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2017-11-28 14:39:24)
分类: 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表内乘法

<<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表内乘法(二)”是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继续,在“表内乘法(一)”单元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重要的是初步掌握了乘法口诀总结、归纳的方法。本单元教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主要内容是789的乘法口诀和简单应用,单元最后安排整理和复习。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总结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学会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请全班同学一起背1~6的乘法口诀,先正背再倒背。检查学生背诵的熟练成度。教师展示5道乘法算式请同学们说出它的乘法口诀,在展示5个乘法口诀请学生说出它的算式。

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一遍。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过刚才那部动画片啊?那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是啊,孙悟空的本领可大了。(出示)大家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晴。在取经的路上只要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红颜色的字: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其实这是两句乘法口诀,你知道是几的乘法口诀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1、(出示七巧板)认识它吗?这是古时候的人发明的一种智力玩具,叫七巧板。(出示名称)你知道每一副七巧板由几块组成的吗?我们可以用这七块板拼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大家有没有玩过呀?老师也摆了一些,想看吗?

2、老师摆的怎么样?那么我一共摆了几个图案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吗?(出示编号)

刚才老师摆一个图案用了几块七巧板?(出示:7

2个图案呢?(用了14块七巧板)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如果说2×7=14,师:2×7=14表示什么意思?哦,2714,也就是7块再加7块是14块。)

那摆3个、4个、5个、6个、7个图案又分别用了几块七巧板,你会算吗?请你把答案填在老师发给你的这张表格里。(生填)

3、(出示)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指名一生答)

生:2个图案用了14块七巧板……

4、刚才我们在算的时候,每次都是加几?(7)我们知道177。再加17就是(27),27相加和是(14)。37相加呢?那28是几个7相加?35是几个7相加?42里面有几个749里面有几个7?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来说一说:1772714……(齐说)

三、独立思考,创编口诀1、根据上面老师拼七巧板的情况,你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指大屏幕)我们来试试看,你能不能根据177,编出一句7的乘法口诀?(板书一七得七)一起说。“一七”表示什么意思?“得七”呢?

那你能根据27是多少,来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板书:二七十四)一起说。“二七十四”是什么意思?就是27相加是十四。

2、接下去从三七开始你能自己编吗?请大家打开数学书第72页,最下面有一些口诀只写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请大家自己来编一编,行吗?(在学生写的时候,教师把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先写好)

做好的同学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3、交流,板书。

都编对了吗?编对的小朋友向老师笑一笑。这些就是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呀?咱们一起来轻轻地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些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好吗?

四、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发现规律了吗?同桌两人先互相说说看。

前面一个得数比后面一个得数要少7。后面一个得数比前面一个得数要多7

再看看前半部分……第一个字分别是“一、二、三、……”,第二个字都是“七”

2、这些口诀我们要想办法把它们记住,先自己记记看。

在刚才记的过程中,你们感觉哪几句口诀特别好记?为什么?(一七得七、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特别好记。)其实“三七二十一”这一句口诀,在生活中说得比较多。我们经常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怎样怎样。”所以印象就比较深刻了。

那哪一句或者哪几句口诀不太好记呢?(五七三十五)谁有办法来记住这句口诀?

3、下面我们一起来背一遍好吗?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行吗?(师生对口令)我说后半句,你们说前半句。

 好,同桌两人也互相对对口令,开始吧!(老师把卡片悄悄放到学生课桌上)

4、学了乘法口诀,我们可以用它来进行计算。根据一七得七这句口诀,我们可以算哪两道乘法算式呢?那根据其他几句口诀,又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呢?

老师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放了一些算式卡片,请你上来把这些算式送回家吧!其他小朋友看看他们送对了没有?(指着七七四十九这一句口诀)怎么这儿只有一道算式啊?

(拿起卡片)在算7×5的时候我们想哪句口诀?算6×7呢?7×42×77×77×3

五、多维应用,深化口诀。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7”它是一个很奇特的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7有关,你想想看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呢?(生举例)

2、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山行》。这首诗除了题目和作者,下面一共有多少个字你能算出来吗?算式?用了哪句口诀?像这样每句都是七个字的,又被称为“七言诗”。

3、一个星期有几天啊?那两个星期有多少天呢?你能列出算式吗?3个星期呢?你是怎么算的?4个星期呢?5个?6个?7个?           4、一只七星瓢虫的背上有几个黑点?(出示)5

七星瓢虫的背上一共有几个黑点呢?列式?口诀?

5、再看看和7有关的,这是什么呀?(钢琴的部分键盘)请问白键有多少个呢?我们要一个一个地去数吗?(停顿)看看,一组键盘有几个白键?那共有多少个呢?算式怎么列?

6、其实与7有关的故事也有很多,像7个小矮人、7个葫芦娃等等。

六、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学了7的乘法口诀以后,你收获了什么?你再到生活中去看事物的时候,你的眼光会不会不一样了,你们能不能发现更多的有关7的一些知识。

 2课时(教科书第75页),8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8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练习。

4×          7×             3×            5×6

6×          3×             5×            7×3

7×4       5×7          6×6         3×53

7×4       6×3          4×4         5×66

2、背17的乘法口诀

3、开火车。(17的表内乘法的口算卡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探索学习

1、揭示课题:

   师:17的乘法口诀小朋友们学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习——8的乘法口诀。相信小朋友们能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这些口诀进行计算。

            板书:8的乘法口诀   (齐读)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每排站了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一排?(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过渡:听说我们要学习8的乘法口诀,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

 3、它是怎样跳的呀?咱们一起观察一下。提出要求:请你观察小狗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第二次跳到(   ),第三次呢?为什么?(课件演示一只小狗在数轴上跳动的情况。)(设计意图:借助小动物跳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探究新知。)

4、学生独立观察图意,思考教材的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尝试完成书上自己能够完成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编8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力。)

5、抽两位学生上台板书。

6、对于他们编的口诀,你有什么意见吗?有没有问题要问他们?

7、观察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口诀记住。

9、检查口诀记忆情况:对口令,同桌接背,正着背,倒着背。

过渡:同学们可真棒!不但自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还能用这么快的速度把口诀记住,老师真佩服你们!同学们,你们有见过螃蟹吗?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8条腿)

电脑显示:螃蟹图和儿歌

1只螃蟹( 8)条腿。

2只螃蟹(  )条腿。

3只螃蟹(  )条腿。

4只螃蟹(  )条腿。

5只螃蟹(  )条腿。

6只螃蟹(  )条腿。

7只螃蟹(  )条腿。

8只螃蟹(  )条腿。

同桌对答, 同桌拍手念儿歌

(三)、巩固 拓展

基本训练

1、根据一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多媒体示)

2、(拿出做好的口算模型)请小朋友拿8和小圆外面的一个数相乘,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你所用的口诀。(指名几个学生操作并口算)

3、完成书上P81    234题的练习。

学生先在书上练习,然后抽生回答。说出运用的口诀。

(四)、课堂小结

1、师:同学们,能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吗?(指名学生回答)

看来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你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2、齐背、同桌互背18的乘法口诀。

板书:

1×8=8                一八得八面              8×1=8

2×8=16          二八( 十六            8×□= (16)

3×8=24          三八(二十四)           8×□= (24)

4×8=32          四八(三十二)           8×□= (32)

5×8=40          五八(四十)             8×□=40

6×8=48          六八(四十八)           8×□=48

7×8=56          七八(五十六)           8×□=56

8×8=64          八八(六十四)

3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78页例379页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学模型。

2、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口算。

6×    5×    2×    5×4

    3×    2×    7×    5×8

2、创设情境引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乘法口诀掌握得非常好,老师想给同学们准备些奖品奖励大家。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呈现如下主题图:(教科书78页例3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在文具店里这么多文具,你喜欢什么作奖品?

预设:学生提出各种文具:铅笔、文具盒、橡皮等。

2、提出问题:老师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初试构建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2、汇报。

预设:1个文具盒8元和3个这两个信息。

3、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教师: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先写一写或是画一画图。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的策略。

3)汇报方法:

 画图         8       8      8

 列式:88824(元)

 列式:8×324(元)

4、构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

1)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填空:

1个文具盒是8元,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    )个(    )元一共是多少。

3)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构建模型。

指着算式8×324(元)问:这里的8表示什么?(板书:1个文具盒的价钱)这里的3表示什么?(板书:买的个数)24是指什么?(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

小结: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5、教师: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你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预设1:(用加法检验):1个文具盒是8元,3个就是88824(元)。

预设2:(再算一遍)要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8元,乘买的个数,也就是8×3,三八二十四,一共是24元。

6、初次运用,深化“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

1)教师:老师想再买7块橡皮,一共要多少钱呢?

教师: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2)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汇报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预设:买1块橡皮2元和买7块两个信息。

 怎样解答?2×714(元)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填空:1块橡皮要8元,要求买7个橡皮一共多少钱,就是求(    )个(    )元一共是多少。

3)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型”

教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小结归纳,深化模型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知道了某种文具的价钱,求买几个文具用多少钱,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教师:像这样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有多少钱、7块橡皮一共有多少钱、6支铅笔一共有多少钱等,都是求买几个物品的总钱数,也就是求几个几元的和是多少,我们都可以用一个物品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求出总钱数。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书本79页第1题。

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后列式解答,并将结果转换为复名数,汇报时让学生说清是怎么想的。

2、对比练习。

1)一枝钢笔8元,小红买了4枝,一共需要多少钱?

     A8412(元)     B4×832(元)    C4×832(角)

2)一枝钢笔8元,一本笔记本4元,小红买一枝钢笔和一本笔记一共需要多少钱?

     A8412(元)     B4×832(元)    C4×832(角)

3

8支钢笔多少元?下面哪个算式正确?

A4×832(元)     B5×840(元)

学生读信息和问题,想算式用手势判断上面哪个正并说明理由。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一些文具的价钱

                 1个文具盒8元,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怎样解答?    8      8      8

?元

买的个数

1个文具盒

的价钱

                   88824(元)        ×  324(元)

                                 求(3)个(8)元一共是多少

解答正确吗?        答:还有7人没来。

4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0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3         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     赛龙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自己总结规律,编出9的乘法口诀

     1、过关:同学们我们要想顺利的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必须过小袋鼠这一关,请同学们帮小袋鼠算一算它每下跳多远

     2  教学“一九得九”。 观察教材插图:一条龙船,9人在划,提问:观察这幅图,1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1个几?列出乘法算式:1×999×19 师:根据乘法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3、教学“二九十八”。 观察教材插图:两条龙船,提问:2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几个几? 师:29相加应该怎样列式?生:9918,乘法算式是:2×9189×218 师:知道口诀是什么吗?

4 自编“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提问:3条船、4条船呢?怎样列式? 师:口诀是……

5 教学58的相应口诀。 小组合作观察有关68条船的三幅图,运用刚才编口诀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68的相应口诀。

     6.每条龙船上有九个人,那么九条龙船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通过对前八句口诀的学习,你知道“每条龙船上有九个人,那么九条龙船上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简单吗?。师:9×981我们一起根据这个算式从总结一句乘法口诀好吗?

     三、记口诀

    师:现在给五分钟时间,看看你能把所学的口诀都记住吗?大家想不想很快的记住口决呢? 检查记忆口诀:

    1、谁愿意给大家表演表演?

    2、同桌之间互相听听。

      对口决的巩固记忆口诀。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5课时(教科书第84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的思维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难点:培养学生如何分析、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法。

教学方法

(一)、复习旧知识、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1.口算(并说出口诀)

9x8=   6x3=    7x5=    5x8=    9x9=

8x6=   6x7=    9x3=    2x8=    7x7=

4x6=   8x7=    8x8=    4x9=    5x9=

看图列示

2.同学们,你们喜欢参观科技馆吗?那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乘车去科技馆看一看。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好不好

(二)、整理信息 、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5的主题图

谈话:仔细观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

根据学生的汇报信息板书相关信息

参观人数:2名老师30名学生

客车情况:纵向观察------4列,每列8座,最后一排多一座

          横向观察------每排4座,共7排,最后一排5

2.根据信息寻找问题:坐得下吗?(板书)

同学们的信息寻找的很准确那么解决“坐得下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能坐多少人”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深入分析

老师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租这辆车去科技馆能坐的下吗,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要想知道能不能坐下要先求什么?下面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试着把你的想法在主题图上画一画,  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四)、交流方法、 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解题的思路)

方法一4x7=28(个)28+5=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前面每排四个座位,有7排,一共就有28个,再加上最后一排5个,所以一共有33个座位。有32人,能坐下。

方法二2x7=14(个)

      2x7=14(个)

     14+14+5=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左边有2x7=14(个)座位。右边有2x7=14个座位,在加上最后一排5个座位,一共33个你,能坐下。                                                    

方法三2x8=16(个)                   

       2x8=16(个)

      16+16+1=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左边2x8=16个座位,再算出右边2x8=16个座位最后在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一共有33个座位,也能坐下

方法四4x8=32(个)

      32+1=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每排4个座位一共8排,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方法五8x4=32(个)

       32+1=33(个)

      33>32

所以能座下

我们组先算每8个座位一共4行,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方法六

7x4=28(个)

28+5=33(个)

33       >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每行7个座位,一共四行,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五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2. 小结:同学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但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我们都利用了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以及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3、优化算法

通过刚才的谈论和分析,我们发现六种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六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次对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巩固新知。

(五)巩固与拓展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同时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巡视,找不同解决方法进行板演

横向观察:每行六个的有四行,每行五个的有两行

纵向观察:每列6个的有5列,最后一列有4

方法一:6x4+5x2=34(个)

方法二:6x5+4=34(个)

2教材第85页练习21第三题

让学生收集信息后提出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5x5+2=27(盆)

27<30

所以这些花够

(设计意图通过同类型的题型的训练,认识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答,不仅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梳理收获,反馈评价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

 解决问题

参观人数:2名老师30名学生

客车情况:纵向观察------4列,每列8座,最后一排多一座

          横向观察------每排4座,共7排,最后一排5

问题:能坐下吗?

4x7=28(个)   28+5=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2x7=14(个)   2x7=14(个)   14+14+5=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2x8=16(个)   2x8=16(个)  1 6+16+1=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4x8=32(个)  32+1=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8x4=32(个)  32+1=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7x4=28(个)  28+5=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测量,并描述物品长和自己身体某部位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测量并用语言描述动物的身高或身长,获得用不同方法测量和描述物体长度的活动经验。

3.积极参加测量活动,对用同学们身体的某个部位作单位描述动物的身高和身长有好奇心,存兴趣。

【教学过程】

1.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测量活动中。首先,课前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准备好测量的工具。测量活动前,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测量的愿望。如,估计一下老师的讲桌有多高,自己的肩有多宽等。

2.指导学生合作,有序地进行测量和交流。首先按教材的设计安排好测量的顺序,然后根据每个活动的需要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再交流。可以如下安排:第一,让学生同桌一组,测量教室中的物品,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并用语言描述。第二,让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互相测量身高、两臂伸开的长度、肩宽、鞋长等。第三,全班同学一起用肩并肩站队、手拉手等方式测量6米长度,并用语言描述。

3.鼓励、指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测量并描述具有挑战性的事物。“选择表中一种动物,用自己的方式把动物的身高或体长表示出来”,这个活动内容有很大的开放性和自主性。首先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动物,而不同动物的数据差距较大。有的可以模仿鳄鱼的样子描述测量结果,如,长颈鹿身高6米。有的需要学生自己确定测量标准,或进行推算,如,鳄鱼身长26米。可以这样推算:5个人手拉手是6米,那么20个人(5×4)手拉手是24米(6×4),还剩2米,大约需要2个人。所以,鲸鱼身长的测量结果可以记录为:22个人手拉手和鲸鱼差不多长。教学活动中,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推算。第二,启发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测量标准进行描述。如,壁虎身长12厘米。学生可用手拃作标准,测量结果可以描述为:大约一拃长。第三,鼓励学生选择有挑战性的动物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它们的身长或身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