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才三组活动教案(1-5)课时

(2014-11-26 13:46:40)
标签:

袁飞飞

分类: 特色活动与书法教育

第一周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欣赏咏月诗词。

2、理解该词的主题。

教学难点:1、《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2、《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预习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出示课题、作者)

学生简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如《浪淘沙·赤壁怀古》《浣溪沙》。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预习6

二、课堂互动探究

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习2

阙(què) 乘(chéng)琼(qióng ) 不胜(shèng(旧读shēng)

转(zhuǎn)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习3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何年。我//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清影,何似//人间。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悲欢离合,月//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长久,千里//婵娟。

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习45

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

达旦:直到天亮。兼怀:并表示怀念。子由:弟弟苏辙。

2)指导翻译。

丙辰中秋节的晚上,很高兴地喝酒,一直喝到天亮,喝得大醉,写了《水调歌头》这首词,同时用来怀念弟弟子由。

3)作用: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缘由。中秋咏月兼怀亲人(子由)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

几时:什么时候。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何年:那一年。

乘:驾。归去:回到天上。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不住。弄:玩弄,欣赏。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2)指导翻译。

上阕: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无眠:没有入睡的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应该。恨:怨恨。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这些事,指人的“欢”与“合”和月的“晴”与“圆”。

全:圆全,圆满。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婵娟:月亮。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2)指导翻译。

下阕: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满。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习78

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什么?(预习8②)

上阙: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2、上阕开头四句写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联系预习7写作背景)

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这反映他当时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幻想超脱尘世。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写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元丰二年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一度被起用,哲宗亲政后又被贬。其时,他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中进士,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时值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咏月词。)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矛盾的心理?为什么?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4、矛盾最终结果是回到现实(喜爱人间生活)。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可以看出。

5、下阕是月光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是怎样想通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的心态。(联系预习8①)

6、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的思想感情?(联系预习8①)

三、再次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小结收获:

板书:

上阙  月下饮酒  超脱尘世(矛盾)喜爱人间   

下阙  对月怀人  感伤离别        互相祝福    积极 旷达 乐观

五、课堂作业: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明月/几时/有?把酒//青天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B)。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同步导学》P75“能力提升”(一)123

六、课后作业:1、《同步导学》2、背诵并默写

教后记:

 

第二周 

《满江红》诵读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颂《满江红》,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

2、新时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

二、指导时间:2课时

三、活动分类:集体

四、人员:补郎中学(3)班住宿生

五、诵读材料及简介:

1、原材料: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简介: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但由于朝廷昏庸,秦桧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岳飞情郁于中,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六、诵读过程指导:

1:一个战乱的年代

1:一位真正的英雄

2:一段抗金的赞歌

2:一尊不朽的丰碑

1 “还我河山”志犹在,长剑在手缚苍龙!是谁在望潇潇秋雨,对天长啸?是谁的英雄壮怀,喷薄倾吐?

2:独上高楼,仰天长啸,望着被雨水冲刷过的国土,一片报国之情充满心怀。岳飞的一腔忠诚鼓舞着他写下了这篇气吞山河的盖世雄文

集体:(激情的,高亢的)《江红》,(低缓的)岳飞

2:(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右手抬起与肩齐),----(手缓缓向外移动)、

(低沉)潇潇雨歇(右手收回)。(激情)/望眼,仰天/长啸(右手和头同时向上抬看天),壮--怀--激烈(手缓缓收回)。

(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抬右手作展望状)。(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切。(男2回归队伍)

集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语调依次升高,稍停顿,低沉)空--切。

1:(语速缓慢)---未雪;臣子恨(抬右手手心向里),何时灭?(右手握拳)

集体:臣子恨,何时灭?(右手手心向里并握拳)

1:(语速稍慢) ---、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激情,高亢)-----、收拾//山河,集体:待--头、收拾旧山河。

1:(语速缓慢,感情适中)朝----阙。(右手和头一起向上抬)

集体:(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朝天阙,朝天阙。

(音乐起,《满江红》,男1回归队伍,队形恢复弧形)集体合唱:

中华经典朗诵比赛材料:

           

《满江红》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

---(低沉),潇潇雨歇。

/望眼(激情),

仰天/长啸(仰天二字动作:右手和头同时向上抬看天)

-怀-激烈(手缓缓收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语速较快)。

---(语速缓慢)、白了少年头(停顿)----(一字一顿,低沉、缓慢)。

 

 

---(语速缓慢),

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何时二字动作:右手握拳)

---(语速稍慢)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语速加快),笑谈渴饮匈奴血。(激情,高亢)

-----、收拾//山河,(语速缓慢,感情高亢)

----阙。(高亢)(朝天阙三字动作设计:双手展开高举)

 第三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过程与方法  诵读与品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近年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平步青云,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上教H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4/ 2  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提问: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  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  笼罩全篇      411 面对江山    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  1---6  回忆历史      7---9  抒写己怀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 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 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冈之美。 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  “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 “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

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平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凉消沉的影子?  

定风波(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八、作业:  背诵本词,课外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

 第四周、第五周

                   李清照词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
、反复诵读《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重点难点

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及工具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给李清照的颁奖词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词人。她的词,时而温婉细腻,楚楚动人;时而纵横豪放,掷地有声。她在那个视女性为附属物的时代里,巾帼不让须眉。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生,在她的身上,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已经凸显。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作为一位词人,她成就卓越;作为一名女性,她意义非凡。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

1、前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

   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三、听《醉花阴》朗诵及看《声声慢》视频

1、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探讨两首词的意象及情感

(一)默读并思考

1、这两首词的共有意象是什么?

2、这两首词的共有情感是什么?

(二)师生解答

1、两首词共有的意象

 (1)酒:东篱把酒黄昏后

         三杯两盏淡酒

  (2)风:帘卷西风

       晚来风急?

 (3)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黄花:  人比黄花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2、逐个分析意象  

(1)酒

《醉花阴》中,词人是在日落黄昏时饮酒,她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酒要对饮才有韵味, 而她的丈夫不在身边, 词人在独酌中品味相思之情,真可谓是举杯浇愁愁更愁”,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中的 ”, 词人是想借酒暖身, 借酒浇愁。词人晚年生活在的世界里, 承载不住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每每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愁更愁, 酒力和心愁相比, 心愁太重了, 酒消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2)风

   《醉花阴》中西风似解人意,卷起珠帘,露出深居闺中的思妇的模样:玉容因闲居而寂寞,腰身因思念而清瘦。词人借西风,道出对丈夫的相思之愁。

   《声声慢》中三杯两盏的淡酒,抵挡不住晚来的急风。这急风,不仅带来深秋的寒意,使得词人在这种气候中难以将息。也带来词人心中的寒冷:故国沦亡敌手,此身漂泊无寄;丈夫英年早逝,只剩自己茕茕孑立;自己才高于世,却遭遇种种的政治压力;如今年将老迈,只能凭借记忆苦熬度日。这急风,道出了词人无限痛楚抑郁之愁。

(3)黄昏

  《醉花阴》中,词人百无聊赖地挨到黄昏,独自一人来到东篱边饮酒赏菊,襟袖间立刻盈满了暗香。此时的黄昏,虽词人独处,略感寂寞,却尚存一丝对美好爱情的眷恋。

   《声声慢》中,词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说时光难捱,又加上梧叶纷纷,细雨霏霏,好不容易才熬到了黄昏,但又要怎样继续熬过黑夜,则又是更深的痛苦,更大的煎熬。可见,《声声慢》中的黄昏,充满了冰冷和绝望。

注:钱钟书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4)黄花

  《醉花阴》中词人以 有暗香盈袖 的黄花, 象征自己的青春年华。东篱菊花纤瘦, 但珠帘内 人比黄花瘦。究其原因,是丈夫游宦在外而夫妻不得相聚引发的深深离愁。思妇容易睹物思人, 在该词中, 她把花和人联系起来, 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 词中由景入情,满地菊花盛开,而自己却憔悴瘦损。更何况丈夫已经辞世, 没人摘花送给自己, 只能任由菊花枯萎在枝头。 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相吻合。

3、两首词共有的情感: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之 百无聊赖的闲愁  重阳独酌的清愁  刻骨相思的离愁

《声声慢》之 孀居之悲  年迈之叹  飘零之苦  亡国之痛

(三)、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的幽怨的洋溢着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国亡夫丧且颠沛流离的磨难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充满了忧患之愁的泣血之歌。

四、文学史上对这两首词的评价

1、《醉花阴》佳评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伊世珍《琅嬛记》

2、《声声慢》名家点评

   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张端义《贵耳集》 

   此词见《漱玉集》,无题。然望文知是写一天之实感。一种茕独凄惶之景况,动人魂魄。

                     ──梁启勋《词学》

五、李清照其他写“愁”的名词

1、前期词《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后期词《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六、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李清照。

    从来没有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字了得?!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张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周标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