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子

(2008-08-26 16:43:43)
标签:

杂谈

       有一个赶路的愚人,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脚印。为了甩开脚印和影子,他越走越快。可是他不知道,无论走得多快,影子始终寸步不离脚跟;他不知道,自己走得越多,脚印也就越多。他更不明白,只要走到树荫里,影子就没了;只要坐着不走,脚印也就没了。他还以为是自己走得不够快,于是拚命狂奔,终于力竭而死。

  庄子认为,人往往因为无知和愚蠢,做事与愿违的事情;如果不做,反而更能接近自己的目标。庄子是最早以人的本身与人的影子之间的关系设喻的中国思想家,从此后继者不绝,比如擅长说理而不善于设喻的荀子,虽然他的著作中寓言极少,但他被庄子这个寓言的生动巧妙所感染,于是就改造了这个寓言:有个愚人叫涓蜀梁,他在月夜走路,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鬼;他又抬头看见自己的头发,以为是魅。他害怕得狂奔,到家后一松气,就吓死了。

  庄子用“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来说明“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与庄子不同,荀子用这个寓言来说明一切鬼神都是人的自我妄想。荀子是先秦最彻底的无神论者,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最富有实践理性的人,关于鬼神,他的名言是“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

  与荀子改造庄子寓言,用于说明无神论主张相反,晋代的干宝在《搜神记》里,把庄子的寓言改造成了一个神话:有一种水中的怪物叫蜮,专门含着沙子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致死。

  把以上两个寓言和一个神话贯串起来,就是一个关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深刻寓言。中国人特别讳言自己的阴暗面,中国人最大的愿望不是设法消除自己的影子和劣迹,而是竭力否认影子和劣迹的存在,或至少抵赖影子和劣迹与自己的关系。中国人不是憎恨自己的劣迹和阴影,而是痛恨指出其劣迹和阴影存在的批评者。中国人把一切文化批判者都称为“蜮”,把着力抨击阴暗面、较少歌颂光明面的文化反思,称为“鬼蜮伎俩”和“恶毒攻击”。因此,自从“含沙射影”这个神话出笼以后,中国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手法,叫做“影射”。然而“影射”岂止是一种文学手法,中国人甚至认为没有一部文学作品是不影射的。全部中国文学史,就成了一部影射文学史。一部文字狱不断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罗织影射罪名的历史。

  在影射罪名一旦成立就会身死族灭的古代,作者们竭力否认影射,实在是出于不得已。也就是说,即便真的影射了,也决不敢承认。这样一来,似乎“影射”真是要不得的犯罪,谁真的影射了,谁就十恶不赦了。其实问题在于“不赦”,而没有什么“十恶”。恰恰相反,影射者所影射的,正是不赦者的十恶。也就是说,正因为中国的统治者从来不允许臣民有批评的权力,所以在暴政下呻吟的人民不得不影射。不许影射,如同只许州官打百姓板子,却不许板子下皮开肉绽的小民惨叫。然而百姓在痛苦之下又忍不住要呻吟,任何并非完全麻木的人,当然能从呻吟中听出惨叫──当打板子的州官或告密的鹰犬也听出来的时候,就认为是在“影射”了。然而长期的专制暴政,使是非观发生了颠倒,究竟是不允许批评并无情诛杀批评者的统治者“恶毒”,还是在不允许正面批评时不得不婉转影射的批评者“恶毒”?如此明白的是非,竟然变得无人知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