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心得体会1050801020
(2012-10-20 15:12: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物学教学论 |
看完本课程教材汪忠老师的《新编生物学教学论》后,在同学推荐下,我阅读了刘恩山老师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相比之下,《新编生物学教学论》的思路清晰、结构紧密;《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内容上比较详细。两书各具特色,建议同学们都看一下,结合着学习,得益不会只是简单的1+1哦!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详细推荐刘恩山老师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本书绪论部分具总结启下的作用。指出了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特点:实践性很强、课程改革的焦点: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指明了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以及给了读者一些学习建议(1.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课程学习中;2.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局限于笔记学习;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第一章分析了课程的性质(1.属于学科课程2.也是科学课程)、价值、地位、标准(主要内容与结构)和目的,同时也辨明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
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从生物学教育两大基石(1.对生物科学、科学本质和特征的理解;2.对认知规律的认识)入手,阐述了科学的本质以及与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1.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构建主义学习观;3.概念转变理论)。
第四章到第十章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基本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直观的教学教具、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中学生物学实验和教育评价。不难看出,这六章实际上相当于《新编生物学教学论》中的生物教学方法论、生物学教师论和生物教学评价论。当然,切入点以及角度各异。
其中《基本教学技能》中分了十节,分别有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和课堂组织技能。同时结合一些案例,化虚为实,便于读者理解消化;《直观教学和直观教具》部分也是比较特别的地方,介绍了一些简单生物学教具的制作方法和教具的使用方法技巧,抓住了直观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有着突出作用的特点。
第十一章讲述的是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教学中的安全。其中教学中的安全是《新编生物学教学论》中没有谈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开展学科专题研究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因此这一章的主体是学生。本章介绍了研究性活动的特征、目标、价值以及进程中教师的工作。而教学中的安全主要是指实验室里以及课外、野外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与防范。内容全面而详细。
第十二章:教师的教育研究以及专业素养。与第十一章相比,本章主要是针对教师的。一共分成四节,生物学教师怎么深入教育科研领域、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生物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发展。可以说,十二章是在技能培训后的自我完善及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训。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是生物学老师成长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
好啦,是时候清点我的“宝藏”了,以下是我的思考与感悟:
1.“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经常动手实践并较深入地思考问题。”这使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经典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需要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第五章《教学策略》中,介绍了概念图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并分别列举两案例解释。还有第七章《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都是鼓励学生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发现和创造。
2.本书讲解的同时辅以案例以及附录了一些互联网资源。例如说到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格式时引用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立祥的《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1-3周)教学计划》、一些表格式教案格式等,直观明了;推荐了中国生物课程网、论坛、博客、网上期刊等网站,提高了效率且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不仅成为了备课的常用工具,也成为了与传统的黑板、粉笔一样的基本教学条件,已经是教师的基本专业技能之一。因此,我认识到了需要学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的重要性。
3.生物学是一门学科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科学课程。平时我们一般只注意到前一性质,却忘了它的另一个基本性质—生物学课程要体现科学的本质和特征。而自然科学的特征包括:定量化(精确的测量)、严格细致的观察,对照实验,量化的预期,用实验检验预期和假设,科学在自我更正过程中积累和进步,以及科学过程等。这也从另一方面阐明了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系列的思维、一套探究方法以及要与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大纲和课本强调生物学知识的传递的同时,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教会如何去对待问题和寻找答案、科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等,而不是只关注分数。
4.学与教并重。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之间虽然存在着冲突,却有着一些启示,例如华生的频因律(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行为习惯形成越快)、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等。这部分把心理学与生物教学联系起来了,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考。又如,建构主义告诉我们,生物学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教材不应只是知识的堆积,要联系实际;教师不仅要有科学素养,还要有人文素养。先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再确定怎样施教。
5.本教程的重点是基本教学技能,介绍详尽且清晰明了。基本教学技能是师范生走上讲台,进入学校实习,以及专业发展的基础。本章分为十个方面的技能。每节均由“是什么”、目的、类型结构和应用原则与要点组成,言简意赅。其中变化技能和演示技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用的转换方式。变化对学生的刺激方式,把无意注意过渡委有意注意。这里列举了一些类型,如教态的变化、停顿、手势等。而演示技能有分析法、归纳法、质疑法、展示法、声像法。这些平时的注意比较少,看完后,不禁感慨生物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处处皆学问!这真是一本难得的法宝书!
6.简易生物学教具的制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学习生物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材料,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学用具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教学场景的直观是生物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本章节介绍常用直观教具的种类和特点、选择和使用方法。而且附上简单教具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如塑料制成噬菌体的模型、大山雀习得行为纸塑教具等。经济实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生物学教学评价包括生物学教学中的评价和生物学教学的评价。前者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后者是教师的工作状况。这似乎像是绕口令的文字游戏,以前我并不知道后者,以为教学评价只是针对学生。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与老师一同成长的过程。而且教学评价方法应多元、多面,兼顾多重目标,重视过程,善用结果。
8.学习建议。本课程在绪论中,也给我们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譬如,学习时要多想想:如果我在讲台上应怎样做?需要怎样的准备?主动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实际教学技能;多交流,巧妙地挖掘利用资源。此外,刘老师还给我们留了课后作业:我喜欢不喜欢生物教师这个岗位?我的哪些特点适合做生物学教师工作?答案也是我仍在探寻的,同学们,你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