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缠论作业之 ——重读《证券混沌操作法》
(2022-03-17 00:46:11)
标签:
转载 |
缠师在《教你炒股票》第84课中布置了这么一个作业,就是如果有时间好好研究《混沌操作法》,用缠论的眼光,去发现其理论的重大问题与操作程式上的致命毛病。如果能完成这作业,那么对缠论的理解,就更进一步了。
从做学问来说,除了纵向的深度这外,这横向的宽度也不可偏废。对于中国的交易者来说,能够认识到分形并且用于指导实际交易的一般都是因为看了这本书。当然也有一些本来就是理工科的交易者例外。《证券混沌操作法》的作者比尔·威廉姆后来还有另外一本书《证券交易新空间》,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准备在下一个作业中写一写。
N年前读过《证券混沌操作法》,但当时没有接触过缠论,没有利用《论语》智慧的正眼,所以虽然读了好几次,却没有什么收获。当时读的时候,虽然觉得作者说的很有道理,但对于实际操作终究没有本质上的提升。
如今重读之下,有些理解已有很大的不同。
《证券混沌操作法》出版于10多年前,这本书出版之后,交易理念、技术和电脑软件之类都有很快的发展。虽然如此,这本书还是非常有可取之处。
在前言里面,引用了一句谚语:除非我们改变方向,否则我们最有可能到达我们朝向的目标。一般人可能很容易把这句话忽略了,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导原则。换而言之,其实就是出发点如何?只不过这个出发点是个向量。相信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对于交易来说,如果没有一个从理论上确定能够盈利的模式,就去市场里折腾,那么这弯路还真不知道要走到什么时候。
前言中另一句重要的话是,市场行为的图形被转化为抽象的结构时,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市场的根本行为。只有通过缠论的分型确定顶底,然后画出笔再递归出线段之后,这个市场行为的图形才真正的被转化为抽象的结构。当然这结构,在缠论中提示得最为彻底。在《证券混沌操作法》当中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第一章中提到,人类交易者无法以任何可靠的方式预测未来。只有反求于己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交易游戏开始了。我这么说,可能有人有疑问。如果已经有一个能够盈利的模式,只是让电脑去执行,那么电脑完全可以胜任这工作;如果目前没有能够盈利的模式,让电脑自己去寻找能够盈利的交易,那么恐怕就要像这本书中讲到的一样:当它可以分辨狗与猫的差异时候它就可以盈利了。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是有可能实现了,但确实中也有些电脑能够盈利了,所以也并不冲突。但从现实角度来说,你还必须把那台电脑变成自己的才行,否则毫无意义。根据本人多年的经验,把自己变成的交易主体比把电脑变成交易主体要有价值得多,也容易得多。把一台电脑变成交易的机器,那投入远超过一般人的想像。
第一章中还写到,市场的根本结构是反映每一位交易者自身根本结构的一面大镜子。当我想要市场中想要的,就不会遭到挫折。调整我们自己的根本结构,使它与市场结构相融合,我们就不会有无法达到的期望。此处与缠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缠论引用了佛学中名词贪嗔痴疑慢来讲述这个问题。用物理学中的分力和合力来描述如何才能与那当下的走势一致。如何使自己变成一个零向量,唯有去除了贪嗔痴慢疑。
成功的手工交易者会把自己置于一个心理上“没有风险的”架构内并享受交易。有一本书《Trading in the Zone》讲的就是这个架构,只不过他换了一个名词。
第二章中说,交易确实有风险。(^-^)更声称大多数交易者之所以发生亏损,是因为他们采用了错误的逻辑地图而迷失了方向。
第三章中最重要的是讲到了范式。范式意义为模型或模式(model or pattern)。范式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片滤镜。我们无法观察市场的整体,只能看见其中的片断。我们的范式架构自然而然地引导我们,让我们只能看见符合我们个人范式的部分市场。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就会明白为什么人类会选择性的对某些东西有兴趣,对没有兴趣的东西会非常自然的忽略掉。亚当·斯密指出,我们身处某种范式中时,很难想像其它任何的范式。由此可见,只有站在更高的维度才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所使用的范式。
第三章的后面部分试图用分形几何学和菲波纳厅数列来抽象出走势的模式。不过这一部分是失败的。因为黄金比例是固定的,但实际走势中图形千差万别。任何用先验的、固定的比例或模式来指导操作的,都必将在市场中一败涂地。
缠师在《教你炒股票》第52课中讲到,科学的把戏,就是要先假设所有的被科学定义为眼睛的物体,都只能把花看成花,所以科学在股市上注定死无葬身之地。所有的市场,都必然只能是你当下观察、操作中的市场,离开你当下的观察、操作,市场对于你来说并不存在,或者说毫无意义。而你的观察、操作,必须有一个“不患”的前提,就是你的操作级别。这操作级别,就等于一个把花看成花或把花看成猴子的眼睛,在你的世界里,把花看成花与把花看成猴子所包含的基本模式是同构的,关键是这个模式,而不是花还是猴子的不同设定。
所以市场,归根结底只是你的市场。因为当下,只能是你的当下,离开你的操作当下,市场根本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混沌操作法中》所说的,我们不是在和市场在交易,归根结底我们只是在交易自己的信念系统。
把花看成花我们的大脑用的是一套滤镜;把花看成草,用的是另一套滤镜。一般人不自觉地已经用了某种滤镜,所以看到的市场只是滤镜下的产物。完全去掉了贪嗔痴慢疑的人看到的市场才是真正的市场,他的心当下直观的感应着。因为只有这样,滤镜(范式)的影响才会被消除。要消除贪嗔痴慢疑,最有效的是佛学了。不过相对于炒股票来说,真的是功夫在诗外了。这一课非常重要,目前我自己的理解也还不够究竟。欢迎各位拍砖指正。
第四章讨论由能量形成的结构问题。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宇宙内的任何物体都是能量。由能量驱动的走势,也可以用力度来称呼它。能量够,当然走得远走得快。市场能量有三个原则:
1.能量永远会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径。
2.始终存在而通常不可变的根本结构,将决定阻力最小的途径。
3.这种根本结构可以被发现并且加以改变。
在缠论中认为这种根本结构是由于贪嗔痴慢疑引起的人类行为的自同构性所构成。就交易市场来说是完全讲得通的,因为市场中的价格轨迹是人的交易行为产生的。
第六章的目标是开始阅读市场的本身,不再阅读其他人对于市场的意见。从这一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做法,用OHLC条形图、成交量、MFI(市场促进指数)来指导交易。第六章介绍的作法严格来说,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所以真正使用这些工具来交易的人并不多。因为在实战中效果并不好。
第七章引入了艾略特波浪理论来指导交易。不管如何,波浪理论也算是一个有些名气的理论总有些人过人之处。但真正用好的人可能没有。估计真正用好的人已经自行把波浪理论给完善了。这一章中作者创造性设想通过计算波浪的面积从而推断出下一波可能的位置。也从时间的角度结合菲波纳奇数列也试图去定位结束的时间。以前没有明白波浪理念这样搞到底哪里错了,不过现在已经明白了,真的要感谢缠师。
以后有空会写一篇波浪理论与缠论的比较研究,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缠论。
第八章讨论分形与杠杆的运用。分形几何学(fractal geometry)是当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混沌理论的重要工具之一。这里有一个实际的问题,交易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计算出分形的维度,除了专业的量化交易者之外。从缠论中的分型可以想到,缠师应当是借鉴了这个名词的。但缠师对分型做了更严密的定义,使得K线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分型的识别具有唯一性。
《混沌操作法中》中的分形没有对每笔的K线数量做明确的规定,导致顶底分形非常多,有些分形的会在一个窄幅的区间出现很多次,如果按照顶底分形来操作,实际上意义不大。
从第九章开始基本上有价值的内容就比较少了。但也可以看看。不管如何,都不能否定《混沌操作法中》是一本好书。读者诸君有空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