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廷臣:探访石门坎

(2016-04-05 15:49:27)
标签:

散文

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

分类: 文艺展示
http://s12/mw690/002TBj2Jgy70FvUY6Mzdb&690

听说过威宁石门坎的名字,但我对这个名声极大的“中国石门坎”却一无所知。

乙未年盛夏的一个周六,乌蒙铁脚徒步群的十四名徒友从昭通小龙洞出发前往贵州威宁石门坎,寻找她的神秘与美丽。

石门坎位于威宁县西北140千米的石门乡荣和村。上世纪英籍牧师柏格理在这里创建教堂和学校、医院,西方与东方、本土和世界文化在这里交融而绽放奇特异彩。石门坎便成为是贵州近百年来最有文化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区之一。石门坎从此名扬天下。

据当地人讲,小龙洞至石门坎的跨省级公路,有50多千米的里程。如果沿着公路前行,一天徒步50多千米固然困难大。于是,我们选择了登些山与走公路,既走些近路,缩短路程,又节约时间,保持旺盛精力。周末的阳光时现时隐,从苍窘的天空中直射下来有些灼热。我们乘公交车到云南昭通小龙洞乡集镇,便向着贵州威宁方向进发。美景在大山里,登山寻找美景,我们就沿着大山攀爬,美丽的昭通坝子在眼前晃动,脚下的小草上满是露珠。来到昭通与贵州交界的大蒿村,我们选择了走公路。这是一条刚铺的跨省级白油公路。走在这条新路上,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徒友们个个精神十足。女友友北极光多次骑车到石门坎,她带我们从原本生态的河边行走,只因新修公路,日前遭遇暴雨,生态小路不复存在,我们沿着河沟前行,时遇河沙,时遇顽石,时遇淤泥。可是,清新的空气,安静的峡谷,碧绿的大山依然吸引着我们。来到贵州女姑村口,这是一个坐落在绿色大山中的小村子。公路从村子间穿过,村子又一条叫母诺河的小河穿过。全体徒友选择在这条清澈见底的河边午餐,高大无比的树木是我们的屋,横七八竖的枯木是我们的凳,凹凸不平的河滩是我们的桌。徒友们各自开启自己的午餐饭盒,有滋有味地就餐。看到村子边突然来了这么多“不速之客”,当地一漂亮的美少妇有些好奇,便前往探过究竟,她在一根朽木上坐下,与林老表聊天,林老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靥。范老表不甘寂寞就来掺和,问这问那。把人家美少妇嗨的一精趟跑了。我们在这里一边午餐一边欣赏美景:正值雨后天晴,一群女姑村的少女在清澈见底的河里,堵水沐浴。百米之外,老眼昏花的友友视力有些不清,但还是撑长脖子极力目睹:有的用锄头掏河沙堵水,有的在河边割草堵水,有的用手搬石堵水。水漫过河提,就是没有一个下水,她们发现对岸有人“偷视”。她们在嬉笑,她们在戏水,她们很快乐。另一个美景是其他地方无法找到的“景观”。一辆拖拉机拉着沉重的的物品越过松散的沙滩,飞过清澈的河水,沿着至少有三、四十度陡坡的土路向上爬行,我们以为无法上去的公路,不大一会儿拖拉机就消失在山间的小道上。我们不但佩服拖拉机的性能,更是欣赏驾驶员的胆量。

吃过午饭,我们又沿着省道前行,经过反帝桥时都在思考:这座桥的名称咋这样怪怪的,一位老徒友帮我们解开了其中之谜,那是上世纪反对“帝国主义”时取的。再到草原村,就可以遥望到三里路远的石门坎。千米之外的石门坎集镇在阳光下是那么耀眼,错落有致的村落在碧绿的大山中找到归宿,新建的民居与政府办公房在半山腰较为醒目。

我们在美丽的大山中找到了心中的那份快乐。大半天的徒步,我们早已经筋疲力尽,只好选择干净的松林下“午休”。说是松林,实为各种树木交融的树林,这里的一花一草可谓沐浴夏天阳光疯狂生长。这里的松树早已进入老年期,长出一块块的粗皮;这里的木耳花正为来年开花做准备;这里的百年青岗树被人剥光了皮。我们把随身物品放在地上,挂在树上。或用塑料带,或用废报纸,或用毛巾铺在地上,开始一天最幸福的“午休”。躺在地上,倚在树上,睡在吊床上。男女不忌,环觉力叉。不大一会儿,全部进入梦乡。半小时的小睡,让友友们迅速恢复体力,继续向石门坎进发。我们经过七、八个小时候的艰苦跋涉,到达贵州威宁的石门乡。

 

石门坎古时被称作乌撒蛮,地处乌蒙山区腹地,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真是个世外桃源。石门坎石门乡距威宁140公里,是苗族的集居地, 也是贵州的小乡,更是一个有名的乡。

石门小集镇在一个面对大山、背靠大山的斜坡上。在老街上行走,与乌蒙山里的其他小镇没有什么不同,但我们在这里感受不一样风土人情。来到这个很小的集镇上找住宿,让我们嘀笑皆非。当地人告诉我们,仅有两家住宿不错。走进一家咨询,房间里有小电视机,没有卫生间,十元一张床。竞住不下我们十四个人。我们又到离这家不远的旅馆看看,这家老板娘开房给我们看,小小的房间里,有两张床,一张床上放两个枕头,老板娘说要收取两个枕头的房费。我们小时候两个人在同张床上睡过。现在,与同性同住一床,还真不习惯。在这个小镇上找不到其他的住宿,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就在当地人说最好的旅馆里多开住宿费。我们安櫈下来,稍作休息,便开始探访有百年历史文化的小镇石门坎。沿着长不足两百米、宽不足十米的石门坎集镇行走,苗族较多,男女老幼在街上闲聊。街上有服装店、理发店、有小吃店,甚至还有一家ok厅。再转一个几十米的小圈,便到石门坎基督教福音堂。我们到的晚些,教堂早已经关门,从外往内看,教堂比较简陋,但整洁干净。沿着教堂正对面的台阶往上走一两百米便到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格理高志华墓。这里小道幽静,树木丛生,环境优雅。被誉为苗族救星的柏格理先生就葬于此。柏格理墓碑上有三幅对联:“牧师诚为中邦好友;博士真是上帝忠臣。漫云松柏埋幽径;共仰明星上表台。泽被人间花世界;道通天路老家乡。”从墓碑上我们得知:柏格理原名撒母尔•波拉德,1864年出生于英国康沃尔的查海福特一个虔诚基督的普通家庭,因家道贫寒,父母无力承担他入高等教育的昂贵费用,柏格理中学毕业只得走上社会谋职。1887年,23岁的他东渡中国,立志“引导一个民族的皈依”。

走出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着环山公路前行约500来米便来到威宁石门坎民族中学。这是中国现代唯一一所用英文、苗文、中文三种语言命名的学校。这里是柏格理牧师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石门坎民族中学始建于1905年,至今已有110年的悠久历史,比清华建校还早5年。学校大门上的对联是:“百年老校桃李芬芳结硕果,千秋伟业英才辈出创辉煌”。我想她能反映这个特殊学校百年的成就吧。走进这个学校,便可以看到一座英式矮小而精致的石头房子。房子分两层,每层都设计合理,墙也是夹层,每层都有壁炉,可以生火,通过夹层,将整个房子烧热。据说,这是1937年由一个叫高志华的英国牧师修建的住房,所有石块都是从云南昭通运来的。房子古雅幽静,保存完好。在通往学校的道路边生长着很多高大的松树,这些松树就是当时柏格理先生带领学生们种下的,它们早已长成参天大树。还有一颗世人瞩目的大树,就当年柏格理先生从英国带来种下的无名树。这颗大树枝叶茂盛,碧绿耀眼,生机盎然。百年大树见证了石门坎成长经历与历史沧桑。

沿着校园的小路走,可以找到修建于1912年的游泳池旧址。站在旧址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热闹场面,也可以感受百年前这个小山村寨的文明与开放。这个上百年的游泳池设计还算自然和合理。据资料记载,引山泉入游泳池,先经过女子游泳池,再到男子游泳池,最后流到山下。在学校内,也可找到当年石门坎的足球场。这个足球场长约六、七十米,宽不到三十米。当然,这个足球场不可能和今天的现代化足球场相提并论。但这块上世纪初兴建的足球场,它本身的意义已超过了其大小。而今,足球场内杂草丛生,早已无人问津。

石门老街下面有一个大石头,像一道石门拦着古道。这里高山合围,万壑千仞,路窄险峻,西侧溪沟有一段隘路,便是石门坎古道。当初,行人往来不便,柏格理先生带领苗族同胞,雇请石匠凿开岩壁加宽路基,砌石阶而上。开山撬石,将石门旁边开出一条石路,使这条从昭通到石门的古道近了好多,这个石道就称为石门坎。石门坎古道是通往云南昭通的必由之路,与昭通百年前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石门坎民族中学内,我们可以看到一块“溯源碑”,这块碑上刻着由中华基督教宣道使者李国钧、约翰撰文、民国县知事留法政员陈宗华、菊圃书写的文字。原文如下:天荒未破,畴咨冒剌披荆。古径云封,遑恤残山剩水。访桃源于世外,四千年莫与问津;探之圃于莽中,五百劫始为说法,则亦无有乎尔,然而岂渭是哉!原夫野地花丛,难邀赏鉴;尔乃葛天苗裔,谁肯携持?回徒本墨守宗风,孔教且素持外攘,禅宗既穷超生之路,道派更绝换骨之丹。惟莠骄骄,概草田之无佃;恒溪勃勃,惜茅塞其谁开?幸耶和华,尔撒母耳;还未旧雨,沾从秦汉衣冠;俾彼明星,映到羲皇人物。花既溷而复起,苗则槁而复兴。始亚当兴惠黔黎,初开草昧;更百木能支大厦,独辟石门。愿他野橄榄枝,接我真葡萄树。十年灌溉,偕良友创字译经;两度梯航,与细君分班授课;故叫万花齐放,遂使良苗一新。叱石成羊,真亚伯提罕之孙子;攀门附骥,衍马丁路德之薪传。天父恩何等昭彰,圣神力不可思议。四起栋宇,非斗霏而夸多,别具炉锤,愿超风入化。时闻山鸣谷应,牧樵赓赞美之歌,伫见户涌家弦,子妇解颂扬之谱文章机杼,持操实业经纶,道德森林,绕有民生主义。盖琅环福地,化鴃舌为莺声,是风雨名山,由人间而天上。彝族引领,汉类皈依。忙当年披星戴月,看此日飞云卷雨,喜值岩星满岩,敬勒青珉;伏望渔人得鱼,共矢丹悃,特修纪念,赞以粹言。赞曰:灵宫活石,至道法门,畏绊脚石,宁生命门。屋角首石,天上城门。裂开泉石,牖启心门。是遮身石,是出死门,是匠弃石,是羊入门。奠基盘石,奏启金门。点顽石,进步窄门。

碑上这些文字记录了百年石门坎走过的历程,也描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道德规范,还再现了石门坎的原始文明与美丽景象。

 

多彩贵州,确实不假。自然之美是石门坎的最大看点,也是我们来石门坎探访所要追寻的目标。

天刚亮,整个石门坎被大雨包围。刷刷的雨声把我从梦中拉到现实。下雨啦,不知道天亮后能否再走?能否探到美丽的风景?

站在狭小的房间里,遥望石门坎的清晨,天空满是黑压压的雾气,只有远处的山顶与黑雾的交接处有些亮色。

我们十几个友友冒雨来到头天约好的早点店,老板没有起床,友友们便在门外吆喝,老板起来给我们做早点,每人一大碗面条,个个吃得好开心。一大盆煮洋芋,全被友友们装入行囊中。

时间在流淌,细雨在飘洒。观赏石门坎美景的希望在心中慢慢升腾。早上九点左右,雨开始变小。究竟继续走,还是乘车返回,群主雪松、舞墨没有底数,有些犹豫不决。但多数友友都坚持冒雨欣赏石门坎的美景,便打着雨伞,沿着小路往石门坎集镇北面的后山前行。轻轻的雨水飘过头顶打湿衣裳,柔柔的露水守株待兔打湿双脚,友友们在石门坎感受到雨水的那份温情。来到半山腰,站在这陌生的山路上眺望,远山被大雾淹没,雨也知道我们的心事,不下了,全停啦。在石门坎这样的乡村,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答案:人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动物在快快乐乐成长,植物在阳光雨露中生存。在乡村路上,一大群野狗在奔跑,打情骂俏,若无世人,友友们拿出相机拍下一个个精彩瞬间。

离开乡村公路,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攀登。有的操近道直接往上攀登,有的走平缓小路往上前行。爬到半山腰,就走当地人修建的公路,这条路从来就没有车通行过,只有本地人的摩托车是“常客”。快到山顶,雨后石门坎的美景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平视远方,雨后的石门坎就是一幅幅水墨山水画,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在薄雾的笼罩下时隐时现,飘动的洁白雾气从山脚移到远山顶;石门坎老街早已经消失在大山中,只有零星的农舍散落在田间地块。近观眼前,脚下是笔陡的岩,弯弯曲曲的公路像蛇妖一样缠绕着大山;粗造的公路设计不规范,路面不平坦。我们站在公路的转弯处,一位年青小伙骑着摩托车载着一位中年男人开过来,看着人多,男的就下了车,小伙子在凹凸不平的路上爬行,友友们早已经准备好照相机、手机拍摄小伙骑车爬行在路上的过程。这像是拍电影,小伙子当了一次“明星’。下车的中年男子告诉我们:这路修通就没有车走过,只有摩托车才走。我们不得不佩服小伙的骑车技巧,也不得不称赞摩托车的性能。

走过乡村公路,翻过山顶,就没有路了,只有一个个宽阔的草甸。我们选择一个草甸作为表演的舞台:友友们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也忘记了自己的性别,放下背包个个变成演员。我们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在草甸上对着相机跳高: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男女神态自如,动作灵敏,笑容满面。面对此情此景,我突然想起儿时的谚语:“吃得饱跳的高,管它大人焦不焦。”其实,这句话也该改了:“在野外跳得高,管它儿女焦不焦。”雪松、舞墨等或站或趴或蹲依次给演员拍照。接着的节目是全体友友排成队表演“千手观音”。女的在前,男的在后,矮的在前,高的在后。友友们个个表演得认真,脸上洋溢着快乐的气息。友友中不缺有才的文人,水星友友事后作了一首诗把“演员”些串起来:“风雪北归雁,林海水蒸气;三千圣诞树,海洋老冬瓜;山谷雪松立,雪域北极光;秋雨细无声,月牙似美玉。”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这是一首在中国流行了多少年的老歌。林海哥这曲《王二小放牛郎》把友友们惊呆了,就连山上的牛羊也停止了吃草,静静的听他唱歌。我们跳够了、唱够了、闹够了,就坐在草甸上,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新鲜空气。

走过一山又一山,跨过一沟又一沟,穿过一林又一林,离开贵州石门坎,跨过母漯河,回到小龙洞,结束了我们两天的快乐旅行。

石门坎,一个自然、原始、美丽的地方。我们不枉此行,你的美丽与生态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回味与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