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译《劝学》说比喻
(2013-05-18 15:04:47)
标签:
语文教育教材论比喻青出于蓝锲而不舍 |
分类: 教育 |
一.翻译比喻
议论文中的比喻是用来说理的,理解它的时候,我们总自觉不自觉地在头脑里进行着翻译:将喻体还原成本体。但往往意会一下大概就忽略过去了。因为这实在是一件吃力的事,要不然一篇《劝学》二十多喻,二千多年怎么没人去“还原”一下呢?现在就让我来做做这件吃力而且不讨好的事,也许可以从中获得某种启发。方便起见,将比喻依次分成若干组来对译。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翻译”不是一般字面意义的转述,而是对比喻意义的解释。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非比喻,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学生的知识 从老师那儿获得,却可以胜过老师。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人本来正直而合乎礼仪法度,不良的风气把他变得圆滑,与歪风邪气合为一流,即使强行纠正,也不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是不良风气让他成为这样的。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人接受礼仪法度的约束就变得正直,经过严格教育的培养就变得能干,(以下非比喻,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前句可视为后句的译文)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善于学习的人,他本身并没有其他变化,他的言行却易于被他人认同接受。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于利用所学知识的人,并不是他能量特别大,却能够达到一般人难以达到的远大目标。(以下非比喻,不译)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后句可视为前二句的译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点点滴滴的知识,就没有用来形成广博学识的办法。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聪明的人不能一下子学成大业;愚钝的人能够学成大业,成功在于不肯放弃。学习如果半途而废,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学习如果不放弃,就能学到十分有用的知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有些人虽然没有很好的天赋,却有顽强的意志,能自如地获取各种知识,因为他用心专一。有些人有很好的天赋,却不依赖他人就没有自己获得知识的办法,因为他用心浮躁。
二.象与硬译
比喻是取象明义,而象大于义;比喻的要义是相似,而不是相同、等于。因此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这是翻译困难的根源所在。硬译便难免生硬、牵强以至曲解。如“锲而不舍”,“锲”是雕刻,这里比喻学习,也可以比喻别的,以后逐渐把其转移意义固定下来,作为成语流传至今,可以广泛适用于多种场合表示持之以恒的精神,这里只能在“学习”的话题里兜圈子,难免生硬。又如“蚓”、“蟹”二句,低等动物被作者赋予精神,旨在说明“用心一也”、“用心躁也”,至于它们的行为却难以与人的学习活动一一对应,所以我至今未找到恰当的译法,上面的翻译难免牵强。也许并非所有的比喻都能对应地译成陈述句的。再如“木直中绳”一句,以前读过去也就算了,现在要翻译就被难住了,上面所译,自有我的道理(详见下文),但或许仍有曲解之嫌。比喻往往是多义的,怎样在语境中、从整体上把握它?这种翻译差不多等于把一种语言转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喻体是借用了某一事物的名称来说另一事物,在特定的语境中意义出现了转移,要还原过来,就必须将喻体限定在这个特定语境中(如“学习”)来硬译。
三.是非曲直
“木直中绳”一组比喻需要特别讨论一下。常见的解释是:“用輮木为轮的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是一种中性的解释,没有错,但却不能很贴切地说明与“学”的关系。
译这一句时,我发现两个疑点:⒈“木直中绳”既已“輮以为轮”而且“不复挺者”,怎么后文“故”所示的结论还要说“木受绳则直”呢?语意很难贯通。⒉“直”,“绳”;“曲”,“輮”所取之象在中国文化中是有特定含义的,恐怕不能仅仅作中性的解释。
让我们从“直”说起。“德”的初文是“徝”,从直得声,亦从直受义,义存乎声,因而“正直”从来就是道德的基本内涵。“曲”与“直”相对,不言而喻。“绳”其实就是从“墨线”义中引申出“准绳”来的,表示“标准”、“法度”。而“輮”的意思为“使……弯曲”,与之同音的“糅”、“揉”、“蹂”分别有错杂、践踏义,“輮”本身也可通“蹂”。可见,这一组比喻作者的价值取向是很分明的。所以我作了上文那样的翻译。“直”的人通过“輮”可以变成“曲”,而且不复“挺”者,这正好从反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正因为如此,后文“故木受绳则直”才顺理成章,“行无过”也才有着落。
顺便我们把第一段梳理一下:
青出于蓝—就砺—博学—明达—知
輮木为轮—受绳—参省—无过—行
作者谈学习的目的意义,扣住“知”、“行”二字,脉络分明,思路清晰。
四.比喻类型
《劝学》大堆比喻,有必要理一理,着眼于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
1.叠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前后两个比喻,说明相同的道理,句式齐整,颇有气势。全文共有七处。
2.对喻。前后两个比喻,意义相反,构成对比,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作用与对比法相同。全文共五处。
3.连喻。这种情况较为复杂,一个比喻,连续铺陈,产生一系列喻体,构成一个动态语义圈。如“木直中绳”一喻。木:直、中、輮、曲……又、复……一个较为复杂的道理要转化为前后关联的喻体群,实为至难!高中课本中唯有《拿来主义》有一典型例子可考。
五.比喻说理
1.比喻明理。比喻的最大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枯燥为生动,它用在议论中主要是帮助说明道理。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先提出观点,再用比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使之更为形象生动。其模式为:观点—比喻。
2.比喻推理。先没有观点,只设比喻,然后推出一个结论。其模式为:比喻—观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由此推出结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由于比喻推理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所以结论是或然的。其相似性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说服力的强弱。比喻欠恰当,说服力也较薄弱;比喻越恰当,说服力就越强。这里“风雨兴焉”、“蛟龙生焉”类似于风水先生的说法,大可怀疑,但这个例子作为比喻推理的形式还是成立的。
3.比喻隐理。用借喻的方式,将本体隐去,只用喻体来说理,这是《劝学》用得最多的方法。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种说法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会叫人不知所云,在“学习”这个话题中,我们才能把握比喻与所说道理的内在一致性。本体代入法便是一把钥匙。其模式为:比喻—(观点隐去,本体代入)。比喻是为了明理,怎么反而隐理呢?这也许更耐人寻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