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的翻译简析
在传统教科书中,认为“主人下马客在船”使用的是“互文”这种修辞手法,正确的译法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而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认为此句使用的是“互文”修辞手法是错误的,此句正确的译法为:【“主人下马客在船”,字面上很好理解很通顺,就是说主人下马的时候,客人已经在船上等着了,暗示送别的匆忙,后面的“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之呼应。】笔者也认为方舟子的看法是正确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离别的匆忙更让人产生别情绪离,对文人更是如此。
如果作者和客人在分别前的一段时间还聚在一起,马上要面临分别,可能会难舍难分,但情绪远没有别也匆匆来得浓烈,让人感慨。只有这种别也匆匆
的情绪,才和作者后面的行文一脉相承。当然,我们不能只据此一点,就断言“说主人下马的时候,客人已经在船上等着了”,否认“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是事实的可能,为此需要接着看第二点。
二、认为“主人下马客在船”使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会产生“恶果”。
认为“主人下马客在船”使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只会产生这样的“恶果”——这句诗只能翻译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即使在一般人看,这种写法是很呆板,无味的,没有“主人下马的时候,客人已经在船上等着了”来得有味道。对白居易这样的大家来说,用词是随意之中隐含考究的。特别是《琵琶行》这首诗,白居易的用情和用意至深,着力隐射。如果作者和客人在分别前的一段时间还聚在一起,那么这时,突出“相谈甚欢仍言无尽或面对分别时任何语言是多余的,只有默默无语才是极境”可能才是作者着力着默的最佳角度。当然,到此时我们仍然无法绝对否定“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你也可以辩称大诗人也不一定每句诗都是精典,有马失前蹄的时候,那我们接着看第三点。
三、诗中的一些细节也否定了作者和客人在“主人下马客在船”前曾聚在一起。
“举杯欲饮无管弦“这句话很重要。古人是很讲究用音乐助酒兴的,而且作者本人也是很讲究以乐和酒,故才会在诗中强调和客人的送别酒宴中无音乐这一细节。试想一下,如果“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按待客之道,主人和客人的情宜已到了送别都要送到湓浦口的码头这种程度,他们一定会在送别到湓浦口前饮过酒,还必将以音乐和酒。,只有在送别匆匆的这种状态下才没法做到用音乐和酒;再看一随后的一个细节,作者用了 “醉不成欢惨将别“这一句诗,说明主客伤心将要分别酒喝得不痛快,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在送别到湓浦口前已喝过一次,在不是很长的一个时间段内第二次喝酒,这一句就显得很唐突。
综上,本人支持方舟子【“主人下马客在船”,字面上很好理解很通顺,就是说主人下马的时候,客人已经在船上等着了,暗示送别的匆忙,后面的“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之呼应。】的观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