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问的最佳时机

(2013-04-11 09:27:46)
标签:

教育

分类: 化学教学最佳时机研究进展

请公选课的同学在评论栏粘帖导课时机技能作业。要求:作业做成PPT,与板书和讲解结合,上课时脱稿讲演导课技能,时间在3分钟左右。

请参考下面内容:

10.5提问的时机

一、什么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教师捕捉到这个最佳时机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产生欲罢不休的心理,从而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问题一旦解决了,他们又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提问需要抓住时机,要相机诱发。提问早了回答不出来;提问迟了,成了马后炮,不起作用,这就需要选择好提问时机,才能起到“更上一层楼,或另辟蹊径的作用”。

首先,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课堂提问的良机主要有哪些呢?当学生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提问是一种主要的促进。

其次,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则为选准了“最佳提问时机”。一般是:教学达到关键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深奥处时等。

再次,教学进程也是把握时机的决定因素。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择提问的时机。这时的提问将是一种重要的转折。

二、提问时机的技巧

1.在导入新课时设问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利用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造成学习渴望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

〖示例10-9   捞铁牛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疑难问题,谁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下: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铁牛也被大水冲走。

生:打捞船、直升飞机、潜水艇等。

师:你们说的办法都很好,但这件事不是发生在现在,而是发生在100多年以前,那个时候没有飞机,没有潜水艇,也没有打捞船,这怎么办?

师:你们没有办法了?但在当时却有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把八只大铁牛捞了上来。你们想知道,他是用什么办法捞上来的吗?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生:想!(全班学生齐声回答)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14课《捞铁牛》

这种设问制造了悬念,正是火候,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2.在知识的衔接处设问

新知识总是由旧知识发展起来的,对准它们的连接处设问,学生可以从解答问题中自然地进行知识迁移。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知物质和未知物之间质量和列出比例式是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备课时要看准这个连接点并把它作为教学突破口。初中化学课本讲“实验室用加热分解氯酸钾的方式制取氧气。现完全分解5.8克氯酸钾,能制得多少克氧气?”时,可先与同学们一起算出氯酸钾和氧气的质量比,并用中文表达这个质量比的意义后设问:这个质量比是不是一个定值?为什么?当同学们回答出:不管KClO3的质量多少,参加反应的KClO3质量与生成氧气的质量比值总是24596时自然能悟出可以用比例式来求算氧气质量。象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巧妙地设问,对沟通知识间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将有积极的作用。

3.在教学重点处设问

在教学重点处设问开路是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

〖示例10-10配平原则:是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在诱导学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共同特征(既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后即问:化合价的实质是什么(有中子转移或电子转移?)电子也是物质,自然界的物质转化在量的方面有什么规律(物质不灭,守恒)?学生在回答两个问题时,自然能归纳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原则。

像这样在关键处设问,点破了教学重点与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使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在思维的障碍处设问

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有时是因为学生认识能力和知识难度不能相适应而造成的,有时是因思维定势,受某种旧知识负迁移影响导致。不管何种原因,都是教学的难点(它与重点有时一致,有时也不统一),备课时要认准它,精心设问,如在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中,学生往往为配平而去涂改分子式,因此,讲述配平原则(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保持相等)时反问:①为什么采用配上适当系数的方法来实现呢(因化学反应时分子总是整个整个地参加和整个整个地生成的)?②为什么不能更动(分子式的各种原子的数目之比是固定不变的)?像这种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之时设问,能降低难点的难度。

5.在规律的探索处设问

通过探索途径得来的知识,往往记得牢,用得活。因此,要在引出规律时进行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如讲解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上下左右单位的规律性时,先和学生讨论锌和足量盐酸反应时,锌的用量与氢气生成量之间的关系式:

Zn+2HCl=ZnCl2+H2          

65         2

Zn+2HCl=ZnCl2+H2           

65         1mol

Zn+2HCl=ZnCl2+H2           

65        22.4L

而后提问:用130克锌与足量盐酸反应能生成多少克氢气,应选用哪种关系式(选①?若要计算生成多少摩氢气,该用哪个关系式?(选②)再改为求算在标准状况下能生成多少氢气,又要选哪个呢?(选③)当学生选对关系式后再问为什么要这样选?有什么规律性?这样设问,问出了各个关系式的异同处,问出了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的单位要“上下一致,左右相当”的规律性结论。其结果既可揭示单位关系又可培养学生抽象归纳的能力。

6.在教学关键处设问

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关键处设问,引导他们正确掌握知识实质,是把握课堂提问时机不可缺少的步骤。

〖示例10-11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将一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然后提问:这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当学生找出二者关系后,接着问,剪下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此时,趁热打铁问: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谁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由于问题提在关键处,学生很快可能掌握新知识。

7.在知识的伸长处设问

有些化学知识在中学化学课本中是不断延伸出来的,要在这些伸长处适当设问,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如讲收集氧气可以用向上排气法收集后问:要收集比空气轻的气体时该怎么办(向下排气法)?收集与空气密度相差不大的气体能否用排气法?这样问不但能使氧气的收集法得到强化,又可为以后的十几种气体收集法打下埋伏。

8.在题目的变通处设问

在可变通处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特别在化学计算教学中,当学生掌握基本思路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进行思维变通性的训练。如初中课本例题,冶金工厂用氢气还原三氧化钨,现在要制取50千克钨,需要多少千克的三氧化钨?当同学们算出需要63千克三氧化钨后问:你能否根据这个题目的现有条件再提出一些问题?经思索,大多数同学会发散出以下两个问题:①需要多少千克氢气?②同时能产生多少千克的水?课前已进行预习的同学还会发问:③需要标准状况下的氢气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克/升)?数学基础好的同学还可以联想纯度继续发问:④需要含杂质2%的三氧化钨多少千克?显然这样设问可诱导学生思维变通,增加思维的流畅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9.抓住兴趣点来设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阅读和理解的知识点。如教《草船借箭》一课,可抓住兴趣点设问:课文写谁?向谁借箭?诸葛亮是刘备派来帮助孙权攻打曹操的,为什么他会向曹操借箭呢?他又如何借箭?借到了没有?这样设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阅读的促进作用。

10.抓住模糊点来设问

所谓模糊点,就是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信息反馈,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来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草船借箭》一课,在理解“诸葛亮答应立下军令状,周瑜高兴”这一问题时,有些学生会产生模糊认识,以为孙权就要与曹操交战,十万支箭能提前造成,为抗曹作好充分准备,所以周瑜高兴。这样理解显然是错误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周瑜真的因为诸葛亮能提前交箭而高兴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从而弄清了周瑜“高兴”的真正含义是以为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如交不出十万支箭,就可以置其于死地,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通过这样设问,澄清了模糊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识别能力。

11.在新课结束时提问

在每节课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并设法留下余味,有意创设一个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为上好下节课涂上一点神奇色彩,这对学生课后预习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例如:在讲“长方体表面积”这节课时,当新课即将结束之际,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老师要你们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课后,学生纷纷看书、讨论、释疑,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三、提问要给予及时提示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学生“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在学生心理上有等待,恐惧,自卑感。或者是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提示。消除学生思想上的顾虑和启迪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1.激发性的提示

消除学生消极等待心理。如常常在提问之前,加上“这儿有一道抢答题,”作为提示,或者在问题之后,加“这个问题请大家抢答”,学生听了“抢答”二字,会冲动性排除其心理支配,产生一种谁先答出谁光荣的感觉。

2.招唤性提示

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的心理。可这样提示:“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帮助解决?”学生对这样的招呼提示,感到亲切,觉得教师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则是“不耻下问”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就油然而生。

3.鼓励性提示

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的回答尽管不全面,甚至有错误,但毕竟是经过一番思考,哪怕有微小的闪光点,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作为回答问题的鼓励。如“上一个问题,大家能回答上来,并且有的同学答得很好,我相信这个问题大家一定有能力解决”。

四、提问时机的辨证关系

1.直问与曲问相互结合

直问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一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引入新课复习巩固等教学环节中,常用直问法。如讲授阿基米德定律时,通过举例演示法,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存在浮力的事实后,就明确地直接提出,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怎样定量地计算浮力的大小?从而进入对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分析、归纳和运用的教学过程。

曲问,就是旁敲侧击,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拔,促使学生清除思维障碍,疏通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在分析、比较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功率P与电阻R的关系时,可提问学生,P与R成正比或P与R成反比的条件是什么?什么电路的电流强度相等?什么电路的电压相等?

如果我们把直问比拟为短兵相接,那么曲问就如迂回作战,两者相互结合,就利于学生在恰当之时获取知识。

2.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

重问,就是针对教材的重点,或教学的难点、关键,集中火力,一问接着一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直到难关攻克,问题解决。

例如,为了明确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①速度愈大,加速度是否也愈大?

②速度为零,加速度是否也为零?

③速度变化的愈大,加速度是否一定愈大?

对于教学中并非关键的问题,如大纲中常识性介绍,了解的问题,可稍作发问,留待学生自已去思考,不必要非解决不可,这种提问叫做轻问。

重问与轻问交替运用,就可使教学抓住重点,突破关键,消除难点,带动一般,提高教学的效率。

3.近问与远问相互配合

近问是就本节课教学中的疑难,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例如:对于热传递的规律,可提出下列问题:

①热量是否从质量大的物体传到质量小的物体?

②热量是否从比热大的物体传到比热小的物体?

③热量是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④高温度物体降低的温度是否等于低温物体提高的温度?

远问,就是为后继的教学而提出问题。如:讲述原子核裂变时,可提出“释放原子能有两条途径,现在先研究重核的裂变”,因此,学生就会产生一个悬念,还有一条途径是什么?为讲述氢核的聚变埋下伏笔,使聚变与裂变的教学前后呼应,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有时,还可顺着教学思路,提出更远的问题。这种问题虽然不要求学生回答,却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原子核的结构后,可对学生提出: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又由核子(中子、质子)组成。那么,电子、中子、质子等基本粒子,是否就是最小的微粒?还是也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

远问为近问开导,近问为远问创造条件,近问有无配合。把知识纵向连贯,横向沟通,形成体系,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提问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有效调控

不利用提问反馈,收不到信息,或提问不当,信息反馈受阻,则将影响教学效果。

提问的环节:提出问题——候答——答后评

1.候答

候答,指从教师提问,到学生开口说话这段时间。

1)候答时间不宜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时间酝酿,过于急促,思维草率,会减低发问效果。学生候答时间长度3-4秒为宜。

2)不重述问题。教师复诵容易养成学生听讲不认真,期待再说一次的不良习惯。

3)指名普遍。不宜偏重“好学生”而忽视其余。

2.答后评技巧

答后评指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修饰和评价,有种种形式。

如直接评价,即评价正确答案,表扬和鼓励,纠正错误答案,批评指出错误,在答后评中,教师不一定只接受自己期待的回答,允许学生有各种思想,如果只是用定势了的“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回答,会阻碍学生思路,而应允许各抒已见。

教师要使答后评这项基本功过硬应作到如下几项:

1)要评出兴趣来。如果总是希望学生答的与自己想的完全一样,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难以提高。教师的本领在于因势利导,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即使学生只答对一点儿,教师也要充分肯定,因为这样做,学生就会格外珍惜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对一个学生来说,回答一次提问,倘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就有可能激发起学习的浓厚兴趣。肯定的次数多了,兴趣越发浓厚了。对于教师来说,倘若学生答对的部分看不出来,或者不加以肯定,说明这项基本功的欠缺。

2)要评出民主气氛来。就是师生互评,学生可以与老师持不同的见解,在师生一道作出评价时,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评论后,要养成征求意见的习惯,亲切地问:“老师的意见,你同意吗?”,“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谁还有补充?”如果真能这样,就能彻底摒弃“满堂灌”或“变相灌”的教法。倘若把自己的话当作碰不得的“标准答案”,就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3)要评出规律来。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一般总是从比较模糊到比较清晰,从囿于局部到考虑整体,从不够准确到力求准确,从比较肤浅到有一定深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答问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理出规律,帮助学生理解,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道理,不断提高判断、辨别、推理、概括等能力。倘若评价答问,只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忽视理出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就成了常说的只能授之以“鱼”,而不能授之以“渔”了。

4)要评出风度来。要当好先生,就得老老实实地当好学生,愈是要摆出一副“万事能”的架子。就愈显得浅薄。教师评价问答,要有勇气说出自己不足之处。实事求是,可显示出教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除了对学生产生一种深远的影响之外,还会更加树立起教师的威信。

  • 转载胡志刚著《教育时机论》第284—29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