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2019-04-14 10:51:53)一、漫谈秋季,唤醒记忆。
1、播放秋天的图片,请学生调动自己积累的描绘秋天的诗句,进而唤醒自己关于秋天的所有记忆。
满树枫叶红似火,堪比二月春花,你想到——
月夜,江边枫树映衬着渔火点点,你想到——
湛蓝的天空中,一只仙鹤凌空而起,你想到——
你发现这些诗句都与什么季节有关?(秋)古人常有悲春伤秋的情怀,秋,最能引起人无限的诗情,那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文学作品也与秋有深深的联系。
2、出示《天净沙·秋思》,比较它与诗词的不同。
(先从题目开始看,它与诗有什么区别。)
3、它既非诗,又非词,这种文学体裁,我们称它为“散曲”。
认识散曲小令。
1、 词有词牌名,曲也有曲牌名,那在这首散曲小令中曲牌名就是——,那么《秋思》才是它的题目,可以解释为——
过渡:作者究竟在思念什么呢?等你学完了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直觉感受诗情。
出示学程单:
1、自由读2遍散曲,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指名朗读,评价指导:散曲小令作为古典文学的一种,读来也要意蕴悠长,你刚才读得太着急了,谁再来试一试?)
2、对照注释,再读散曲,小组内讨论: ①在小令中你找到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②从这个景物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人家:农家。
(3)古道:古老破旧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三、细读品味,深度理性触摸诗心。
学生自主汇报交流。
请同学具体说说你是通过小令中的哪些词或句有了以上这种直接感受的?按着顺序说。
(1)枯藤老树昏鸦:枯黄的藤条缠绕着已经没有了生机的百年老树,黄昏时分,光秃秃的枝头站着一只刚刚飞回来的乌鸦——让人觉得凄凉、死寂、萧索……
带着感受吟诵。
指引学习方向:这种从心底而生的愁苦之情还可以从哪儿流露出来?
(2)古道西风瘦马:荒寂的古道,看不到人烟,只有冷冷的西风瑟瑟地吹着,一匹马儿蹒跚前行……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呀?
深入引导学习:马都这样形销骨立,疲惫不堪了,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即将沉落,只有孤独的旅人不能停下疲惫的脚步,满腔愁绪,还在继续浪迹天涯……那这个孤独的人就是——
问君何事愁天涯,马致远,你究竟因何而断肠?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4)猜猜马致远的家乡是什么样儿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潺潺流水,玲珑小桥,温暖人家:这一切都是这么温馨,这么美好,读——;然而这美好的一切都只能尘封在记忆之中,如此强烈的对比,怎能不叫人肝肠寸断。
猜想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
出示诗人背景资料。
自由读。
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对马致远说的吗?
是啊,漂泊天涯的游子,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空有抱负却一生怀才不遇,这样的境遇怎能不令人心生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