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势类型:任何级别的所有走势均可分为两类:盘整和趋势。
盘整: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只包含一个走势中枢,就称为该级别的盘整。
趋势: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至少包含两个以上依次同向的同级别走势中枢,并且前后走势中枢是不能有任何重叠的,这包括任何围绕走势中枢产生的任何瞬间波动之间的重叠,就称为该级别的趋势。该方向向上就称为上涨,向下就称为下跌。
3、最小分析级别走势中枢:在所谓的最小分析级别图上,三个连续并完成的线段所重叠的部分;
首先要确定最小分析级别,也就是说,这级别以下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站在最小分析级别的角度,每一线段就是其次级别走势类型,三个线段重合部分就构成最小分析级别的走势中枢。
有了最小分析级别的走势中枢,则按走势类型的定义,可以得出最小分析级别的走势类型。而三个连续的最小分析级别走势类型之间,如果发生重叠关系,那么就形成了高一级别的走势中枢。有了该中枢定义,依照在最小分析级别上的分类方法,同样在高级别上可以把走势进行完全的分类,而这个过程可以逐级上推,然后就可以严格定义各级别的中枢与走势类型而不涉及任何循环定义的问题。
二、走势相关原理、定理
1、缠中说禅技术分析基本原理二:任何级别任何完成的走势类型,必然包含一个以上的走势中枢。
是否可能在某级别存在这样的走势,不包含任何走势中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图形上的“向上+向下+向上”或“向下+向上+向下”都必然产生某一级别的走势中枢,没有走势中枢的走势图只意味着在整张走势图形上只存在两个可能,就是一次向下后永远向上,或者一次向上后永远向下。要出现这两种情况,该交易品种必然在一定时期交易后永远被取消交易,而这里探讨走势的一般情况,其前提就是该走势可以不断延续下去,不存在永远取消交易的情况。
2、走势级别延续定理一:在更大级别走势中枢产生前,该级别走势类型将延续。也就是说,只能是只具有该级别走势中枢的盘整或趋势的延续。
走势中枢由前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的重叠部分确定,其后的走势有两种情况:
一、该走势中枢的延伸。
二、产生新的同级别走势中枢。而在趋势里,同级别的前后走势中枢是不能有任何重叠的,这包括任何围绕走势中枢产生的任何瞬间波动之间的重叠。因此,如果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的重叠区间虽然不和前面的走势中枢有任何重叠,但围绕该中枢产生的波动触及前面走势中枢延续时的某个瞬间波动区间,这时候,就不能认为该走势类型是趋势,而只是产生一个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
换言之,走势中枢的延伸与不断产生新的走势中枢并相应围绕波动互不重叠而形成趋势,在这两种情况下,一定不可能形成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而要形成一个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必然要采取第三种的方式,就是围绕新的同级别走势中枢产生后的波动与围绕前中枢的某个波动区间产生重叠。
3、走势级别延续定理二:更大级别走势中枢产生,当且仅当围绕连续两个同级别走势中枢产生的波动区间产生重叠。
这里来一个比喻就好理解了,走势中枢就如同恒星,和围绕该恒星转动的行星构成一个恒星系统。而两个同级别恒星系统要构成一个更大级别的系统,首先必然要至少是其中的外围行星之间发生关系,这就是定理二说的东西。
1、走势中枢定理一:在趋势中,连接两个同级别“走势中枢”的必然是次级别以下级别的走势类型。
用反证法,该定理的证明是很简单的,而这也回答了
“连接两相邻同级别走势中枢的一定是趋势吗?一定是次级别的趋势吗?”首先,这不必然是趋势,任何走势类型都可能,最极端的就是跳空缺口后形成新的“走势中枢”;其次,也不一定是次级别的,只要是次级别以下,例如跳空缺口,就属于最低级别,如果图上是日线、周线,就不会是次级别了;最后,往往相连走势类型的级别越低,表示其力度越大,这也就是为什么缺口在分析中有比较强技术含义的理论依据所在。
2、走势中枢定理二:在盘整中,无论是离开还是返回“走势中枢”的走势类型必然是次级别以下的。
维持“走势中枢”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就是任何一个离开该中枢的走势类型都必须是次级别以下的并以次级别以下的走势类型返回,该问题很容易证明,因为无论是离开还是返回,只要是同级别的走势类型,就意味着形成新的“走势中枢”,这与原中枢的维持前提矛盾。
无论离开与返回的走势类型是何种级别的,站在最低级别上看,例如把1分钟图当成最低级别,那么最后连接离开与返回走势类型连接处的最低级别图,只能有两种可能:
2.1、三根以上1分钟K线的来回重叠震荡后回头。这几根重叠K线最极端那根的极端位置,就构成盘整中的高低点,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2.2、1分钟K线,无三根以上K线重叠的V型走势。这个V型尖顶那根K线的极端位置就构成盘整中的高低点,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也是为何真正的低点和高点总是盘中一闪而过的理论依据。
3、走势中枢定理三:某级别“走势中枢”的破坏,当且仅当一个次级别走势离开该“走势中枢”后,其后的次级别回抽走势不重新回到该“走势中枢”内。
定理三中的两个次级别走势的组合只有三种:趋势+盘整,趋势+反趋势,盘整+反趋势。其中的趋势分为上涨与下跌,分别代表从上方突破与下方跌破两种情况。而站在实用的角度,最用力的破坏就是:趋势+盘整。例如在上涨中,如果一个次级别走势向上突破后以一个盘整走势进行整理回抽,那其后的上涨往往比较有力,特别这种突破是在底部区间。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其理论依据就在这里。



是否存在如下图“盘整+盘整”这种组合呢?注意谈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中枢的离开与返回问题。如果以一个次级别的盘整类型离开中枢,返回当然不可能也是盘整类型,否则就构成一个大级别的盘整类型,这就与原中枢维持的前提矛盾了。

四、走势中枢中心定理
1、走势中枢的区间
走势中枢的形成无非两种,一种是回调形成的(下-上-下型走势中枢),定义中枢的方向为向下;一种是回升形成的(上-下-上型走势中枢),定义中枢的方向为向上。
回调形成的走势中枢,由向下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的区间重叠确定;回升形成的走势中枢,由向上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的区间重叠确定。
为方便起见,以后都把这些与中枢方向一致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称为Z走势段,按中枢中的时间顺序,分别记为Zn等,而相应的高、低点分别记为gn、dn,则定义GG=max(gn)、DD=min(dn),n遍历中枢中所有Zn。特别地,再定义ZG=
min(g1、g2)、ZD=max(d1、d2),显然[ZD,ZG]就是走势中枢的区间。
2、走势中枢中心定理一:走势中枢的延伸(即“中枢震荡”)等价于任意区间[dn,gn]与[ZD,ZG]有重叠。换言之,若有Zn,使得dn>ZG或gn
3、走势中枢中心定理二:前后同级别的两个走势中枢,后GG<前DD等价于下跌及其延续;后DD>前GG等价于上涨及其延续。后ZG<前ZD且后GG≥前DD,或后ZD>前ZG且后DD≤前GG,则等价于形成高级别的走势中枢。

4、走势中枢扩展形成高级别中枢,中枢区间如何确定?
4.1、前后同级别的两个走势中枢,其波动区间产生重叠:

上图走势分解为:01+{(12+23+34)+(45+56+67)+(78+89+910)}+1011;三个小括弧里的本级别中枢重叠构成了大括弧里的高一级别中枢,中枢的区间是[3,10]。注意,这时候,就要把本级别的走势当成线段,小括弧里的都是线段,高低点就是这线段的端点。
4.2、中枢延伸超过9个次级别走势,变成更大级别的中枢:
上图走势分解为:01+{(12+23+34)+(45+56+67)+(78+89+910)}+1011;三个小括弧里的本级别中枢重叠构成了大括弧里的高一级别中枢,中枢的区间是[4,7]。注意,这时候,就要把本级别的走势当成线段,小括弧里的都是线段,高低点就是这线段的端点。
五、笔、线段、最小级别中枢和走势类型的关系
上图里的每一划是笔的话,这两图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但如果里面的每一划不是笔而是线段,那么这两图就是没区别的。这是为了说明,笔、线段,和中枢、走势类型是有区别的。
笔、线段是为了在实际操作中构成最小级别的中枢,在笔和线段中,连中枢都谈不上,只能用类似中枢以及相应的背驰力度方法去确认笔与线段的结束,但这只是类似,并不是说笔与线段里就真有什么中枢与背驰。严格意义上说,把线段当成最小级别走势类型的次级别是不对的,当然,在不严格的意义上,可以类似地这样认为,但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两个图就区分出两者的区别来了。
请注意中枢的递归定义的存在性意义,与分型、笔、线段的操作性意义的区别。当然,如果我们能找到交易中每一分笔(注意,不是上面说的笔,而是实际交易中的每一分笔)的成交,然后按照递归定义,就可以构造出整个走势类型与中枢的级别序列来,但这没实际操作意义,只是理论上的。而分型、笔、线段,并没有违反中枢的递归意义,只是用一种方法来确认具有操作意义的最小级别中枢与走势类型,其后的一切,依然按照递归的定义来。
如果对数学有点了解的就知道,两者在递归的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an=f(an-1),唯一不同的就是预先给出的a0,纯理论上的,这a0就是从每一分笔的成交开始的,但这没有实际可操作性;所以,就要用分型、笔、线段来确认这个a0。而站在递归的程序上,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六、笔、线段、最小级别中枢的不同心理意义
为什么不能由笔构成最小中枢?实质上,我们是可以设计这样的程序,也就是用笔当成构成最小中枢的零件,但这样构造出来的系统,其稳定性极差。
众所周知,一笔的基础是顶和底分型,而一些瞬间的交易,就足以影响其结构。例如,突然有人打错单,或者有人给老鼠仓送货,那么全天走势的分析就大变样了。而由线段构成最小中枢,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线段的改变,不会因为一个偶尔一笔的错误而改变,也就是说,线段受偶尔性的影响比较少,想想要破坏一个线段的麻烦程度,就知道这一点。
从心理上看,偶尔因素是允许发生的,只要不被再次确认,就证明偶尔因素对原来的心理合力没有大影响,反过来确认了该合力的有效性。所以,线段破坏本身,其实就反应着一种微妙的心理结构的变化。特征序列分型的引入,本质上就是去勾勒这种心理结构的变化的。就像一般的分型,三次的确认才能构成,特征序列的分型,本质上也是一样的,这样的确认,其有效性就极大增加了。由此构成最小中枢的零件,才是合适的。
如果说三个K线的折腾就可以决定一笔的转折,那么一个线段的破坏转折,就需要三个特征序列分型的折腾,这样,市场买卖双方都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应,从而使得体现出的合力痕迹,当然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而一个线段,至少由三笔组成,这也使得转折后的新线段,同样可以让合力得到充分体现,而对比这两个不同方向的线段,买卖双方在相应时间内的心理、实力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更重要的是,线段破坏的两种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心理面不同的。第一种方式,第一笔攻击就直接攻破上一段的最后一次打击,证明这反攻的力量是有力的,再回来一笔,代表着原方向力量的再次打击,但反攻力量抗住并再次反攻形成特征序列的分型,这证明,这反攻至少构造了一个停歇的机会。最坏的情况,就是双方都稍微冷静一下,去选择再次的方向。而这,就恰好构成了最小中枢形成的心理基础。
走势中枢,其实就是买卖双方反复较量的过程,中枢越简单,证明其中一方的力量越强大。中枢的复杂程度,是考察市场最终动向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一个超复杂的中枢过后,就算一方赢了,其后的走势也是经常反复不断的。
而且,在同一趋势中,相邻两中枢的复杂程度、形态,经常有所区别。为什么?人都有提前量,而提前量,经常就是找最近的模本去抄袭,这样,等于在买卖的合力中,都加了一个提前的变量,从而造成整个结构的变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理,所谓不会二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这本质上由人的贪嗔痴疑慢造成的。
至于线段的第二种破坏方式,本质上是以时间换空间,反攻开始的力量很弱,需要慢慢积累,这一方面代表原方向的力量很强,另一方面,又要密切关注是否会形成骨牌效应,也就是开始的反攻力量很小,却能迅速蔓延开,这往往证明,市场原方向的分力,其结构具有趋同性,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集体转向。这在投机性品种经常能看到,经常是一个小M头就引发大跳水。趋同性,如果对于一般性品种来说,往往意味着庄家控盘程度高。
一些猛烈上涨或下跌的股票,往往甚至由于一个1分钟的小顶分型就引发大跳水或大反弹,其原因,就是这种分力的趋同性所引发的骨牌效应。一般来说,这种第二类的线段破坏,一旦出现骨牌效应,至少要回到前一高、低点范围内,这就是市场上冲顶和赶底时发生的V字型走势。
分力的趋同性所引发的骨牌效应,基本上就是表现为所谓的多杀多、空杀空。特别在一些大的趋势之后,市场的力量一边倒,如果这时候突然来一个加速,一旦逆转,就会发生典型的多杀多、空杀空现象。
叛徒成为叛徒之前,必然是同志,甚至就是同志中的牛人。而最危险的敌人,总是志同道合的所谓同志的背叛,同一阵营内部的塌陷才是最有杀伤力的。无论多头空头,死的时候,沿着那滴血的刀看上去,那双眼睛,一定是你最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