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鸡场鸡白痢检疫净化的注意事项

标签:
鸡白痢鸡白痢净化种鸡白痢净化杂谈 |
分类: 养鸡技术 |
----摘自《中国禽业导刊》2007年24期
http://s16/mw690/9e2c5ffdtd2bf366840cf&690
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PD)是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由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 SP)引起。PD品种间的易感性有差异,一般而言,母鸡的阳性率高于公鸡,在雏鸡通常表现为急性全身性感染,但在成鸡最常表现为局部和慢性感染。种鸡群的白痢带菌鸡不仅影响成年鸡的生产性能,而且可经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导致胚胎死亡率增高,严重影响雏鸡成活率。PD呈世界性分布,发生率与有组织的控制工作密切相关。世界养禽业发达国家已取得对PD实际上的根除效果。在我国,原种场、祖代场对此病进行了严格检疫,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但在父母代鸡场和商品代鸡场阳性率仍较高,在有些鸡场感染率还非常高,阳性检出率高达10%~70%。鸡白痢是导致我国商品代蛋(肉)鸡群死淘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PD公共卫生方面的意义及其本身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且药物的预防和治疗只有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PD的防治净化是控制鸡白痢的关键,要达到无白痢,首先要严格检疫和科学管理。我公司长期以来,注重种鸡场PD检疫和净化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注意事项归纳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1 最佳检疫时间
http://s16/mw690/9e2c5ffdtd20b02653fdf&690
根据动物检疫学的研究结果及白痢杆菌阳性鸡血清抗体消长规律,种鸡的首次最适检疫时间为120~140日龄,即在转群前。其一,此时种鸡处于性成熟阶段,血检时反应速度快,检出率高,阳性鸡的检出率可达90%~98%以上,而且不影响种鸡的按时开产,易被接受。其二,如检疫时间过晚,则鸡群中约有20%~30%阳性鸡的血清抗体由阳转阴而漏检,从而影响净化质量。然而,仅靠一次检疫不能完全把处于非活动状态的带菌鸡彻底检出,还必须进行第二次检疫。产蛋高峰过后(约360~400日龄)的阳性鸡血清抗体趋于平衡状态,抗体波动不大,机体抵抗力下降,此时进行第二次检疫可把部分血清抗体阴转阳的鸡及时淘汰,进一步提高种鸡的净化质量。已开产的鸡进行检疫时,尽量在下午2时后采血,以避免产生堕卵性腹膜炎。
2 血清学检验
对现行几种血清学检疫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其各有优缺点。建议进行种鸡净化检验时,根据种鸡的饲养条件、日龄、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选用某种血清学方法。
2.1 平板凝集试验(Plate Agglutinate Test,PAT)
2.1.1 全血平板凝集试验
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较快,可在现场进行的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但由于受鸡舍条件、温度的影响,以及抓鸡时大量灰尘落在载玻片上而出现假阳性,致使判断的准确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本法只能检出抗体滴度较高的带菌鸡,常有漏检现象。因此,此法应用于散养或或平养种鸡的净化检疫较为合适。
2.1.2 血清平板凝集试验
本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检出阳性率高的特点,适用于135日龄以上笼养种鸡的大群净化检疫。本法不但判定准确性高,而且可进行多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及疫病监测,目前已为本公司采用。
2.2 琼脂扩散沉淀试验(Agar Gel Pervasion Test,AGPT)
此法的敏感性与鸡的日龄密切相关,幼龄鸡血清抗体的敏感性较高,而性成熟以后的鸡血清抗体的敏感性较低,因此本法适用于3月龄以下的鸡只检疫。又因本法只能在实验室内操作,时间长,不能快速判定,不适于大群种鸡的检疫。
2.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
近些年来,ELISA已被用于检测鸡白痢、鸡伤寒的抗体。对PD血清抗体的早期检测,ELISA方法的敏感性明显高于PAT和AGPT。由于雏鸡感染白痢沙门氏菌开始产生抗体水平很低,用PAT和AGPT难于检出,而ELISA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并可同时进行大量样本的检测。陈岩等用ELISA方法对雏鸡早期感染白痢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ELISA方法能比PAT和AGPT早1周检测出阳性,34日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00%、37.5%、18.8%,到试验结束时,PAT阳性检出率才达到68.8%。所以,采用ELISA方法对雏鸡早期感染白痢沙门氏菌抗体的血清抗体进行检测,可以提高雏鸡白痢的检出率,及时淘汰病鸡,为种鸡场PD的净化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ELISA检测方法也能检测出与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有共同抗原的沙门氏茵感染产生的抗体,对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2.4 蛋黄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和蛋黄玻板凝集试验
只适于种蛋的检疫。蛋黄检测可免去惊扰鸡群,特别是在鸡群产蛋量上升阶段,血检对鸡有很大的负作用。另一方面,蛋黄检测可节省劳力,改善操作人员工作环境。
2.5 对流免疫电泳技术(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CIEP)
对流免疫电泳技术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方法,用其检测PD的敏感性高于PAT。但它不及PAT反应快速、简便,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应用并不广泛。
2.6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
DIGFA是以胶体金为标记物的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的新型检测方法,为PD的检疫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手段。曹春梅等722份现场血清样品的检疫结果表明DIGFA比PAT灵敏度高,阳性样品抗体几何平均滴度DIGFA大于PAT法(P<0.05),而且在检测时间上早于PAT。DIGFA检测由于技术含量高,一般的检疫人员不具备操作能力。虽然有基于DIGFA原理的抗体金标检测卡(盒)商品,但由于价格昂贵,不易被普通种鸡场接受,因此DIGFA推广受到限制。
3 阳性鸡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抗原保存与使用
抗原平时要保存在4~10℃的环境中,使用前先取出置于室温下,待其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同时,用前必须充分摇匀(振荡1~2 min)以使菌体抗原充分混匀,以避免在试验中因抗原混悬不匀而出现凝集颗粒,导致假阳性反应。添加抗原时,其量要于血清量相等并混合均匀。
3.2 温度
冬季采血时,应注意防冻、防低温,所采的血随时放到温暖处,最好置于37℃恒温箱内1-2d时,促进血清析出。PAT要在20℃的室温中进行,冬季检疫室内温度达不到20℃时,应先将载玻片在酒精灯加热达30℃左右。
3.3 操作事宜
因为有时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所以操作时,必须设立标准强、弱阳性血清对照。鸡群检疫完后,应再分别抽检阴性、阳性鸡各50~100只,以验证检疫结果是否准确。有的血清含有絮状或脂肪样物质,常影响反应,此时将抗原pH值在临用前调整至8.0-8.2,可消除这个现象。当PAT难以判定时,如可疑反应、弱阳性反应或不明原因的阳性率过高等,可采用试管凝集反应来判定结果。
4 净化种鸡的管理
种鸡经过产蛋前一次全群净化后,其阴性种鸡群的洁净程度的保持时间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关,如鸡群拥挤、温差过大、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不全等均可引发本病,可因饮水或饲料沙门氏杆菌的污染、环境卫生不好等而发生横向传播,使已净化的阴性群不同程度地出现血清抗体阴转阳。通过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达到将病原体控制或消灭在饲养场的防制措施,被称为生物安全措施,是一种目前国际上广为提倡的FACCP策略。即建议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并做好隔离、封锁和消毒工作。除使用经过严格培训、素质高的饲养员,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和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外,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认真做好种鸡场的消毒工作
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清扫养殖场环境,定期清洗各类仪器、设备、器皿、器具(蛋托、运输车辆)等,粪便及时清扫并进行发酵处理。育雏舍消毒后再进雏,在育雏期间保证育雏舍不被污染。种鸡检疫后,将阴性鸡转入消毒后的鸡舍内,同时选用百毒杀、菌毒杀、消毒王、过氧乙酸等进行带鸡消毒,每周喷洒消毒1~2次。减少生物携带者带来的危险,如定期用药物杀灭老鼠和昆虫(尤其是苍蝇),出入场人员要更衣消毒,对病死鸡进行适当的处理。
4.2 保证饮用水和饲料的质量与卫生
保证水、空气清洁不被污染,选购质量优良的原料及添加剂,严防霉变。依不同品种、不同的生长发育期、不同的产蛋期,给予不同营养标准的全价饲料。饲料袋要专用,饲料间保持卫生。配料工人要戴工作帽和穿工作服、工作鞋操作。其他任何人不准进入配料间和饲料库。
4.3 切断垂直传播途径
通过种蛋垂直传递是本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可发生于孵化期间。表面或蛋膜内携带有沙门氏菌的种蛋可能导致啄壳期雏鸡的污染。在啄壳前采集鸡胚样品,其表面洗涤液不能检出沙门氏菌,但在啄壳后,其雏鸡体和卵黄囊内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分别可达15%和8%。种鸡在孵化室内的沙门氏菌污染程度很高,弹壳碎片、雏鸡传送带、刚出壳雏鸡的污染检出率分别为71%、80%和74%。PD阳性鸡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鸡死亡率高达50%。污染大量沙门氏菌的入孵种蛋仍可能进行孵化,但由于孵化器内风扇的转动而使沙门氏菌在孵化器内广为散播。所以要有效的切断PD的垂直传播途径,孵化场要具体做到一下几点防疫工作:
4.3.1 消毒种蛋
收集的种蛋尽量在2小时进行消毒并放置到保存库。入孵的种蛋均须用0.1%新沽尔灭溶液或2%来苏儿对蛋壳进行洗涤,也可每立方米用14g高锰酸钾加28ml福尔马林熏蒸30min,杀灭附在蛋壳上的鸡白痢杆菌。
4.3.2 日常消毒工作
孵化室要经常保持清洁,对孵化机、出雏器、蛋托、出雏盘等用具,使用前必须清洗与消毒。出雏结束后,将孵化盘和出雏盘取出,先冲刷干净后放入0.2%的过氧乙酸或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12h后再用清水冲洗后备用。孵化室内的墙壁、地面,孵化器外表等环境,每隔3~4d应进行一次清扫与消毒。工作服、鞋、帽用后洗净放人消毒柜中,进行熏蒸消毒备用。
4.3.3 严格遵循孵化场的工艺流程
即“种蛋——种蛋消毒——种蛋贮存——种蛋处理(分级、码盘等)——孵化——移盘(或落盘)——雏鸡处理(分级、鉴别、预防接种等)——出售”的单向流程,一定不能逆转。
4.3.4 废弃物的处理
对死雏、死胚蛋、蛋壳、病弱雏、大肚脐雏等要及时检出,分别装入密闭容器内运出场外到集中指定地点进行深埋等妥善处理。
4.3.5 人员定人定岗制
孵化场工作人员实行定人定岗。不得随意串位在选雏、免疫等交接环节,工作人员的手臂均要用0.1%新洁尔灭消毒。
4.4 定期监测
定期搞好种鸡的疫病监测,净化后阴性种鸡应每隔2~3个月按存栏数的2%~3%抽检其阳性污染程度。发现血清学阳性反应的鸡只立即剔出,单独饲养,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后作为商品鸡出售。在有条件下,定期对孵化死胚、弱雏进行抽样检查。在每批雏鸡的饲养过程中,留意观察是否有PD病雏出现,若发现可疑病雏,应进行病理剖检及病原分离鉴定,以确定是否有PD存在。尽量切断传染途径,使白痢杆菌的污染率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巩固净化效果。同时应注意在检疫过程和检疫结束后,鸡群的饮水中要添加多维素或电解多维,以尽量减少因抓鸡、采血、转群等引起的应激反应;采血前数天内不要投给抗菌药物,以免抑制抗体产生而造成阳性鸡漏检。
http://s16/mw690/9e2c5ffdtd2bf366840cf&690
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PD)是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由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 SP)引起。PD品种间的易感性有差异,一般而言,母鸡的阳性率高于公鸡,在雏鸡通常表现为急性全身性感染,但在成鸡最常表现为局部和慢性感染。种鸡群的白痢带菌鸡不仅影响成年鸡的生产性能,而且可经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导致胚胎死亡率增高,严重影响雏鸡成活率。PD呈世界性分布,发生率与有组织的控制工作密切相关。世界养禽业发达国家已取得对PD实际上的根除效果。在我国,原种场、祖代场对此病进行了严格检疫,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但在父母代鸡场和商品代鸡场阳性率仍较高,在有些鸡场感染率还非常高,阳性检出率高达10%~70%。鸡白痢是导致我国商品代蛋(肉)鸡群死淘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PD公共卫生方面的意义及其本身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且药物的预防和治疗只有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PD的防治净化是控制鸡白痢的关键,要达到无白痢,首先要严格检疫和科学管理。我公司长期以来,注重种鸡场PD检疫和净化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注意事项归纳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1 最佳检疫时间
http://s16/mw690/9e2c5ffdtd20b02653fdf&690
根据动物检疫学的研究结果及白痢杆菌阳性鸡血清抗体消长规律,种鸡的首次最适检疫时间为120~140日龄,即在转群前。其一,此时种鸡处于性成熟阶段,血检时反应速度快,检出率高,阳性鸡的检出率可达90%~98%以上,而且不影响种鸡的按时开产,易被接受。其二,如检疫时间过晚,则鸡群中约有20%~30%阳性鸡的血清抗体由阳转阴而漏检,从而影响净化质量。然而,仅靠一次检疫不能完全把处于非活动状态的带菌鸡彻底检出,还必须进行第二次检疫。产蛋高峰过后(约360~400日龄)的阳性鸡血清抗体趋于平衡状态,抗体波动不大,机体抵抗力下降,此时进行第二次检疫可把部分血清抗体阴转阳的鸡及时淘汰,进一步提高种鸡的净化质量。已开产的鸡进行检疫时,尽量在下午2时后采血,以避免产生堕卵性腹膜炎。
2 血清学检验
对现行几种血清学检疫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其各有优缺点。建议进行种鸡净化检验时,根据种鸡的饲养条件、日龄、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选用某种血清学方法。
2.1 平板凝集试验(Plate Agglutinate Test,PAT)
2.1.1 全血平板凝集试验
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较快,可在现场进行的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但由于受鸡舍条件、温度的影响,以及抓鸡时大量灰尘落在载玻片上而出现假阳性,致使判断的准确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本法只能检出抗体滴度较高的带菌鸡,常有漏检现象。因此,此法应用于散养或或平养种鸡的净化检疫较为合适。
2.1.2 血清平板凝集试验
本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检出阳性率高的特点,适用于135日龄以上笼养种鸡的大群净化检疫。本法不但判定准确性高,而且可进行多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及疫病监测,目前已为本公司采用。
2.2 琼脂扩散沉淀试验(Agar Gel Pervasion Test,AGPT)
此法的敏感性与鸡的日龄密切相关,幼龄鸡血清抗体的敏感性较高,而性成熟以后的鸡血清抗体的敏感性较低,因此本法适用于3月龄以下的鸡只检疫。又因本法只能在实验室内操作,时间长,不能快速判定,不适于大群种鸡的检疫。
2.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
近些年来,ELISA已被用于检测鸡白痢、鸡伤寒的抗体。对PD血清抗体的早期检测,ELISA方法的敏感性明显高于PAT和AGPT。由于雏鸡感染白痢沙门氏菌开始产生抗体水平很低,用PAT和AGPT难于检出,而ELISA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并可同时进行大量样本的检测。陈岩等用ELISA方法对雏鸡早期感染白痢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ELISA方法能比PAT和AGPT早1周检测出阳性,34日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00%、37.5%、18.8%,到试验结束时,PAT阳性检出率才达到68.8%。所以,采用ELISA方法对雏鸡早期感染白痢沙门氏菌抗体的血清抗体进行检测,可以提高雏鸡白痢的检出率,及时淘汰病鸡,为种鸡场PD的净化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ELISA检测方法也能检测出与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有共同抗原的沙门氏茵感染产生的抗体,对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2.4 蛋黄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和蛋黄玻板凝集试验
只适于种蛋的检疫。蛋黄检测可免去惊扰鸡群,特别是在鸡群产蛋量上升阶段,血检对鸡有很大的负作用。另一方面,蛋黄检测可节省劳力,改善操作人员工作环境。
2.5 对流免疫电泳技术(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CIEP)
对流免疫电泳技术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方法,用其检测PD的敏感性高于PAT。但它不及PAT反应快速、简便,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应用并不广泛。
2.6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
DIGFA是以胶体金为标记物的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的新型检测方法,为PD的检疫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手段。曹春梅等722份现场血清样品的检疫结果表明DIGFA比PAT灵敏度高,阳性样品抗体几何平均滴度DIGFA大于PAT法(P<0.05),而且在检测时间上早于PAT。DIGFA检测由于技术含量高,一般的检疫人员不具备操作能力。虽然有基于DIGFA原理的抗体金标检测卡(盒)商品,但由于价格昂贵,不易被普通种鸡场接受,因此DIGFA推广受到限制。
3 阳性鸡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抗原保存与使用
抗原平时要保存在4~10℃的环境中,使用前先取出置于室温下,待其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同时,用前必须充分摇匀(振荡1~2 min)以使菌体抗原充分混匀,以避免在试验中因抗原混悬不匀而出现凝集颗粒,导致假阳性反应。添加抗原时,其量要于血清量相等并混合均匀。
3.2 温度
冬季采血时,应注意防冻、防低温,所采的血随时放到温暖处,最好置于37℃恒温箱内1-2d时,促进血清析出。PAT要在20℃的室温中进行,冬季检疫室内温度达不到20℃时,应先将载玻片在酒精灯加热达30℃左右。
3.3 操作事宜
因为有时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所以操作时,必须设立标准强、弱阳性血清对照。鸡群检疫完后,应再分别抽检阴性、阳性鸡各50~100只,以验证检疫结果是否准确。有的血清含有絮状或脂肪样物质,常影响反应,此时将抗原pH值在临用前调整至8.0-8.2,可消除这个现象。当PAT难以判定时,如可疑反应、弱阳性反应或不明原因的阳性率过高等,可采用试管凝集反应来判定结果。
4 净化种鸡的管理
种鸡经过产蛋前一次全群净化后,其阴性种鸡群的洁净程度的保持时间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关,如鸡群拥挤、温差过大、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不全等均可引发本病,可因饮水或饲料沙门氏杆菌的污染、环境卫生不好等而发生横向传播,使已净化的阴性群不同程度地出现血清抗体阴转阳。通过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达到将病原体控制或消灭在饲养场的防制措施,被称为生物安全措施,是一种目前国际上广为提倡的FACCP策略。即建议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并做好隔离、封锁和消毒工作。除使用经过严格培训、素质高的饲养员,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和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外,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认真做好种鸡场的消毒工作
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清扫养殖场环境,定期清洗各类仪器、设备、器皿、器具(蛋托、运输车辆)等,粪便及时清扫并进行发酵处理。育雏舍消毒后再进雏,在育雏期间保证育雏舍不被污染。种鸡检疫后,将阴性鸡转入消毒后的鸡舍内,同时选用百毒杀、菌毒杀、消毒王、过氧乙酸等进行带鸡消毒,每周喷洒消毒1~2次。减少生物携带者带来的危险,如定期用药物杀灭老鼠和昆虫(尤其是苍蝇),出入场人员要更衣消毒,对病死鸡进行适当的处理。
4.2 保证饮用水和饲料的质量与卫生
保证水、空气清洁不被污染,选购质量优良的原料及添加剂,严防霉变。依不同品种、不同的生长发育期、不同的产蛋期,给予不同营养标准的全价饲料。饲料袋要专用,饲料间保持卫生。配料工人要戴工作帽和穿工作服、工作鞋操作。其他任何人不准进入配料间和饲料库。
4.3 切断垂直传播途径
通过种蛋垂直传递是本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可发生于孵化期间。表面或蛋膜内携带有沙门氏菌的种蛋可能导致啄壳期雏鸡的污染。在啄壳前采集鸡胚样品,其表面洗涤液不能检出沙门氏菌,但在啄壳后,其雏鸡体和卵黄囊内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分别可达15%和8%。种鸡在孵化室内的沙门氏菌污染程度很高,弹壳碎片、雏鸡传送带、刚出壳雏鸡的污染检出率分别为71%、80%和74%。PD阳性鸡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鸡死亡率高达50%。污染大量沙门氏菌的入孵种蛋仍可能进行孵化,但由于孵化器内风扇的转动而使沙门氏菌在孵化器内广为散播。所以要有效的切断PD的垂直传播途径,孵化场要具体做到一下几点防疫工作:
4.3.1 消毒种蛋
收集的种蛋尽量在2小时进行消毒并放置到保存库。入孵的种蛋均须用0.1%新沽尔灭溶液或2%来苏儿对蛋壳进行洗涤,也可每立方米用14g高锰酸钾加28ml福尔马林熏蒸30min,杀灭附在蛋壳上的鸡白痢杆菌。
4.3.2 日常消毒工作
孵化室要经常保持清洁,对孵化机、出雏器、蛋托、出雏盘等用具,使用前必须清洗与消毒。出雏结束后,将孵化盘和出雏盘取出,先冲刷干净后放入0.2%的过氧乙酸或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12h后再用清水冲洗后备用。孵化室内的墙壁、地面,孵化器外表等环境,每隔3~4d应进行一次清扫与消毒。工作服、鞋、帽用后洗净放人消毒柜中,进行熏蒸消毒备用。
4.3.3 严格遵循孵化场的工艺流程
即“种蛋——种蛋消毒——种蛋贮存——种蛋处理(分级、码盘等)——孵化——移盘(或落盘)——雏鸡处理(分级、鉴别、预防接种等)——出售”的单向流程,一定不能逆转。
4.3.4 废弃物的处理
对死雏、死胚蛋、蛋壳、病弱雏、大肚脐雏等要及时检出,分别装入密闭容器内运出场外到集中指定地点进行深埋等妥善处理。
4.3.5 人员定人定岗制
孵化场工作人员实行定人定岗。不得随意串位在选雏、免疫等交接环节,工作人员的手臂均要用0.1%新洁尔灭消毒。
4.4 定期监测
定期搞好种鸡的疫病监测,净化后阴性种鸡应每隔2~3个月按存栏数的2%~3%抽检其阳性污染程度。发现血清学阳性反应的鸡只立即剔出,单独饲养,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后作为商品鸡出售。在有条件下,定期对孵化死胚、弱雏进行抽样检查。在每批雏鸡的饲养过程中,留意观察是否有PD病雏出现,若发现可疑病雏,应进行病理剖检及病原分离鉴定,以确定是否有PD存在。尽量切断传染途径,使白痢杆菌的污染率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巩固净化效果。同时应注意在检疫过程和检疫结束后,鸡群的饮水中要添加多维素或电解多维,以尽量减少因抓鸡、采血、转群等引起的应激反应;采血前数天内不要投给抗菌药物,以免抑制抗体产生而造成阳性鸡漏检。
前一篇:蛋种鸡白痢净化的最佳日龄与方法
后一篇:鸡舍内的氨气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