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舒比格哲理小说《爸爸、妈妈、我和她》令人称绝的奇思妙想和美丽灵感,孩子独有的哲思

(2012-11-06 19:26:10)
标签:

教育

育儿

舒比格哲理小说《爸爸、妈妈、我和她》令人称绝的奇思妙想和美丽灵感,孩子独有的哲思

 

 读了《爸爸、妈妈、我和她》这部哲理小说,我深受启发。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于尔克•舒比格,1936年生于瑞士。他在大学学习过日耳曼语言文学、心理学、哲学。他后来从事过多种职业,在法国南部和科西嘉岛当过包装工、伐木工、园艺工人,也曾做过编辑和出版家。他现在定居于苏黎世,职业是心理治疗师,同时也写书。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于尔克•舒比格已出版的代表作品:《大海在哪里》、《爸爸妈妈我和她》、《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这是一个关于外国普通家庭的故事。作者用笔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家庭生活:爱发问的小男孩,沉默的妈妈,喜欢回答问题的爸爸,还有只能称为“她”的妹妹,以及与这个家庭发生关系的一切——爷爷奶奶、邻居……穿插于其中的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对话,迥异于中国式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散发着家庭生活的温馨。  
  书中有许多有趣的问题:有的关于地心引力的;有的关于影子的;还有关于搭配的。书中写了一些作者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想、感悟。  
  读了这本书,我对书中的问题产生了思想。书中提到“我与别人有哪些不一样。”我十分不解。我们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呢?我们不也一样有两只手、两条腿、两只耳朵......?其实,它所说的不一样并不是外观,而是内在,是我们的心灵、思想与别人不一样。书中还提到人生像在演戏。没错,我觉得每个人都在演一场属于他们自己的戏,而这部戏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因为他们自己才是戏的主角。这部戏不停的在他们自己的内心中放映......直到他们与世长辞。这也是一个孩子对生活的思考。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人生、生命无常、道德伦理、自我认知的困惑。  
  这本书读起来轻松、可爱,最重要的是,具有一般成年人不再拥有的哲思与理想,是一部把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的文学作品。我要感谢这本书,它告诉了我们许多哲理。而这些哲理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读《爸爸、妈妈、我和她》的时候,冬雨连绵的天气刚刚开晴。乳酪色的阳光涂抹在阳台一角,栏杆上,一只机灵的小鸟悠闲地踱步。这种时候,适合与于尔克?舒比克相逢。这是第二次了。

第一次,《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倾听一个智者的呓语。这一次,我听到了一个发问的小孩。他莫名惊诧地看着周遭的世界,严肃地困惑,游戏式地提问,然后,让身边的成人不得不凝神思考。

这个小孩的提问幼稚却深奥,远及世界起源,近至自己的存在。目力所及的一切,头脑中倏忽飘过的念头,都会纳入他的问题。你会惊讶这个小孩提问的能力,他的思考竟是如此“广博”——

“所有的东西都是设想好的,一个配另一个。”“女人配男人”,但也有配得不好的,所以“他们离婚了”。

“那些缺少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像我妹妹,当她还不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在哪里?”

“如果我们说谎会发生什么事?如果有一种语言,人没有办法用它说谎,那我一定要学;如果有一种语言,人用它说谎会发觉,这种语言我更要学。”

天气、风、云、海洋,都值得好好想想。影子也值得仔细研究,“阴影比光厉害,它可以穿入关闭的柜子,穿入紧握的拳头,穿入紧闭的嘴,甚至进入人的身体里。”

癌症是什么?它是童话里从锅子里漫出来的甜粥,一直流出来,“挡也挡不住,最后还淹没了整个村庄。”

每件事情都可以思索,包括“听”,“我甚至听到空气在低吟”。

什么是人的存在呢?假如世界上已经什么也没有了,“我”和妹妹能做什么?

为什么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奇怪的动物种类?

什么是死亡?奶奶死了,她的双手“不再玩弄被子的边缘,不再摸索睡衣的钮扣孔。我好害怕,因为它们太安静了”。可是,死亡对所有的生命来说是一件很普通的事。

是的,那个小孩还想了更多的事。包括妈妈和爸爸有时候没有马上睡觉,“他们互相抚摸,他们这样做因为他们是大人”。妹妹安娜说:也许他们不像我们这么怕痒。

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往下掉?地球呢?它也往下掉吗?

灵魂在哪里?你知道我是谁吗?为什么人要画画?……不断发问的小男孩儿,一个天真而深刻的哲学家。

于尔克?舒比克躲在小男孩的体内,以笔记体的断想,形诸朴拙真实的童稚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普通的家庭:沉稳严谨的爸爸、敏感的揣着小秘密的妈妈、爱发问的“我”,只能用“她”来指代的妹妹,以及与这个家庭发生关系的各式人等。更重要的,是他呈现给我们的与这个家庭紧密关联的周遭一切,生命困惑、无常人生、道德伦理、自我认知……

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这本小书,其实是在探讨幽深的哲学、人生的奥秘。不过,这样的小主人公,决不是作家臆想出来的虚构形象。他在我们身边,没错。

俗世中的成人大约早已麻木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了。没有好奇,没有惊诧,没有白日梦,没有……虽然没有这些,可是我们的心上却往往压着石头,负重而行。懒于思考和发现的结果,是导致生活的无趣和苍白。

可是儿童呢?他们惊讶着,探索着,发现着,也欢呼着生活的丰富。读着舒比克这些机巧智慧却又朴素直白的文字,我时不时会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本薄薄的译作《哲学与幼童》(柯灵夫人陈国容译),它曾经给了我“儿童是天生哲学家”的启蒙教育。

哲学的本意是追求智慧,而追求智慧恰恰又是人的自然本性。皮亚杰承认儿童具有一种“含蓄的哲学”;雅斯贝尔斯说:“我们常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或许正因如此,我们常常能在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发现真理与人生奥秘。

就像眼前的这本《爸爸、妈妈、我和她》。

当那个小孩怀着惊讶的情绪,观察着人和事;他说出自己的主见,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却蕴涵着深奥的哲理。读着的人,也会跟着一点一点地惊诧起来,从凝滞平淡的情绪里,一点一点地兴奋起来。

在这个故事里,于尔克?舒比克仍然延续了自己的一贯风格,借看似呓语的童稚独白,唤醒大人心中沉睡的小孩,并且重新认识和发现身边的儿童。那些灵光乍现的东西,就藏在句子与句子之间,藏在语词的背后。这样的阅读,很像一种寻宝游戏。当然,究竟能寻到什么,相信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不同的。 (摘自《中华读书报》)

 

 

小男孩“我”带着莫名的惊诧,观察着周围的世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人生、生命无常、道德伦理、自我认知的困惑。 
可以说,《爸爸妈妈我和她》启发了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对孩子树立良好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一定帮助;同时也唤醒了大人心中沉睡的小孩,使他们重新认识和发现身边的儿童,是一本同时适合孩子和成年人读的好书。读起来轻松、可爱,最重要的是,具有一般成年人不再拥有的哲思与理想,是一部把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的文学作品。 
 
 
 
四.你会找到聪明泉。
我读了《你会找到聪明泉》这本经典美文,知道这本《你会找到聪明泉》中一共记载了28个聪明的不同事例,来说明聪明的广泛,可是,一切记载的事例都是自己身边常见的。例如《金窗子》中,小男孩误把太阳的金色光芒错看成金子。其实,由于光线照到玻璃上,产生了一些视觉上的变化,让人感觉像金子一样十分耀眼,再加上太阳的金色,看上去真的好像金子一样。
 
这本书融汇了许多新的知识点和新颖的内容,特别适合五年级读。我还觉得这本书的题目让人觉得十分有趣。这个题目包含了许多的意思。这个聪明泉其实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因为聪明泉存在于“心里”。每个人都会找到聪明泉。事实上,聪明泉就像一本知识大全,里面汇集了许多知识,一点一点地知识就像一滴一滴的泉水,累积起来的知识越多,聪明泉的泉水就越多。普遍的讲,聪明泉就是我们的许多知识。
 
这本书还融汇了农村的一些常见景象,还有一些城里的小事,最多的是自然界的许多自然现象,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它提醒了我要留心观察自然界的一点一滴,多懂得多一点东西。它让我们更向往自然,更了解自然。我们应该多一点促进大自然,多一点呼吸自然空气,少一点在家里外,我们的大自然是一个慈祥的父母,它天天哺育着我们。大自然谢谢你! 

 

 

 

 

 

 

 

 

 

 

 

 

 

 

 

 

 

 

 

 

 

 

平静温和的爸爸,愿意耐心地回答他的一切问题,不过,他反而不怎么想说话了;妈妈像个谜,不太容易快乐,总想离开,她的心里有块石头,那次她离开又半夜回来,爸爸给她做了饭,“突然间,爸爸看起来很悲伤。我们看着妈妈吃,我和妹妹也饿了起来。我除了饿的感觉,也许还搀杂着愤怒;或者愤怒和高兴都有;也或许愤怒、高兴还有饥饿的感觉通通都有。如果妈妈心里再有一块石头,那走的人会是我。”这是我所读到的最好的,关于安全感的叙述,就是一种饥饿夹杂愤怒和不解的感觉吧,生生在心里挖出一个黑洞嘛。──“我时常害怕某一天或某一个夜里,整个世界会在我的脚底消失,连脚踩的地方都会消失,当我醒来时,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这、这、这分明是我们每天清晨内心的挣扎啊。
怎样对待完全不一样的妈妈?妈妈是小男孩心底永远的迷惘和伤。会不会也是于尔克的?
“妈妈看起来不像家里的任何人,每当我不懂她在说什么的时候,我就会很难过……她说‘有时候我觉得少了些什么,这种感觉让我想离开。’她的眼神飘游不定,她的样子好像对一切都厌倦了──包括对我。我觉得很难过,很生气,还有其他的感觉。”
面对死亡、疾病,还有,日渐衰老的爷爷奶奶,他都在努力接受、适应,而问题还有各种感觉依旧越来越多的占据了他的心灵。“我想象着自己的脸,我可以感觉到一丝隐忧,一直延伸到耳朵上面”。

这是一个关于外国普通家庭的故事。作者用笔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家庭生活:爱发问的小男孩,沉默的妈妈,喜欢回答问题的爸爸,还有只能称为“她”的妹妹,以及与这个家庭发生关系的一切——爷爷奶奶、邻居……穿插于其中的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对话,迥异于中国式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散发着家庭生活的温馨。

这也是一个孩子对生活的思考。小男孩“我”带着莫名的惊诧,观察着周围的世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人生、生命无常、道德伦理、自我认知的困惑。

可以说,《爸爸妈妈我和她》启发了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对孩子树立良好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一定帮助;同时也唤醒了大人心中沉睡的小孩,使他们重新认识和发现身边的儿童,是一本同时适合孩子和成年人读的好书。读起来轻松、可爱,最重要的是,具有一般成年人不再拥有的哲思与理想,是一部把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的文学作品。

爸爸.妈妈.我和她 文章节选

我时常害怕某一天或某一个夜里,整个世界会在我的脚底消失,连脚踩的地都会消失,当我醒来时。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

有时候我一大早醒来,眼睛却不敢张开。我一个人孤孤单单,这世界上什么也没有,我感觉自己的呼吸,在这个大气层中,我是唯一一个会呼吸的东西,我憋住气感觉自己的心跳:咚、咚、咚,就像鼓声……



听, 那个发问的小孩
殷健灵
读《爸爸、妈妈、我和她》的时候,冬雨连绵的天气刚刚开晴。乳酪色的阳光涂抹在阳台一角,栏杆上,一只机灵的小鸟悠闲地踱步。这种时候,适合与于尔克•舒比格相逢—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第一次,我读到《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感觉犹如倾听一个智者的呓语。而这一次, 我遇到了一个发问的小孩。他莫名惊诧地看着周遭的世界, 用自己严肃的困惑、游戏式的提问, 让身边的成人不得不凝神思考。
这个小孩的提问幼稚却深奥,远及世界起源,近至自己的存在。目力所及的一切,头脑中倏忽飘过的念头,都会被纳入他的问题。你会惊讶这个小孩提问的能力,他的思考竟是如此“广博”:
“所有的东西都是搭配好的,一个配另一个。”“女人配男人”,但也有配得不好的,所以“他们离婚了”。
“那些缺少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像我妹妹,当她还不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在哪里?”
“如果我们说谎会发生什么灾难?那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言错了吗? 如果有一种语言, 人没有办法用它说谎, 那我一定要学;如果有一种语言,人用它说谎而不会被发现,这种语言我更要学。”
天气、风、云、海洋,都值得好好想想。影子也值得仔细研究:“阴影比光厉害,它可以穿入关闭的柜子,穿入紧握的拳头,穿入紧闭的嘴,甚至进入人的身体里。”
癌细胞是什么? 它就是童话中从锅里漫出来的甜粥, 一直流出来,“挡也挡不住,最后还淹没了整个村庄。”
每件事情都可以思索, 包括“ 听”—“ 我甚至听到空气在低吟”。
什么是人的存在呢?假如世界上已经什么也没有了,“我”和
妹妹能做什么?
为什么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奇怪的动物种类?
什么是死亡? 奶奶死了, 她的双手“ 不再玩弄被子的边缘,不再摸索睡衣的纽扣孔。我好害怕, 因为它们太安静了。” 可是,死亡对所有的生命来说都是一件很普通的事。
是的, 那个小孩还想了更多的事。包括妈妈和爸爸有时候没有马上睡觉,“ 他们互相抚摸, 他们这样做因为他们是大人。” 妹妹安妮说:“也许他们不像我们这么怕痒。”
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往下掉? 地球呢?它也往下掉吗?
灵魂在哪里?
我知道我是谁吗?
为什么人要画画?
……
不断发问的小男孩儿就像一个天真而深刻的哲学家。
于尔克•舒比格躲在小男孩的体内,以笔记体的断想,朴拙真实的童稚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普通的家庭:沉稳严谨的爸爸、敏感的揣着小秘密的妈妈、爱发问的“我”、只能用“她”来指代的妹妹, 以及与这个家庭发生关系的各色人等。更重要的, 是他呈现给我们的与这个家庭紧密关联的周遭一切: 生命困惑、无常人生、道德伦理、自我认知……
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这本小书,其实是在探讨幽深的哲学、人生的奥秘。不过, 这样的小主人公, 决不是作家臆想出来的虚幻形象。他就在我们身边,没错。
俗世中的成人大约早已麻木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了。没有好奇, 没有惊诧, 没有白日梦, 没有…… 虽然没有这些, 可是我们的心上却往往压着石头, 负重而行。懒于思考和发现的结果,是导致生活的无趣和苍白。
可是儿童呢? 他们惊讶着, 探索着, 发现着, 也欢呼着生活的丰富。读着舒比格这些机巧智慧却又朴素直白的文字, 我时不时会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本薄薄的译作《哲学与幼童》(柯灵夫人著,陈国容译),它曾经给了我 “儿童天生是哲学家”的启蒙教育。
哲学的本意是追求智慧,而追求智慧恰恰又是人的自然本性。皮亚杰承认儿童具有一种“含蓄的哲学”;雅斯贝尔斯则说:“我们常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或许正因如此,我们常常能在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发现真理与人生奥秘—就像眼前的这本《爸爸、妈妈、我和她》。
那个小孩怀着惊讶的情绪, 观察着人和事。他说出自己的主见。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却蕴涵着深奥的哲理。读书的人,也会跟着一点一点地惊诧起来, 从凝滞平淡的情绪里, 一点一点地兴奋起来。
在这个故事里, 于尔克•舒比格仍然延续了自己的一贯风格,借看似呓语的童稚独白, 唤醒大人心中沉睡的小孩, 并且重新认识和发现身边的儿童。那些灵光乍现的东西, 就藏在句子与句子之间,藏在语词的背后。这样的阅读,很像一种寻宝游戏。当然,究竟能寻到什么,相信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不同的。
2007年2月20日于上海

爸爸.妈妈.我和她 相关资料

读舒比格的故事总觉得像嘴里含着糖果,不一样的故事就如同不一样的糖果,那甜甜的滋味在心头慢慢化开。罗特劳特· 苏珊娜· 贝尔纳的插图则像那些可爱的、美丽的糖果包装纸,你会想把它收集起来,不时再拿出来玩赏。 —翻译家 林敏雅 在这个故事里,于尔克· 舒比克仍然延续了自己的一贯风格,借看似呓语的童稚独白,唤醒大人心中沉睡的小孩,并且重新认识和发现身边的儿童。那些灵光乍现的东西,就藏在句子与句子之间,藏在语词的背后。这样的阅读, 很像一种寻宝游戏。当然,究竟能寻到什么,相信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不同的。 —作家 殷健灵

爸爸.妈妈.我和她 作者介绍

于尔克·舒比格,1936年生于瑞士。他在大学学习过日耳曼语言文学、心理学、哲学。他后来从事过多种职业,在法国南部和科西嘉岛当过包装工、伐木工、园艺工人,也曾做过编辑和出版家。他现在定居于苏黎世,职业是心理治疗师,同时也写书。
于尔克·舒比格已出版的代表作品:《大海在哪里》、《爸爸妈妈我和她》、《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娜,1948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她是一位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获奖颇多的插画家。她曾在慕尼黑专攻平面设计,从1977年开始成为自由插画家,为许多青少年读物和儿童读物绘制插图。

 

以上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