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标签:
成长故事教研写作 |
分类: 个人原创 |
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校本培训总结
黄俊
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改革校本培训专题讲座”,在六名教研组长的精心准备、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下终于顺利而圆满地结束,感谢六名教研组长的精彩讲座和大家的到场聆听。这六场讲座从六个层面对学校提出的“多层次发展性课堂教学”进行了诠释,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讲的深入浅出,全面深刻,让聆听者受益匪浅,也深受启发,每一个讲座都富有思想性、示范性和引领性,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
听完这次校本培训专题讲座,我们应该明白,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的动态的过程,本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但是,从学校层面来说,必须有模式,有模式才能规范教学行为,才能掌控课堂教学,才能进行教学评价,但是,从教师自身来说,课堂上不能死守模式,应该根据学情、教情、班情,研究教材、教法、学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既能彰显教师个性的又能适合学生的教法学法,打破教学模式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适应新课程下学生成长的需要,才能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要有创建教学模式的意识,因为心中有模式,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目标方向,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才会具有一定的环节流程,但是,更要敢于打破教学模式对自己课堂教学行动的约束和限制,在尊重教学原则、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心理需要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在“建模——破模——再建模——再破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分析研究,善于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并把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总结上升为理论,这样去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才能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
想当年,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几乎成为风靡全国的优秀模式,全国各地纷纷前往参观学习,借鉴运用,最后。形成了课堂教学上的“杜郎口风暴”,“洋思效应”。可是,正当大家争相学习、借鉴和大力推广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和导学稿时,崔其升校长却突然宣布取消“三三六”教学模式下的“导学稿”,这让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心里一片茫然和困惑。其实,探究杜郎口中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教学质量严重滞后,生源出现危机的情形之下,该校创建一种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最终是这所学校教育出现了空前绝后的兴盛繁荣的景象,当学校发展到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阶段时,智慧的校长发现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不但不是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利因素,而且成了阻碍学校创新发展和师生成长的最大瓶颈,于是,崔其升校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彻底取消“导学稿”和打破“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决定,提倡教师根据新课程要求、学情、教情、校情,大胆创新,形成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师自身实际的具有个性的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就是最典型的最成功的“建模——破模”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今后,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因为,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永远都在路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中积累。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常教常新,必须坚持读书学习,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本学科新的知识体系,才能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课标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要求,熟悉学科知识新的建构体系,同时,也可以间接地获得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法。
2.实践中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离不开研究,只有课前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才能制定教学预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教学活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情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才能让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收获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方法,得到最大的进步。
3.反思中提升。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不可能完美无缺,每节课堂教学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反思预设与生成的差距,反思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通过反思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便于及时进行弥补,也为下一次实施课堂教学积累和借鉴改进的经验和措施。
我们只有在学习中积累,实践中研究,反思中提升,我们才能转变思想理念,改进方法措施,促进发展成长,我们只有真正做个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和反思型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工作上有成绩、出成果,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学生爱戴、同事尊重、领导赏识、家长拥护的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