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也来逗逗金文明先生——《石破天惊逗秋雨》差错例举

(2017-09-22 12:27:21)
标签:

转载

也来逗逗金文明先生——《石破天惊逗秋雨》差错例举

  金文明先生《石破天惊逗秋雨》(书海出版社,2003年7月版)一书,从人物史事、职官旧制、文词音韵等方面入手,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出现的差错加以整理和考证。这确是好事一桩。在下读后受益良多,相信广大读者阅后也获益非浅。

  然而俗话有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考辨性质的文字,金文明先生这本书也出现了不少差错。今特将其辑录于下,并稍作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我们首先来看金先生在词语使用方面所出现的差错:

⑴第21页,“《岳阳楼记》写作地点争议的引起,看来他又是一个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一词,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用来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用在这里显然不正确。

因为对像《岳阳楼记》写作地点的争议之类的学术上的争议,我们应该持欢迎态度。问题越辩越明嘛!一位学者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与他人不同的看法而引起了一场争论,怎么能说是开创了恶劣的风气呢?

⑵第29页,“然而余先生为了要做足‘天柱山’的文章,竟然以抽梁换柱的手法,把司空原的事情挂到了天柱山的头上。”

这里的“抽梁换柱”,在《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国成语大辞典》等工具书里都查不到,看来是金文明先生的发明创造。 其实,按金先生的意思,用“偷梁换柱”就行了,因为“偷梁换柱”是用来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物的性质。

⑶第109页,“看来这又是余先生自出机杼、无所依傍的一家之言了。”

  这里的“自出机杼”用得不是地方!“机杼”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织布机,二是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自出机杼”用来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

  金先生明明是在批评余秋雨先生无中生有、无所依傍之言,怎么又赞扬他“自出机杼”呢(退一步讲,即使金先生在这里是褒词贬用,后面也不要跟着一个“无所依傍”吧!)?这不是自相矛盾又是什么?据说“审读过约八千万字”的金先生,不会不知道“自出机杼”是一个褒义词吧?这的确错得有点奇怪。

  ⑷第129页,“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散文中叙述到历史人物或事件时,经常把古人的生卒、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年月都一一标举出来,有时还具体到某一天,甚至一天之内的白昼或夜晚,让人感觉他对历史的熟稔和洞悉,简直到了无微不知的地步。”

  真不知这句话中的“无微不知”到底是哪方神圣,让我找了老半天还没有一点眉目!就是收词量达18000条的《中国成语大辞典》里也没有它的踪影。一直以来,我都只知道有“无微不至(指“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知”等,从没见过什么“无微不知”的。这回是金先生让在下开了眼界。但开眼界归开眼界,我还是建议金先生将“无微不知”这个暂时恐怕还只有他老人家一个人懂得的词语换成大多数人都懂得的。比如“无所不知”,或其他别的。

  ⑸第136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那40篇包括《重儒官议》在内的正编文章,其写作时间应在1860年至1861年之间。如果《重儒官议》是在1855年写的,那它肯定也会被归入附录,更不要说再提前15年了。看来余先生的‘一八四○说’,又是一次无根之谈。”

  我翻遍了整本《现代汉语词典》,也查阅了《中国成语大辞典》等成语辞典,也没找到“无根之谈”一词(就是“无根”也没有找到)。

  在我印象中,这个词在《侠女奇缘》(清代文康著)第二十三回(“返故乡宛转依慈母,图好事娇嗔试玉郎”)出现过。 原话如下:“公子越听这话,越加可疑,便说:‘究竟不知谁无端的造我这番黑白?其中还有些无根之谈,这事却不是当耍的。’张姑娘道:‘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凭有据,怎么说是无根之谈呢?’”。从这段对话来看,“无根之谈”就是指“无中生有、没有依据的言语”之类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这个词的。

  从金先生那段文字来看,应该是在批评余秋雨先生的说法没有根据。虽然这“无根之谈”不是金先生苦心创造的新词,但我真的想不明白,好好的摆着一个“无稽之谈(指毫无根据的言语)”不用,而去用一个现代汉语词汇中没有的“无根之谈”。要知道,当今是现代社会,金先生是讲究咬文嚼字的编辑工作者啊!

  ⑹第156页,“以至直到今天,这个谬误的观点,还被原封不动地印在新出版的演讲文集《智者的声音》中。”

  这句话有两处值得商榷。

  首先,“以至”应该改为“以致”。“以至”、“以致”都是连词,都可以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半句话所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但是“以致”一般指不好的结果。谬误得不到改正,当然是不好的事情了!所以应该用“以致”。

  其次,这里的“谬误”一词也使用不当。“谬误”是“错误;差错”的意思,毫无疑问是一个名词(而且也只可能是一个名词)!名词怎么能够充当定语的呢? 其实,将“这个谬误的观点”的“的观点”删去,变为“这个谬误”,或者将“谬误”改为“错误”(因为“错误”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形容词)就正确了。

   分析完金先生在词语使用方面的差错后,我们来看看金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等方面的错误:

   ①第9页,“我想当代的学者,总该动动脑筋,查查资料,辨辨真伪,不要再成为古人嘲讽的对象吧!”

   真是莫名其妙!“古人”早已“作古”,又怎样来“嘲笑”当代之人呢?

   ②第107页,“仅仅举出几位法国印象主义画派或受其影响的画家为例,是不能正确概括欧洲艺术新的发展趋向的。”

   前半句“举出……为例”很显然是句式杂糅!应该将“举出……为例”改为“以……为例”,或者直接将“为例”删去。

   ③第267页,“如果还搞不清,只好去认真学一学《现代汉语语法》了。”

   这句话中的书名号用得不正确。众所周知,书名号是用来表示书名、篇名、报刊名的。从没听说过要在一门学科身上加书名号的。

   假如金先生所说的是具体的某一本书,那也应该说清楚那本书是哪位先生写的,由哪家出版社出版等信息吧。

    最后,还有一点要说的是,金先生在行文中,经常使用一些比较难懂、令普通读者感到费解的词语。试举几例:

   ① 前言中有这样一句:“余先生读了我这本小书,会有怎样的反应,我无法逆知......”

   “逆知”就是“事先知道”的意思,是比较文雅的说法。也正因为它是比较文雅的说法,可苦煞一般读者了。其实,金先生在这里完全可以(也应该)说“我事先无法知道”,因为这本毕竟是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

   ②第240页、第267页都出现了“自我作古”一词。所谓“自我作古”就是由自己创造,不依傍前人或旧例。但很多读者往往不能看懂,不知道“自我作古”是一个成语,还以为是“自我”“去世”(“自我”“作古”)呢!

   没错,这些词语的使用,让人们见识了金先生的渊博知识,但是通俗读物还是用通俗的语言来写为好,毕竟不是每一位读者都是象您金先生那样干语言文字工作的。不知金先生以为当否?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