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图解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021-01-09 21:09:13)
标签:

转载

分析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一个事物有四种原因,即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动力因,四种原因最后归结为质料和形式。这四种原因就是解释万事万物的根本大法,从此以后,西方的科学精神就体现在为事物寻求它的原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在现象底下去发现它的本质,去寻求它得以如此的原因何在。西方的科学精神就在于此。

图解: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已经成为西方学者解释万事万物的根本大法。

休谟解构了因果性的可靠性和必然性,本质就是对形式逻辑方法进行了挑战和质疑。

方法:四因说的金字塔定位、用真理的型——河图中心五的定位

两种定位形式的区别:金字塔含有认识能力,圆圈没有认识能力,只有本质联系

依据汉语语法强调的名实当原则,需要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中摘录有关“四因说”的具体内容。因为作者只给出了四因说的名称,没有里面的内容。这样一来,就偏离了汉语语法规则:名实当原则,正名正位法。所以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查找相关的内容,以便做到名与实相符。

具体查找的相关内容如下:

原因则可分为四项而予以列举。其一为本体亦即怎是,(“为什么”既旨在求得界说最后或最初的一个“为什么”,这就指明了一个原因与原理)“本因”;另一是物质或底层

“物因;其三为动变的来源“动因”;其四相反于动变者,为目的与本善,因为这是一切创生与动变的终极“极因”。P67

初期哲学家大都认为万物唯一的原理就在物质本性。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他们因而称之为元素,并以元素为万物原理。P7

阿纳克西米尼与第欧根尼论为气先于水,气实万物原始的基体;而梅大邦丁的希巴索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则以火为先。恩培多克勒主于四元素并为物始(以土加于上述三者),他说四元素或聚或散,或增或减,以成万物的形形色色,而它们本身则出于一,入于一,古今一如,常存不变。P8

这物质“底层”本身不能使自己演变;木材与青铜都不能自变,木材不能自成床,青铜不能自造象,这演变的原因只能求之于另一事物。找寻这个,就是找寻我们所说的第二原因——动因。P9

凡专主宇宙为元一的人们,除了巴门尼德以外,都未能找到这另一类原因,巴门尼德亦

仅说在某种含义上,原因不只一,可有二。但那些主于多元素的人比较可能涉及这第二原因,他们于冷热,于土水,均一例的作为元素;他们就认为火是能动的,而水、土等则列于被动类中。P9

事物所由成其善美的原因,正是事物所由始其动变的原因。P10

(柏拉图)在青年期,他最初与克拉底鲁相熟识,因此娴习了赫拉克利特诸教义(一切可感觉事物永远在流变之中,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在他晚年还执持着这些观点。P16

那么,所有这些思想家既不能另出新因,这应该证知我们所陈四因为确当而且无可复加了。凡有所询求于事物之原因,宜必并求此四因,或于四因中偏取其某因。P19

总之,这些思想家所熟习的只是关于生灭与动变的理论;他们就只为这些找寻原理与原因。但人们若开其视野,偏看一切存在的事物,一切可眼见与不可眼见的事物,而明白地于这两类事物加以研究,当会得知我们正该用更多时间来考查什么符合于他们的观点,而什么又不符合我们目前的探索。P22

显然,世上必有第一原理,而事物既不能有无尽列的原因,原因也不能有无尽数的种类。P33

极因是一个终点,这终点不为其它什么事物,而其它一切事物却就为了这个目的;有了这末项,过程就不至于无尽地进行;要是没有这末项,这将没有极因,但这样主张无尽系列的人是在不自觉中抹掉了性(可是任何人在未有定限以前他是无可措手的);世上也将失去理性;有理性的人总是符合于一个目的而后有所作为,这就是定限;终极也就是定限P3435

我们知道了动变来源也就知道动作与变化及每一动变的发展;而这有异于终极,也相反于终极。那么,这些似乎该得有几门学术来分别研究几类原因。P40

原理与原因必须能与其所指的那些事物一同存在,而又能脱离它们而独立存在;但除了统概一切的普遍原理之外,我们又能假设什么原理能与不可再分割物一同存在?假如这理由是充分的,那么,毋宁以较普遍的为合于原理;这样,原理还该是最高科属。P46

因为“物质”总是不经创变便已存在,物质所由以成就为本体者,即“怎是”,也就存在,这可算是合理的;“怎是”与“物质”若两不存在,则一切事物将全不存在,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综合实体之外,必须另有事物,即“形状或通式”。P47

以上是我们提取关键词的素材。

下面是我们从中提取的关键词:

本因——形式因,本体或怎是,用元素表示本体:水气火土

物因——质料因,物质或底层,底层本身不自变,青铜不会变为雕像

动因——动力因,制作青铜像、床,由始其动因:即第一推动力

极因——目的因,终极亦即定限,善的型,真理的型,事物的型

提取的普遍原理属性是:

原理与原因必须能与其所指的那些事物一同存在,而又能脱离它们而独立存在;但除了统概一切的普遍原理之外,我们又能假设什么原理能与不可再分割物一同存在?

这段话涉及到因果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要标注在逻辑图像上面。

下面是绘制的圆圈和金字塔两种样式的逻辑图像。

1、本质环节是依据真理的型进行定位

 

[转载]图解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这里我们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论述的相关内容,绘制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逻辑图。原因很简单,作者的解说里面只有“四因说”的名称,没有里面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表述偏离了汉语语法规则:名实当原则。名实不当,是无法用真理的型——河图中心五进行定位的。在名实当的基础上,才能做到逻辑图像的定位。这就是汉语逻辑规则具有的鲜明特征:正名正位法。先正名后正位。正名是让文字表述的名称与内容一体,正位是让表述的内容符合认识结构、符合真理的型。

2、形式环节是依据思辨能力进行定位

[转载]图解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对照这个金字塔,我国哲学家应该反思,在阐述观点理论的时候,是否遵从了哲学逻辑规则,从特殊与一般、特殊和普遍两个层次展开论述了呢?这就是科学论述真理的格式:本质环节的思维规则:两分法——同一律的具体表现。

没有层次结构的观点理论,只能是个人的看法,不能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

逻辑环节同样要遵循真理的规则,以两分法——同一律的形式,展示逻辑解析的成果。

这就是汉语逻辑传授的科学表述真理的思维规则。要想摆脱经验理论的束缚,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就必须遵循思维规则,让表述的观点符合哲学逻辑。谈论自己的读书体会,学习心得,发表一些个人看法,那不是在进行科学理论的研究,而是在向人们展示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方式罢了。

以上就是汉语逻辑的解析方法、解析过程。它里面没有个人的观点看法,完全是西方哲学家的理论形态。其中休谟的质疑根据就是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原因和结果不是普遍原理,因此它与可见物是分立的形式。

逻辑解析的结果具有一锤定音的性质,因为逻辑解析强调根据,强调源头,强调实事求是,不能添加个人的认识形式,它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形态。

观点环节就是从不同的认识角度批驳休谟的逻辑论证,在表述的观点中暴露出自身的哲学素养——世界观模式,思维方式。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普遍呈现出观点和逻辑分立的形态,不会按照思维规则阐述观点理论。这就是我将中国学者的思辨能力定位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水平上的根据。有那位学者不服气的话,对比一下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方式,就知道自己的缺陷在那里了。

这个缺陷就是哲学家与世俗之人的本质区别。哲学家遵从逻辑规则讲述真理,世俗之人头脑中没有科学表述真理的格式。随心所欲,想怎样表述就怎样表述,这种随意性就是没有真理格式制约的经验理论、心得体会才会具有的初级形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