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装嫩卖萌,你是“彼得•潘”

(2016-04-18 16:01:39)
标签:

杂谈

  孩童时代的天真灿烂、无邪幼稚、遐想浪漫与可爱总是令人向往与感叹。但随年龄增长,心理依然固结于孩童时代难以变化,就会与外界环境产生冲突,产生心理困扰,形成一种心理学称为“彼得潘综合征”的现象。

http://mmbiz.qpic.cn/mmbiz/hZagicic5BNKaRd4Q2iaBqao2pYH1ZMFlcF2OpCJ8DhCMMynBaeEy7Hnictqh64aCBo2m3mAVC79hPySfqI2yib8Jg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话人物,在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他永远生活在梦幻般的孩童时代中,永远也不想长大。

  近年来,随着“装嫩”、“逆生长”、“卖萌”等网络热汇的流行,不少人意识到身边确实有一些“彼得•潘”这样的人,他们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思考问题方式总像孩子一样,把自己心理固结于孩童时代,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似乎难以长大。他们过于幼稚、思考简单,难以承担与年龄匹配应有的责任或义务,与现实生活脱节,继而带来潜在或实际问题,极易形成“彼得潘综合征”。

一.“彼得潘”综合症的主要表现

1、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怪罪别人。

2、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于承担,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3、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关照。

4、难于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5、关系障碍:人际交往,尤其与同学、同事、周围人交往出现问题。

6、其他表现:穿着打扮如青少年,与本身年纪有所出入。迷恋卡通、漫画、电玩、玩偶、游戏等孩童感兴趣的东西。好奇心强,爱尝试新奇事物,喜欢热闹气氛等。

二.谁造就了“彼得潘”

  造成“彼得潘综合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弱小的孩童,活波可爱,需要成人的关注,而成人更理所应当关爱孩子,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而随年龄增长人们需要承担责任,自然在压力中成长而渐渐走向成熟。一些人尽管年龄增长了,但他们为了引起人们的关爱,获益于孩童般的关注而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一些人青年人害怕面对现实世界的激烈竞争,畏惧承担责任,也加重了他们对孩童生活的向往,依赖他人,不愿成长。穿娃娃装、梳娃娃头、用奶瓶喝水等现象,“小清新”、“卖萌”者甚至“啃老族”等都或多或少暗示着某种拒绝长大的信息。心理活动固着或朝向孩童期逆向反向发展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http://mmbiz.qpic.cn/mmbiz/hZagicic5BNKaRd4Q2iaBqao2pYH1ZMFlcF4iaelOAuuc8Ribo2jYIXnw47waTtBtcIuUPL86F1zGuqTcaXDDK09T0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家庭养成或者说“爱过度”和“爱缺失”是造成孩子成为“彼得潘”的主要原因。“彼得潘”一族情绪化比较严重,情绪波动,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为别人去思考,考虑问题极其简单等,这些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他们从小一直处于家庭生活的中心,他们内心深处形成了未来也是“唯我独尊”,并总要享受这种优越。­很多独生子女工作后还伸手向父母要钱要东西,撒娇撒气。工作中遇到小问题,也向父母求救。谈了朋友,结婚甚至有了孩子,心理上也没有断奶,难以承担家庭责任。“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与“爱过度”一样,“爱缺失”同样影响孩子的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托给老人照看,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都见不到孩子的面,儿童的心理从小就缺乏一个系统的发育过程。如,父亲长期在外,母亲感到孤独和空虚,就与孩子结成过度紧密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母亲需要一个永远长不大、不会离开她的孩子,孩子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角色,难以独立,长大,因为错过了与父母分离、成长为独立个体的关键时期,即使父母发现问题,想将孩子推出家门推向社会,往往也为时过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缺乏安全感,害怕跟社会接触,不想长大的心理使他们显得幼稚、偏执。

三.如何帮“彼得潘”走出困境

  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好的方法还是“彼得潘”们自己尽早正视自己,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

  不喜欢目前和过去的一些依赖行为模式,想改善自己状况的可以自问:有无改变这些行为的计划或具体方法?有无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单?如何将这种积极的思维变成现实中的行为?如果能努力将这些积极的思维变成自身的行为,就有可能调动身上沉睡已久的积极力量和能力,从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若总是停留在心有所动却没有实际行动状态,则永远无法改变依赖者的命运。

  那些没有意识问题的人,依赖、缺乏责任、没有改变动机的人,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况会越来越好,独立与坚强,就会承担责任与义务。

  对于家庭来说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安全前提下尽量放手让他们自由自在的成长,培养他们接触现实与困难,敢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塑造良好人格特征,是避免孩子成为“彼得潘”族的前提。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孩子依赖性强,心理幼稚、长不大,具有“彼得潘”族的稳定特征,家庭成员就要有耐心,从现在做起,从生活、工作、学习,做决定等方面引导“彼得潘”们独立并担当责任。

http://mmbiz.qpic.cn/mmbiz/hZagicic5BNKaRd4Q2iaBqao2pYH1ZMFlcFomTcqgWZJZ4UDVeyKU3ug4kia8ppZegqzw3ibMpibM1fpbBZuDut71MZ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对每个家庭来说,如何让孩子健康、独立成长,可能是父母们必须考虑或学习的一门功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