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案例
(2014-01-21 20:20:10)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职高语文拓展模块第四单元中节选于《史记》的教学内容。本专题强调阅读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汲取古代的经典智慧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在本专题的基础上,本单元强调“仔细理会”即要求学生从品读经典语言入手把握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和戏剧性的场面。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以宴席为心灵的窗口一窥不同人物的性格、风貌,一窥宴席世界中的风云变幻,体验其情节的一波三折以及带给读者的惊心动魄感,同时思考和探索这样一个问题:鸿门宴席上的斗智斗勇实乃楚汉长达四年斗争的一个浓缩的精华版,人物各自形势强弱和命运跌宕的变化于此已见端倪,甚乃转折。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字词的理解较易掌握,故重难点放在对人物形象和曲折、冲突的情节和戏剧性的场面的把握上,让学生仔细阅读细节化的言行神态的描写,设置开放性、创新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参与讨论,让师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每一个人的呼吸,感受腾腾如海的杀气,感受义薄云天的豪气。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场惊心动魄的宴席上你是怎么理解曾经不可一世的楚霸
教学重点:1、把握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鸿门宴席是项羽人生丧宴的开始、喜宴的结束。
教学方法:六步导学法
教学过程:
一
设计理念:第一问语言鲜活、生动富有时代气息,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形势是项强刘弱,凭借的就是“实力”,话语权、主动权和生杀大权全在于项羽,也与以后项羽兵败自杀的结局作鲜明对比。
二
1、 词类活用: 以身翼蔽沛公
2、 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3、重要虚实词:请以剑舞
因招樊哙出
三
(一)、把握项羽的人物形象
2、赏析项羽在面对范增和樊哙时的反应(项王默然不应;
设计理念:第一问重在激学生之趣,把地理知识与文本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去填空,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会让学生刻骨铭心,通过此题既可了解古人的习俗也能理解了项羽的自尊、自大、自傲、自负。
(二)把握复杂、紧张的矛盾冲突场面
斗争节奏很关键。故设计以下问题。
1、 项羽集团对刘邦实施的斩首行动有哪些?双方各有何表现致使刘邦在一次
次危机关头化险为夷的?
(三)把握樊哙的人物形象
1、如果出席宴会的是宋江,作为保镖的李逵听到宋江危险的消息时,你认为他会有哪些言行的等方面的表现?
四
1、 从鸿门宴席上,你是如何看待项羽和刘邦各种最终的命运的——项败刘胜?
2、 从鸿门宴席上,你学到了哪些历史经验或人生经验?
设计理念: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并以史为鉴,从古人的古文里汲取现代性的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和发展自己,如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同样一个人的选择也能决定人的命运等,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让课本、课堂动态化,让师生对话灵性化、智慧化。
五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把握的是这一特殊的鸿门宴席上所展现的人物个性化、独特化的语言、动作等并因此而塑造的各色人物形象。我的任务之一就是把自己和学生带人到几千年前的宴席场景上,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体验到那种重重杀气和四伏的危机,体验到人物每一言、每一行、每一态都处在激烈的交锋中并以此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我有自己关于这堂课的教学理念:
3、 以板书设计统摄本节
在我的板书设计中有这样一个原则即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本节的结构和思路。如左边的项羽集团连用的两计,以及右边的刘邦集团是如何一一化解的,同时也能从板书的设计中看出项羽集团内部的分裂和二心,上层与下层之间,下层与下层之间都是貌合神离的,如范增与项羽之间以及项伯的身在楚营心在汉。而刘邦集团内部却能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个人的独勇,这也寓示着人物各自命运最终的结局。同样此板书图案就是一幅宴会图,阅之使人身临其境,体验到了宴席上的杀伐、血腥之气。故每一堂课我都很注重我的板书设计,因为板书的设计其实是教师对文本的设计,对文本把握的一个视角、思路和理念,也是师生思维交融的一个契合点,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情节,理清思路,理解文本。
4、 设计个性化、创新性、情趣化的问题
设计这样的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敢说、敢想、敢争以便主动地进入到宴席的特定情境中。敢想即让学生充分联想、想象,这种思维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课堂和文本的空间有限,能否让师生的思维无限,遨游其中呢?在师生想象思维的碰撞中,智慧、灵感便会生成,动态性、开放性、创新性的课堂也会孕育而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彰显主人翁地位的沃土,超脱课本但又不忘“本”,通过学生的想象思维去拓展、深化文本。在敢想的基础上要敢说,说出心中所想,鼓励说话,允许并提倡错误的存在,可以不同意其观点但要誓死捍卫学生想表达、说话的权利和自由。敢争即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百家争鸣”,课堂以问题设计创设的独特情境可以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但课堂气氛的引爆更需要学生去点燃。如在导入过程中的两个问题,“项庄舞剑”此计良否?以及李逵闯帐的后果等设计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民主性、情趣化、个性化等特点的问题抓住了每一位同学的神经,使他们愿于、敢于、乐于充分参与进来,在论争越来越深刻地把握人物,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自由、快乐、成功的感觉。
5、 注重学生的“品读”
司马迁在笔者看来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语言大师,因为其语言是从他的活的思想和心灵中流淌的具有真情、真性的智慧,他的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人物顿时形象、立体起来,如项羽在听到曹无伤告密刘邦“欲王关中”时他的表现是大怒,不仅是怒而且是大怒,如果是曹操他应是大笑甚至狂笑,这就是不同人物性格在不同特定情境下的不同表现。故在教学《史记》里涉及的篇章时,注重加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读,揣摩人物的心理,才能换位思考把自己融入到那种氛围和情境中,如刘邦和樊哙在面对项羽时,两人言、行、神、态、调、气等绝对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卑躬屈膝哈巴狗式的;一个是理直气壮英雄式的,当然刘邦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形象,但这与他们的性格、身份、处境等息息相关。语言是通往人物内心世界、性格世界眼睛,特别是细节化的语言表现,它能传神、更能传智。司马迁的神来之笔就隐藏在每一字、每一句中,故加大对史记的语言品读教学是我追求的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