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改进行动研究”方案
(2014-01-14 12:45:25)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个人原创 |
一、改进问题
标题:快乐阅读行动研究
问题:学校师生缺少自觉地阅读习惯,忽视对中国传统经典名著的阅读。
二、问题分析
一是家长对课外阅读认识不够,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片面追求成绩,误导孩子不能开展课外阅读。主要表现是孩子周末阅读课外书时,家长认为是读闲书,会制止孩子的阅读行为,甚至会把孩子手中的书强行没收。假期,大多数家长,宁可花钱花时间让孩子补习功课,也不愿花钱给孩子买书,更不愿看见孩子读课外书。致使学生没有养成一种爱读书的习惯。
二是学校能供学生阅读的图书匮乏。学校图书室看起来藏书量能满足学生的借阅,实际上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多。主要是书籍的种类太少,尤其是藏书中正式出版的当代作家的作品少。
三是受考核机制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除外)教师错误地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主要表现是教师不支持学生读课外书,认为学生就应该以课本知识学习为主,能考出高分就行,不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文化精神的需要。
四是学校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缺乏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缺乏计划,不能坚持经常化,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自觉的读书习惯。主要是对我国许多传统的经典文化方面的作品阅读被忽视、淡化,甚至有抛弃的危险,尤其像“四书五经”等经典书籍,语文教师不要求学生读,更不能系统地指导学生去读,导致许多学生在精神领域“营养不良”,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
2005年,在市教育局卢化栋局长的倡导下,庆阳市中小学师生开始实施“无功利化”读书计划,市教育局为全市中小学生免费编印发放了《中华传统经典古诗文读本》,规定每年中考语文考试时,要涉及相关内容。我校也提出了“诵经典、读经典、背经典”活动,但活动的开展还是不能坚持经常化,不能得到所有教师相应和支持,就连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除这本《中华传统经典古诗文读本》外,其他经典书籍很少涉猎。
2008年,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再一次提出了“全校师生读书行动”计划,并制定了活动方案,选定了教师阅读书目,下发到教师手中,分年级给学生确定了阅读书目,印发到各班级,学校还购回了相应的书籍,确保师生的阅读活动能正常开展。但是,学校仍然只是阶段性地搞一些师生读书演讲赛、读书征文等活动,开展的书香班级、读书标兵评选等活动,没有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只是凭平时的观察和印象,缺少科学性,导致阅读在学校还是不能形成浓厚氛围,不能成为师生的行动自觉。
2013年9月,校长履新,发现全校师生缺乏自觉阅读的习惯,及时提出了“快乐阅读行动计划”,并按照朱永新教授“新教育实验”的“营造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写随笔”行动,提出了学校每天开展“晨诵、午讲、暮读、晚省” 的读写四大活动,提出的阅读目标是:学校班子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最后,实现师生人人自觉读、喜欢读,学生带动家长读的目标。学校将每周星期三定为“全校师生读书日”,为全校师生规定了阅读数目,阅读任务,并把班级师生读书活动纳入每天的班级考评之中,初见成效。
一学期来,全校42个班级都能坚持开展“晨诵、午讲、暮读、晚省”的读写四大活动,从举行的师生读书笔记展评、学生日记展评、师生优秀阅读随笔评选和读书竞赛活动开展看,全校师生能坚持天天阅读,爱读书、自觉阅读的习惯初步养成。学期末,每班还把学生的优秀读书随笔装订结集。
庆阳市教育局为了解决许多老师的办公桌上和绝大多数学生的书包里只有“有用的”课本和各种各样的教学参考书这一难题。认识到改变学生应该从改变老师开始,改变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改变老师。在全市中小学同时开展两个读书活动:一个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无功利读书”活动,一个是针对中小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针对阅读,他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第二,阅读的价值远远没有被发现。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永远不可能有人的心灵成长,
他认为阅读应该从儿童开始,改变阅读行为上,朱永新教授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提出的理念:一是分层阅读。专门做了一个“儿童书包”,为小学生精选了36
“新教育实验”实施10多年时间,朱永新教授提出的阅读计划和阅读行动改变了很多学校师生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他的观点和做法对我校改进阅读现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行动策略与目标确定
所谓“快乐阅读行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校师生都能积极行动起来,并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爱好和追求快乐生活的行动自觉,二是指全校师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后,能从中体验和享受到阅读给自己心灵和精神上带来愉悦和快乐。
为了提高“快乐阅读行动”的有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班级为“快乐阅读行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以营造“书香班级”为突破口,从而促进“书香校园”的形成。学校、班级开展“快乐阅读行动”时,要求以自主阅读与组织阅读相结合;主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相结合;校内交流与区域交流相结合;读书活动与校本课程相结合;读书活动与体验实践相结合;读书活动与道德养成相结合;读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每天的“晨诵、午讲、暮读、晚省”时间,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教务处和政教处检查督促,每周星期三下午的全校师生阅读时间,班主任和学生在教室开展阅读,其他教师在办公室阅读,学校班子成员检查督促。
学校把“快乐阅读行动”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要把学生阅读时间排入课表,列入学生学业和教师业绩考核评价内容之中。
通过检查、督促、考核和评比,强化师生养成天天坚持阅读与写作的习惯,通过长期强制性的阅读行为,改变师生对阅读的看法与阅读行为,让阅读成为师生生活中重要的内容,成为师生一生受益的自觉行为。让教师认识到阅读是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和教育学生的最佳方式,让学生明白阅读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经典名著不仅不会影响学业成绩,反而因为知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会促进自己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
五、实施过程规划
1.行动研究的准备阶段(2013.12.1——2013.12.10)
1.1组建机构,明确职责
成立以校长王明智为组长,副校长包正中、高桦为副组长,张文仁、谯军称、李武婧、赵文科、白文会、马登平、赵芳、陈晓飞、黄俊、杨婷婷为组员的“快乐阅读行动研究”领导考核小组,并分年级成立“快乐阅读行动研究”实施小组。七年级以高桦为组长,马登平、卢军为副组长,七年级全体教师为组员的行动研究实施小组;八年级以谯军称为组长,白文会、刘建军为副组长,八年级全体教师为组员的行动研究实施小组;九年级以张文仁为组长,赵芳、陈晓飞为副组长,九年级全体教师为组员的行动研究实施小组。
1.2.宣传动员,准备书籍
(1)分年级对学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明确读书活动的目标、任务。加强教师培训,经验交流,借鉴学习先进经验,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2)调查学生拥有图书和阅读的情况,建立班级图书角,推选好班级图书管理员,在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
(3)动员学生自己从家里带书,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带哪些方面的课外书。
(4)学校加强图书室建设,根据学校师生阅读需要,购买一些供班级师生实施共读的书籍充实学校书籍藏量。
2.行动研究全面实施阶段(2013.12.10——2016.6.31)
2.1.制定计划,宣传动员,细抓落实(2013.12.10——2013.12.31)
(1)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自习完成课业学习任务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保证每天读书不得少于30分钟。
(2)班级、年级组制定阅读计划。详细地规划阅读的书籍、开展的活动以及评价考核的内容。
(3)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引导孩子按本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读物,慢慢引导孩子扩大阅读范围。
(4)按照学校确定的每天必须坚持开展的“晨诵、午讲、暮读。晚省”时间,充分利用学校每周安排的师生阅读课,开展师生同读共写活动。
2.2.利用寒假,强化阅读,巩固成果(2014.1——2014.2.28)
(1)寒假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按照已经学会的阅读方法和已经养成的习惯,利用寒假时间,自觉地进行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坚持写阅读日记,开学交回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随笔。
(2)寒假里,要求学生与父母在一起时,能给父母讲述自己读到的故事,或与家长一起阅读交流,通过自己的阅读行为改变家长对课外阅读的不正确看法。
教师按照学校要求,也要在寒假开展阅读,并在开学交回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心得。
3.全面推进,整体提高,成果评估(2014.3.1——2016.6.31)
3.1.学校全体师生按照制定的阅读计划,学校规定的阅读时间开展阅读活动。年级组、学校教务处、政教处共同抓好检查督促,通过督促、考核来强化师生的自觉阅读的习惯养成。
3.2.每学期,对班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情况进行一次评估,七年级为实验的主要评估对象,八、九年级为实验对比对象。
3.3.评估结束后,及时召开总结分析会,反馈“快乐阅读行动研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的方向和内容。
3.4.各班级按照评估小组的总结反馈,查缺补漏,调正计划,制定措施,确保阅读活动顺利开展。力求在周期内实现目标。
(二)落实行动计划的方法与措施。
(1)认真组织晨诵、暮读。让学生充分利用晨读时间、“暮读”时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至少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更要自觉做到读书、休息两不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2)开展交流活动,如学生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分享。还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看的书介绍给大家。开展“好书大家看”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之间和班级间学生互相交换看书等。可以把这些作文、读书笔记发到班级博客或贴在班级“学习园地”栏里,供大家欣赏。
(3)教师要做好导读工作,引导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化阅读,初步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简单的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在读书笔记中,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和阅读日记。
(4)每学期,老师和学生至少共读一本书,畅谈读书心得,撰写读书随笔,师生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寒暑假,师生也要有一定的阅读任务。
(5)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通过相关活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开展师生共读、主题阅读等读书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校园读书节”活动;定期不定期召开读书主题笔会,举行亲近经典名著演讲,开展读书沙龙、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等活动;举办读书活动成果展——读书笔记、读书卡片、读书手抄报等。
(6)尝试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在一些干部家庭,动员家长与孩子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让家长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或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议一本书,进而扩大阅读范围。学校组织开展一些“亲子共读”活动开展较好的家庭到学校展示,居时邀请全体学生家长参加“亲子共读”活动观摩,借机向家长推荐优秀读物,请“亲自共读”做到好的家庭,或者重视孩子阅读的家长作经验介绍,推动“亲子共读”活动开展,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感悟。
六、效果评估
“快乐阅读行动计划”每学期评估一次,分别对学生、教师和班级进行评估。
(一)学生的评估
1.参考班级平时对学生阅读时段出勤情况的检查记载;
2.检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图书室的借阅登记和撰写的读书心得体会、随笔(日记本、上交的参加评选活动的征文)。
3.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对阅读的认识。
4.进行经典名著阅读知识测试或班级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抢答竞赛。
最后,以年级为单位,评出本级的“阅读之星”10名。
(二)班级的评估
1.参考教务处和政教处平时对班级读书活动开展的检查记录;
2.通过查阅本班学生在学校图书室的借阅记录(次数、册书)、分级开展班级学生的读书笔记、日记和读书随笔展评,由年级组组织本级全体班主任组成考核评估小组,打分评比。
3.通过班级学生参加校内外读写活动的获奖情况进行评估。
4.对照班级制定的阅读计划查看落实和完成情况,每学期班级读书活动总结和学生作品结集情况。
每学期,一个年级评出两个“书香班级”。
(三)教师的评估
1. 对照教师每学期开学指定的个人阅读计划,检查完成情况。
2. 查看在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的数量;
3. 检查教师的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撰写的数量与质量;
4. 进行读书沙龙或读书论坛活动,让教师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如学科组教师中开展“我喜欢的一本书”交流活动。
5.查看教师的读书成果。如:发表的论文和文学作品,参加校内外读书或征文活动获奖。
每学期,学校评出10名“爱读书会读书教师”,5名“读写最有成果教师”。
通过三年的“快乐阅读行动研究”,促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会阅读、做读书笔记和写日记,逐步养成自觉、主动地开展阅读,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或读书随笔等,最后,实现学生人人爱好阅读与写作,坚持天天读书写作,并成为一生都会坚持的习惯。学校的读书氛围浓厚,教师的读书行为自觉,阅读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上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在阅读中有成功体验,阅读不仅给自己工作带来帮助,也给自己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