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设置小学英语课堂问题更有效

(2018-06-21 08:01:35)

怎样设置小学英语课堂问题更有效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以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

一、课文教学时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

第一步:整体阅读(听第一遍)

此步目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去读,问题要是最简单的一般是问人物、时间或地点,例如:有哪些小朋友,叫什么名字,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要特别注意多说英语。

第二步:逐步深入(听第二遍)

问题进一步深入,主要问事件,干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故事,例如:谁和谁在玩什么?谁和谁在过什么节日等。

第三步:问题细化(听第三遍)

此步问题要细化到课文的细节,问题由简到难。对于较难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提得要有艺术,例如谁能知道这个问题……

二、问题设计要科学有效

许多英语课堂上存在着形同虚设,明知顾问的问题,课堂提问往往流于形式,表面上师生一问一答,实际上缺乏实用价值。如有的教师手拿一张图片,指着图片里书桌上的一本书,问学生:“Whats this?”要求学生回答:“Its a book.”继而又问:“Wheres the book?”要求回答:“Its on the desk.”这种操练在初学句型时固然不可缺少。但从交际教学的观点看,这种明知故问、缺乏信息沟通的问答训练只是通过直观的手法,呈现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机械性的、低层次的操练。再有教师为了活跃气氛,想让学生轻松一下,突然问:“Boys and girls ,are you happy? Lets sing an English song.”学生顿感突然,不知如何回答,教师继续补问:“Yes or no?”我们的学生虽然不明白怎么回事,但听见“yes or no”的问题,都会回答“Yes”,可怜的孩子,可以回答“no”吗?如果回答了“no”之后,老师会怎样反应呢?这类问题有意义吗?由于课堂提问的不得法,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投入交际活动的兴趣,造成了大量的课时浪费现象。

1.问题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的设计要从真实情境出发,教师掌握了教材的情节(要求表达存在问题)和激发学生情绪(渴望展示自己)的最佳结合点,将学生已熟悉的语言和在任务学习使用的重要语言联系起来,在开展的语言活动中自然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这种与学生生活相沟通的问题设计使教学目的更明确,学生由此而感到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乐在其中的一项活动,学生感受语言交流过程。

2.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路

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开动脑筋,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却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几十个人。这几十个人,有各自的生活经历,有各人的性格爱好,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也有千姿百态的思想。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以提问来促进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三、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提问

1. 新课导入时的有效提问。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这点大部分英语老师都深有体会。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为新授的语言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导入阶段所提的问题要力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

2. 过渡处的有效提问

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觉得老师讲的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3. 突出重点时提问

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所谓重点,一般地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重点。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备课时,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

4. 化解难点时提问

备课时,除确定教学重点外,教师还应该找出教学难点,并为它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在语音、语调上,有的在语法上,还有的在句子结构上。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化解难点来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