也顺利通过。有了这些荣誉和“头衔”,我的“麻烦事”也接踵而来。有机会赴合水县乐蟠初中“送培进校”,有机会到江苏扬州大学参加“市县级教师培训专家能力提升”培训,有机会参加华池县“送教下乡”,有机会被华池县教育局聘为“语文学科培训专家”,有机会参加“三区支教”计划到基层学校支教一年,有机会参加市县级教师读书沙龙,有机会参加华池县“红色教材”的编写,我个人的优秀事迹才有机会被《陇东报》《中国好老师》等报刊杂志专题报道……
毫不夸张地说,我专业上的快速成长真的是前任校长“逼”出来的。而毫不自夸地说,专业获得成长的我,在专业阅读、写作和教学研究上,这些年对本校乃至全县、全市教师的专业读写与教学研究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这是我个人的自豪,更是前任校长的功劳。
现在,前任校长凭着自己的才华学识、管理智慧和领导艺术调到县教育局担任领导去了,但回想起与他朝夕相处的6年时光,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往事。此时,想起以前心里对他的种种“不满”,说他的样样“不好”,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有一点“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因为,如果他不给我“找事”做,我可能永远是一个平凡又平庸的人,是一个事业上没有一点成绩的毫无价值的教师。
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了王守仁先生“事上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想借我的成长经历告诉年轻老师,能力来自做事,成长要靠经历。所以,校长让你多做事,给你身上压担子,那是对你的信任,对你的器重,要想超越他人,要想能力不凡,要想成果丰硕,别无他法,唯有静下心来,俯下身子,尽职尽责去做好自己承担的每一件事。
写到这里,我要对前任校长真诚地说声:谢谢!谢谢您6年来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培养,我一定会把与您相处的这6年时光,作为最美好的记忆收藏在人生的百宝箱。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