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感
(2018-06-18 12:34:40)在韩愈的《师说》中有这么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何谓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所在是给学生传授道理和技能、解答疑惑。这正和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做到这几点呢?这是我过去一年来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备课的时候,很多老师习惯了拿起教学参考书就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从备课到课堂,似乎已经是一条毫无悬念的既定套路。许多时候,对文本存在的疑惑,教师也不去思考,将错就错。带着疑惑去传道授业,极其不负责任。学生们就像一只只嗷嗷待哺的雏鸟,只知道不断进食,却缺乏消化知识的能力。最终造就了“教书机器”和“学习机器”这样的中国式教学模式,身为教师的我,说来也是十分惭愧。
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的观点“解读人文内涵,关注语言形式,着眼经典文本,立足课堂教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人文性特点让语文学科散发着独特魅力。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到文本本身,开展语文课应该从文本解读入手。只有当你更深入地了解文本本身的人文内涵、语言形式、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你才能更好地开展你的课堂。我逐渐发觉,当我不再依赖教学参考,而是抱着更大的兴趣挖掘课文的文本。我所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从一篇课文入手,从而发现原文与课文的联系,可以比较在修改成课文时那些微妙的变化所产生的效果。对于作者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对于文章创作背景的认知,也有助于我更好地投入到文章的共情里。而这一切更深入的备课,都有助于我课堂更好的开展。但,又不仅仅是帮助我更好的教,在深入备课的过程中,我更是学到了很多,思考了更多问题。这都让我感到酣畅淋漓,教学就该是一程教学相长的修行。
说到解惑。很多时候,对于文本中本存在的问题,碍于教学参考和课标的要求,我时常也会陷于困顿之中,感觉手脚被束缚,不知该何去何从。是带着自己的疑惑去面对学生们的疑惑吗?在书中有谈到对《珍珠鸟》一课的解读。闫学老师在解读这一课时说道“在认真研读这个文本的时候,我试图站在冯骥才先生的角度,理解他所说的这个美好的境界,我也试图站在小鸟的角度,理解他所说的这个美好的境界,但遗憾的是,无论我站在谁的角度,最终都没有看出这个境界的美好。”我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也同样提出了这个疑问。在我看来,这只珍珠鸟的生存状态是不幸的。被关在笼子里的珍珠鸟其美好的境界该从何谈起?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课堂上,学生会问我,珍珠鸟被关在笼子里会不会不开心?而我又该怎样把关在笼子里的珍珠鸟和作者笔下“美好的境界”做出一个更好的诠释呢?我该如何解答学生的疑惑呢?在书中,闫学老师为我们提供一个教学方案。大致来说,这个教学方案包括了三个教学板块:第一板块,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信赖”。第二板块,站在小鸟的角度,理解“信赖”。第三板块,站在读者的角度,理解信赖。闫学老师的教学方案,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全方位、多角度更深入地去参透课文文本的道路,更有利于我们去解读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对于此类备受争议的课文,不少优秀的老师都已提出了非常好的教学方案。身为师者,我们就应该走在学生的前面,进行更多的思考。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解惑者。
又如,在许地山的《落花生》这篇课文中。父亲的一段关于花生的评价是文本的重点。闫学老师在对《落花生》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比较了课文文本和许地山的原文。教材中关于这段话的修改基本保留了原意,父亲拿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作对比,强调了花生的可贵之处:低调、朴实、默默无闻、追求实用。为了突出自己的观点,父亲采用了对比的方法给孩子们进行解释。每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赞美花生的同时,却也在无意中对苹果、石榴和桃子进行了“贬低”。在对这一课进行备课的时候,在我的心中也曾出现过疑惑。如果按照课文的思路去进行教学,我们是不是只能爱花生呢?如果我们爱石榴不爱花生是不是就违背了作者在文中所要向我们传达的做人的道理了呢?很多时候,在我们有疑惑的课文中,教师们都走过一条艰难的辩证道路,然后得出一个很勉强的结论。但在文本中这种矛盾的存在并没有消失,学生对于文本存在的矛盾的疑惑也一直存在。在书中,闫学老师提到,面对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认矛盾。闫学老师的提议,给了我许多启发。遇到矛盾,不去逃避,也不独断。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去面对矛盾,教师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矛盾。在教学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心中的疑惑,这种学习的模式,岂不乐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师者的我们,就应该思考更多。唯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解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