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2024-10-13 13:24:30)
标签: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糯岗老寨

景迈大寨

勐本、芒埂

世界文化遗产

分类: 纵横西南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景迈山位于普洱市下辖的澜沧县惠民镇,这片接近西南边境的土地山高林茂,无论是地形、气候还是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合普洱茶树的生长,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与茶为邻,以茶为生,造就出了一片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古茶林文化景观。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交通闭塞,与世无争,申遗之后名声大噪,好在那份遗世独立还依然存在。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景迈山遗产申报区涉及澜沧县惠民镇下辖的两个行政村——景迈村和芒景村,其中景迈村位于遗产区的北部,芒景村位于遗产区的南部,5片大规模的古茶林,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割防护林和这9个散落在古茶林之中的传统村落共同构成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要素,而其中的糯岗寨是传统村落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傣族村寨,我的景迈山之旅也自然是从这里开始的。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糯岗老寨位于糯岗山的东侧,嵌在一个小小的山间谷地之中,被古茶林所包围,海拔1450米,处于雾线之上,在老寨的西侧有溪流水塘,东侧有糯岗河流过,充分体现出傣族村落在选址时对水源的重视。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进入村口之后有一台阶路通向高处,我沿着这条路走到了视野开阔的观景台之上俯瞰糯岗老寨的全景:以寨心为中心,几十座干栏式传统民居呈向心式布局发展,所谓干栏式是指以竖立的木桩为基础修建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些房屋完整地保存了景迈山傣族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都是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项目中的文物建筑。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景迈山上的原住民主要是傣族和布朗族,他们的民居基本上都是干栏式建筑,建筑材料以木、竹为主,而其中的木材又多是木荷、栎树和松树。屋顶为歇山顶,用方形挂瓦覆盖,不过历史上是使用茅草顶的,现在也只能在佤族人的建筑中才能看到茅草顶了。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这些建筑都分为两层,底层为干栏层,就是用木桩撑起的,一般用于饲养家畜和储藏杂物,沿途走了一圈,发现堆放柴火的最多。一层有楼梯通往二层的前廊,再通过前廊进入室内和掌台,掌台就是门前那小块正方形的小平台,一般用于晾晒东西,或者摆张桌子用于吃饭和休憩,也兼做露天厨房使用。民居二层的室内每日都要供奉祭品,火塘的周边则是待客的区域。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民居也出现了层高抬高、围板开窗和顶坡渐缓等改善。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要想区别傣族和布朗族的传统民居其实很简单,最直观的就是屋脊两端的装饰物,如果是以黄牛角为装饰,那就是傣族的民居,如果是以一芽两叶为装饰,那就是布朗族的民居。除此之外,傣族民居的屋顶多为重檐,而布朗族民居的屋顶多为单檐。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一般寨子里还有举行宗教仪式和大型节庆活动的场所,那便是佛寺,景迈山上的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受西双版纳地区的影响,这里的佛寺大多的直接建在台基上的单层建筑,屋面从中央向两侧分段对称跌落,加下层四坡屋面构成了类似于歇山顶的外形,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糯岗老寨的佛寺位于寨子西北角的高台上,无论走到寨子的哪个方位,几乎都能看到。走进琉璃瓦顶的寺门之后看到的便是佛寺的大殿,这座砖木结构的建筑物修建于清代,入口朝向东方。屋顶由方形的陶制挂瓦所覆盖,挂瓦条由竹木制成,屋脊上有神兽和飞禽的陶制装饰,古朴的建筑掩映在后山那片青翠的竹林之下。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大殿的东侧是藏经阁,那是一座重檐攒尖顶建筑,覆盖红蓝两种颜色的琉璃瓦,屋顶有着华丽的镀金装饰。再靠东侧就是金塔了,这座砖石结构的金塔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塔群的典型样式。藏经阁和金塔之间是一棵茂盛的菩提树,站在佛寺所在的平台上,同样能俯瞰糯岗老寨的全景。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走在糯岗老寨中,还能感受到很浓郁的生活气息,因为寨子里面的人大多都还是当地的原住民,他们就是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起居生活的。栏杆上晾晒的衣服、升腾而起的炊烟、偶尔听见的家畜叫声,还有身穿少数民族服饰闲谈的阿婆,无一不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在糯岗老寨中看得最多的就是茶了,很多老寨的二层是除了是当地人居住的场所,还辟有茶室,热情的当地村民甚至会邀请游客到宅子里品茶。我走进了一间茶室,从破旧的外观上完全看不出来。里面陈列着各个年份和各类品种的茶叶,让外行人是看得眼花缭乱,不过能够坐在充满历史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中歇息品茶也是一件让人舒心的事。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离开糯岗老寨之后计划往芒埂走去,很快便走上了盘山公路穿行在古茶林之中,地势高一点的地方还能透过树林看到远方的糯岗老寨。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景迈山遗产申报区中涉及到5片古茶林,其中有3片都分布在糯岗到芒埂的这一路:以糯岗山为中心的糯岗古茶林、以白象山为中心的景迈大寨古茶林和芒埂-勐本古茶林。这些茶林的海拔在1100-1600米之间,茶树占据了植物总数的90%以上,除此之外还有木荷、密花树、白檀、野柿、樟树等超过40种乔木品种。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景迈山上的少数民族与茶相伴,以茶为生,茶叶不仅是他们的食物和药材,就连迎客送礼、谈婚论嫁和祭祀贡品都离不开茶叶,茶已经填满了他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庇佑着整个景迈山上傣族人民每家每户的小片茶地。茶神树一经选定便不再更改,世代守护着这里的生命和生活,山民们对这片山水茶林也一直保有一颗敬畏的心,只要家园的茶树还在吐露新芽,生活就能枝繁叶茂。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根据景迈山的自然条件、宗教信仰以及长期以来摸索出的经验,当地居民采取了一种适宜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地利用方式:海拔1550米以上的土地利用以森林为主,只有少量的古茶林分布,这是当地居民的神山和水源林;海拔1400-1550米之间是村寨和古茶林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海拔1200-1400米之间是古茶林外围的森林和20世纪70年代以后种植的台地茶园;海拔1100-1200米之间是以未开垦的森林为主;海拔1050-1100米之间是南朗河河流阶地,以耕地尤其是水田为主,并且距离村寨较远;海拔1050米以下的地方为南朗河河谷。这种土地的利用方式充分反映了村民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生态智慧。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从糯岗老寨到景迈大寨这一段路的距离大概是5公里多,傣族先民迁徙而来最先建寨的地方就是景迈大寨,所以景迈大寨是景迈山上诸多自然村落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它是景迈山对外的交通枢纽,也是景迈山傣族首领居住的地方。随着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村民逐渐开始分散建寨,随后分出勐本和糯岗,之后芒埂又从勐本中分出,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种村寨散点分布的格局。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景迈大寨的佛寺包括了老佛殿、塔亭、金塔、新佛殿、柴火房等建筑,老佛殿是1992年建造的,这座傣族风格浓郁的建筑也不过20年的历史,但是看起来相当有古意,五彩挂瓦覆盖的屋顶上还有精美的鸟类雕像作装饰。村口和佛寺入口有9棵古树名木,也体现了村寨悠久的历史。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从景迈大寨往勐本寨的山路是在山脊上修建的,这一段路大约2公里多,透过两侧高大而茂密的树木不时地能远远看到两侧山腰上分布的小村落。经常会有一两棵独树能够成林的大榕树,用它弯曲而修长的枝干将山路掩映,就像走进了一条时空隧道。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其实自惠民镇往景迈山的方向,过了山底景迈山的山门之后,水泥路便变成了凹凸不平的石块路,大大小小的石块镶嵌在沙土之中,徒步走在这种路上其实非常不舒服,很磕脚,据说是因为避免水泥或者沥青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渗透到周边的土壤之中危害茶叶的品质。这样的做法虽然对游客显得有些不太友好,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保护景迈山的生态和当地原住的少数民族,无疑是有益的。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勐本寨坐落于白象山的东北麓,依山而建,被古茶林所包围,我之所以想到勐本寨是因为乘坐大巴上山时路过这里,一眼就被寨里的那座大金塔所吸引,坐落在村寨尽头的大金塔背后便是层峦叠嶂的山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那幅画面真是绝景。进入勐本寨的时候会路过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被当地人叫做千手观音树,和村落外围的多棵大树一同被奉为护寨树。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勐本寨也是傣族村寨的典型格局,不过整个寨子中只有大金塔和10座干栏式传统民居是文物建筑,其余大多是仿照傣族建筑风格修建的新楼。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远观勐本寨的时候是居高临下,大金塔很是显眼,可走在寨中迷宫般交错的小道中,要到金塔佛寺就需要找一下路了。当忽然一个转角,金塔佛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还是会让人惊艳。金塔佛寺由寺门、佛殿、僧房和金塔组成,金塔是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为典型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金刚宝座塔,塔基半径5米,主塔高11米,四周是6座小塔。金塔佛寺所在的广场上如今成了当地人锻炼身体的地方,有许多运动设施分布在周围。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从勐本寨到芒埂寨之间有小路相连,不用重新走回公路,毕竟两个寨以前是同一个,快进入芒埂寨的时候会路过两棵枝干相连的榕树,被当地人叫做牵手树,也是护寨树之一。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进入芒埂寨的范围,如果是从惠民镇的方向上景迈山,芒埂是路过的第一个村寨,而我从糯岗古寨一路走过来,算是到了最远的一个村寨了。芒埂寨位于白象山的北麓,寨的西部有一水塘,再一次体现了傣族村落在选址时对水源的重视。芒埂寨是从勐本寨中分出来的,所以芒埂寨里面的建筑比起勐本更新,作为文物存在传统民居屈指可数。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芒埂佛寺位于寨子的中心,由寺门、佛殿和僧房组成,现存的建筑是上世纪90年代复建的,2010年前后将屋顶的方形陶瓦更换成了红色琉璃瓦,配上蓝色的琉璃瓦剪边。根据历史的考证,这座佛寺是景迈山最早建立的佛寺,说明芒埂寨可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景迈山的第一站。一路从糯岗古寨逛到芒埂寨,已经是下午17点左右了,算着班车上山的时间在公路边等着,就可以坐班车回到翁基寨了。

【云南】漫游景迈山:北线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