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三个买卖点的解析

(2015-09-28 23:25:04)
标签:

转载

分类: 缠友解缠
原文地址:三个买卖点的解析作者:角落的疯
     之前有说过缠论中无论形态学还是动力学最终是为这三个买卖点服务的。当然三个买卖点的前提还是逃不过核心概念,级别。你抛去级别去讲任何东西都是不成立的。我自己的看盘有三个级别 趋势级别  操作级别 和确认级别。第一个没啥好说的,就是个审美阶段。不过趋势级别可能形成一二三类买卖点的时候,就可以做一个欲的概念,作为一个方向性的指引,这种看法更偏向于一个左侧,告诉我们哪些地方乏力了,或者开始蓄势了。操作级别就不能是欲的概念了,必须是真实的买卖点的了。当然,买卖点会有强弱之分,所以就需要去确认级别去确认他是否强势。很简单的例子,15分钟操作级别,发现5分钟是同构,认为后面大概率是一个震荡的情况。那么在操作这个买卖点的时候,肯定就会比较谨慎,因为认为资金利用率不高,甚至利润没有很丰厚。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我的操作的最小结构是笔,所以线段流的我就不做多阐述了,为什么,因为我喜欢用MACD去区分强弱,许多线段就是MACD0轴上下来回穿了,做的是一个纯结构的事情,无法像笔一样,把强弱简单直观的区分出来。我的操作理念是:能做强的绝对不做弱的。通俗来说就是,能动手就尽量别BB。线段在我的理解看来就这么几种:1,在更小的级别递归更大级别的走势,这个我贪图省力,调大周期级别就好了。如果觉得周期有点类似,可以临近两个级别,比如15和5 相互切着看看,经济适用而且不容易迷糊。2 ,线段更像是左侧交易。要去判断的线段结束,线段和线段直接的力度比较。3,线段可以较为完整的表达一波走势。反正我不喜欢,拒绝掉。
       那么既然我的基本结构是笔,那么我的买卖点也是笔构成的,上次我记得我就说过,后面的线段什么的定义无非是为了让这套理论纯数学化,无懈可击。这非常适合做研究的人,我们做交易的,需要的不是理论的无懈可击,而是人心得稳定,思绪的清晰,所以辅助工具而言,自然是简洁明了,所以一些能定义出来的东西,我尽量定义出来,不用重复的去做一些无用功,比如笔的划分,我已经熟到心中有笔了。
       第一类买卖点,更像一个左侧的交易法则,因为需要找那个最终的底部,毕竟标准的趋势背驰是极少数的存在的,所以非标准的趋势走势中,去寻找第一类买卖点,很容易就是背了又背。第一类买卖点我是很少做的,因为我严格按照右侧交易来。当然不是所有的第一类买卖点都不能做的,比如中枢移动后的三卖背驰,并且低点之后在未形成笔往上的时候,小级别有结构的确认,这种具备大小级别共振的情况,我肯定是会做的,因为止损小,胜率高,容易逆反,不过这种次数太少了,可以说可遇不可求。
     第二类买卖点,其实很多人对第二类买卖点的认知是有误区的,缠说第二类买卖点可以比第一类买卖点低,这种在我的理念我是直接屏蔽掉的,这种情况一个来说太少了,而且本身不是很强的东西。没必要把精力花在这个上面。然后继续说误区吧,很多人把背驰点后的第一次回抽认为二买?我相信百分之99的人是这样觉得,你们看他的前面几课,有一句话很明确的,背驰点后回抽上0轴之后的第一次回拉才是,二买点。那么你们平时看到的第一次回抽不上0轴的次低点并不是二买,二买甚至是可以发生在次次低点上,发生在中枢中。这种二买是属于强势的二买,再配合MACD的回踩0轴确认,效果就很棒了。
      第三类买卖点,这个之前说过,他是个牛市策略,熊市和震荡市并不是很适合他,主要是趋势延续性比较差的原因,当然如果是可以做空的话,那么第三类买卖点适用于牛市和熊市,不适合震荡市。第三类买卖点的第一种概念就不用说了,通常第一个中枢是最有效的,这是绝对正确的。缠是不是说过,第一个中枢的盘整背驰,不需要着急出掉,可以耐心等一个第三类买卖点的出现。这个其实是有一个潜在的实战用法的,这才是核心。为什么会有盘整背驰的出现,是不是中枢刚突破,然后就进行了回踩,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利润还没有兑现。整个还处于一个蓄势期。而那种第一个中枢突破之后马上一笔大幅度拉升,看去不背驰,然后回踩的一笔幅度很浅,走势没有完全消化,就着急去新高的三买,通常都是结构性背驰。这个你们应该可以感受到的,如果第一个中枢突破,发力就很凶,然后回踩的幅度连发力那一笔的0.382都回不去,那么这种三买和三卖是要拒绝的。这种发力很凶的突破,后面要继续涨,至少需要一个中枢来消化这波兑现盘。好了,就说到这吧,本来想图文并茂,顺便解析股票的,但是我选择了全部文字。就是那么傲娇,咬我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