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三组活动教案(1-5)课时
(2014-11-26 13:46:40)
标签:
袁飞飞 |
分类: 特色活动与书法教育 |
第一周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欣赏咏月诗词。
2、理解该词的主题。
教学难点:1、《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2、《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预习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出示课题、作者)
学生简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如《浪淘沙·赤壁怀古》《浣溪沙》。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预习6)
二、课堂互动探究
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习2)
阙(què) 乘(chéng)琼(qióng ) 不胜(shèng)(旧读shēng)
转(zhuǎn)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习3)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习4、5)
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
达旦:直到天亮。兼怀:并表示怀念。子由:弟弟苏辙。
(2)指导翻译。
丙辰中秋节的晚上,很高兴地喝酒,一直喝到天亮,喝得大醉,写了《水调歌头》这首词,同时用来怀念弟弟子由。
(3)作用: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缘由。中秋咏月兼怀亲人(子由)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
几时:什么时候。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何年:那一年。
乘:驾。归去:回到天上。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不住。弄:玩弄,欣赏。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2)指导翻译。
上阕: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无眠:没有入睡的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应该。恨:怨恨。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这些事,指人的“欢”与“合”和月的“晴”与“圆”。
全:圆全,圆满。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婵娟:月亮。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2)指导翻译。
下阕: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满。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习7、8)
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什么?(预习8②)
上阙: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2、上阕开头四句写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联系预习7写作背景)
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这反映他当时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幻想超脱尘世。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写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元丰二年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一度被起用,哲宗亲政后又被贬。其时,他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中进士,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时值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咏月词。)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矛盾的心理?为什么?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4、矛盾最终结果是回到现实(喜爱人间生活)。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可以看出。
5、下阕是月光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是怎样想通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的心态。(联系预习8①)
6、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的思想感情?(联系预习8①)
三、再次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小结收获:
板书:
上阙
下阙
五、课堂作业: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B)。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同步导学》P75“能力提升”(一)1、2、3
六、课后作业:1、《同步导学》2、背诵并默写
教后记:
第二周
《满江红》诵读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颂《满江红》,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
2、新时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
二、指导时间:2课时
三、活动分类:集体
四、人员:补郎中学(3)班住宿生
五、诵读材料及简介:
1、原材料: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简介: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但由于朝廷昏庸,秦桧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岳飞情郁于中,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六、诵读过程指导:
男1:一个战乱的年代
女1:一位真正的英雄
男2:一段抗金的赞歌
女2:一尊不朽的丰碑
男1: “还我河山”志犹在,长剑在手缚苍龙!是谁在望潇潇秋雨,对天长啸?是谁的英雄壮怀,喷薄倾吐?
男2:独上高楼,仰天长啸,望着被雨水冲刷过的国土,一片报国之情充满心怀。岳飞的一腔忠诚鼓舞着他写下了这篇气吞山河的盖世雄文
集体:(激情的,高亢的)《满江红》,(低缓的)岳飞
男2:(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发-冲-冠--(右手抬起与肩齐),凭-阑-处--(手缓缓向外移动)、
(低沉)潇潇雨歇(右手收回)。(激情)抬/望眼,仰天/长啸(右手和头同时向上抬看天),壮--怀--激烈(手缓缓收回)。
(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抬右手作展望状)。(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切。(男2回归队伍)
集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语调依次升高,稍停顿,低沉)空-悲-切。
男1:(语速缓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抬右手手心向里),何时灭?(右手握拳)
集体:臣子恨,何时灭?(右手手心向里并握拳)
男1:(语速稍慢)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激情,高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集体: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男1:(语速缓慢,感情适中)朝--天--阙。(右手和头一起向上抬)
集体:(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朝天阙,朝天阙。
(音乐起,《满江红》,男1回归队伍,队形恢复弧形)集体合唱:
中华经典朗诵比赛材料:
《满江红》
怒-发-冲-冠-(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
凭-阑-处-(低沉),潇潇雨歇。
抬/望眼(激情),
仰天/长啸(仰天二字动作:右手和头同时向上抬看天)
壮-怀-激烈(手缓缓收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语速较快)。
莫-等-闲-(语速缓慢)、白了少年头(停顿)空---悲-切(一字一顿,低沉、缓慢)。
靖-康-耻-(语速缓慢),
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何时二字动作:右手握拳)
驾-长-车-(语速稍慢)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语速加快),笑谈渴饮匈奴血。(激情,高亢)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感情高亢)
朝--天--阙。(高亢)(朝天阙三字动作设计:双手展开高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
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
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定风波(1082)
七、延伸比较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反复诵读《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重点难点
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及工具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给李清照的颁奖词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词人。她的词,时而温婉细腻,楚楚动人;时而纵横豪放,掷地有声。她在那个视女性为附属物的时代里,巾帼不让须眉。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生,在她的身上,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已经凸显。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作为一位词人,她成就卓越;作为一名女性,她意义非凡。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
1、前期的李清照
2、后期的李清照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
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三、听《醉花阴》朗诵及看《声声慢》视频
1、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声声慢
三、探讨两首词的意象及情感
(一)默读并思考
1、这两首词的共有意象是什么?
2、这两首词的共有情感是什么?
(二)师生解答
1、两首词共有的意象
(1)酒:东篱把酒黄昏后
晚来风急?
(3)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
(4)黄花:
2、逐个分析意象
(1)酒
《醉花阴》中,词人是在日落黄昏时饮酒,她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酒要对饮才有韵味, 而她的丈夫不在身边, 词人在独酌中品味相思之情,真可谓是“举杯浇愁愁更愁”,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中的“
酒”,
词人是想借酒暖身,
借酒浇愁。词人晚年生活在“愁”的世界里,
承载不住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每每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愁更愁,
酒力和心愁相比,
心愁太重了,
酒消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2)风
《醉花阴》中西风似解人意,卷起珠帘,露出深居闺中的思妇的模样:玉容因闲居而寂寞,腰身因思念而清瘦。词人借西风,道出对丈夫的相思之愁。
《声声慢》中三杯两盏的淡酒,抵挡不住晚来的急风。这急风,不仅带来深秋的寒意,使得词人在这种气候中难以将息。也带来词人心中的寒冷:故国沦亡敌手,此身漂泊无寄;丈夫英年早逝,只剩自己茕茕孑立;自己才高于世,却遭遇种种的政治压力;如今年将老迈,只能凭借记忆苦熬度日。这急风,道出了词人无限痛楚抑郁之愁。
(3)黄昏
《醉花阴》中,词人百无聊赖地挨到黄昏,独自一人来到东篱边饮酒赏菊,襟袖间立刻盈满了暗香。此时的黄昏,虽词人独处,略感寂寞,却尚存一丝对美好爱情的眷恋。
《声声慢》中,词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说时光难捱,又加上梧叶纷纷,细雨霏霏,好不容易才熬到了黄昏,但又要怎样继续熬过黑夜,则又是更深的痛苦,更大的煎熬。可见,《声声慢》中的黄昏,充满了冰冷和绝望。
注:钱钟书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4)黄花
《醉花阴》中词人以“ 有暗香盈袖” 的黄花, 象征自己的青春年华。东篱菊花纤瘦, 但珠帘内“ 人比黄花瘦”。究其原因,是丈夫游宦在外而夫妻不得相聚引发的深深离愁。思妇容易睹物思人, 在该词中, 她把花和人联系起来, 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 词中由景入情,满地菊花盛开,而自己却憔悴瘦损。更何况丈夫已经辞世, 没人摘花送给自己, 只能任由菊花枯萎在枝头。 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相吻合。
3、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之“愁”: 百无聊赖的闲愁 重阳独酌的清愁 刻骨相思的离愁
《声声慢》之“愁”: 孀居之悲 年迈之叹 飘零之苦 亡国之痛
(三)、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的幽怨的洋溢着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国亡夫丧且颠沛流离的磨难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充满了忧患之愁的泣血之歌。
四、文学史上对这两首词的评价
1、《醉花阴》佳评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伊世珍《琅嬛记》
2、《声声慢》名家点评
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张端义《贵耳集》
此词见《漱玉集》,无题。然望文知是写一天之实感。一种茕独凄惶之景况,动人魂魄。
──梁启勋《词学》
五、李清照其他写“愁”的名词
1、前期词《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后期词《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六、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李清照。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张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